首页 百科知识 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_中国县域经济前沿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安徽省铜陵县发展思路研究吕连生铜陵县地处皖江中游南岸,全县面积763平方公里,是铜陵市唯一的下辖县,县城与铜陵市区相邻,具有市县一体的独特地域优势。全县乡镇纳入统筹管理范畴,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18座。

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安徽省铜陵县发展思路研究

吕连生

铜陵县地处皖江中游南岸,全县面积763平方公里,是铜陵市唯一的下辖县,县城与铜陵市区相邻,具有市县一体的独特地域优势。从2005年开始,铜陵县抓住打造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的时机,确立了发展新思路,努力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进的进程。2010年,铜陵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高出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829元。安徽省铜陵县实施以城带乡,关键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乏力的问题。重点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条件,铜陵县“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1.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镇村集聚功能

(1)加快中心镇和重点镇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积极加快顺安、大通和钟鸣三个中心镇的建设,拓展城镇空间,壮大城镇规模。按照城市的标准,配套建设道路、给排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

(2)加快中心村建设,开展村庄整治工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建设中心村。以村庄整治为重点,在全县农村推广使用新农房建设设计图集。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

(3)形成了覆盖城乡全域的交通路网,以及水、电、气、通信网络。在公路方面,形成了以“六纵六横”主干网为骨架,“村村通”、“户户通”为延伸的覆盖城乡全域的交通路网。在供水方面,加强保持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质量,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将城市自来水延伸到广大乡镇,努力满足小城镇建设需要。在全县开展小城镇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区域管道燃气,加快重点镇(乡)管网供气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燃气的普及率和安全性。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加快完成江心洲和万亩以上圩口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达到防御百年一遇的长江洪水防洪标准。加强城乡骨干排涝泵站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排涝泵站,提高城乡排涝标准。全面完成全县在册4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水库全面除险加固。

(2)以林业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大世行贷款、德援项目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全县生态防护林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秸秆气化、沼气等农村能源项目,高标准、高效率建设了铜陵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

(3)以农业综合开发为载体的基本农田改造。加快全县基本农田改造,保障了生姜、凤丹等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的生产安全。

3.加大农村环境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近几年来,铜陵县通过大力推行城乡区域集中供水,狠抓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促进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和区域共享,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政策的引导下,供水基础设施逐步向乡镇和村辐射,置换了水源,改善了城乡供水水质,避免了供水设施重复建设,通水乡镇比例达到100%。

在全国率先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集中处理”的城乡垃圾管理模式。全县乡镇纳入统筹管理范畴,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18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体系已基本建成。

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和“改水改厕”工程,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目前,各中心镇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提高了污水处理率。积极推进农村村庄向社区转变。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1.扎实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县建设

铜陵县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着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抢抓机遇上规模、上档次;坚持抓招商引资不松劲,着力破解土地、资金、征迁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经济园区建设步伐,全力引进落户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铜加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子材料六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规划到2015年,六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在发展现代物流业基础上,着力“三园”建设,即以京福高铁铜陵北站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物流园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东城物流园;发挥顺安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展圣物流园。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上,重点抓好“一园两山一湖一岛”(江南文化园、凤凰山、城山、天目湖和老洲岛)开发。

2.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特色农业

城乡一体化并非是要消除农业,而是要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以农业现代化来提升农民的收入。铜陵县南部为山区,北为沿江的圩区,基本农田仅在南北之间的中间地带,现有耕地仅有34.7万亩,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正是在这种似乎有点“先天不足”的环境中,铜陵县却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走出了一条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1)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针对农业小市的实际,铜陵县注重在特色上做文章。多年来,铜陵县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农业产业发展文件都始终明确把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加以扶持,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品牌宣传上都给予一系列政策倾斜。一方面,他们依托铜陵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着力优化农业布局,深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铜陵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养殖业,巩固发展花卉苗木业,着力提升蔬菜业,全面优化粮油业,做大做强加工业,积极开发观赏(休闲)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形成了铜陵生姜、铜陵凤丹、优质粮油、名优畜禽水产、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布局相对合理。建立了以南方大口鲇、东联乡河蟹和胥坝乡网箱名特优水产品等为主的名优水产品养殖基地,形成了五松、西联畜禽、钟鸣黄羊、五松、老洲优质仔猪、东湖樱桃谷鸭和天门三黄鸡等10多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平姜业公司生姜基地、铜大禽业、正强禽业、华宝禽业禽类养殖基地成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通、西联、老洲3个乡镇蔬菜基地、新桥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瓜果基地、五松镇粮油基地、钟鸣镇同济种养殖水产品基地以及东联乡流潭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园水产品基地也被安徽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该六大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铜陵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依托新桥科技示范园、生姜科技园、农业循环经济园等试验区,大力发展立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竞争力,推进品种创新、品牌创响、品质创优工程的实施,建设一批有品位、有规模、有档次、强带动的农业企业群,将品牌战略统领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过程。

(2)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铜陵县还不断加大对生姜、凤丹等六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得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市级、省级龙头企业申报条件和金融部门贷款上也适当进行放宽。另外,还积极支持特色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加大申报省级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力度,积极进行品牌创建;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产品进超市工程,通过进超市销售,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铜陵县特色的生姜企业已发展到10多家,其中5家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为省级龙头企业。这些生姜加工企业年加工生姜达800吨,占全县生姜种植总产量的1/10,为姜农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铜陵县凤丹种植面积大约1万亩,平均年产量达1000吨左右,从事凤丹收购加工的龙头企业目前也发展到4家,国内老字号品牌“同仁堂”也加入了铜陵县凤丹产业发展。

(3)特色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铜陵县特色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显著增多。经济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种植地域进一步扩大,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扩大,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8%,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33%,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蔬菜监管三级管理网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形成,肉猪检验率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居全省先进行列。品牌也显著增多,全县9家企业的9个产品获“安徽省级名牌农产品”称号;另7家企业的9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3个企业的7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铜陵白姜生产技术规程已成为省级地方标准;铜陵和平姜业公司的“和平”牌商标、铜陵大通小磨麻油厂“白暨豚”牌商标和铜陵月亮食品公司“月亮”牌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铜陵凤丹”和“铜陵白姜”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4)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铜陵全县基本形成了城区批零市场、中心镇区域性集贸市场和主产区产地批发市场为格局的市场框架。农村信息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了铜陵县农业信息网站,开通了为农民和基层工作者服务的“农技110”咨询热线服务电话,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进展,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94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及县级以下86个,拥有会员12484人,直接带动农户52840户,基本涵盖了粮、油、棉、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生姜、中药材、经果林、特色动物养殖等数十个特色品种。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铜陵县在抓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新增财力的大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在教育、民生工程、医疗等方面,率先做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各种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1.城乡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

从1997年起,铜陵县注重教育均衡发展,采用多种措施发展教育均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政府加大宏观调控作用,缩小义务教育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改造薄弱学校,使城乡每一所学校拥有大体均衡的物质条件,共同走向优质学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弱联合,优化教育资源,铜陵县教育均衡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城乡教师交流、送教下乡的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优势互补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挂职教师给农村学校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把城市学校教学先进的方法带到农村学校,并为城乡老师起到了桥梁作用,加强了城乡老师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水平。二是给农村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校在一起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农村学校拓宽管理思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农村学校发展。

2.实施民生工程,推进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

2007年,在全省1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8项,全面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2008年增加到32项,比全省多实施了14项。新增加的项目包括医疗保障救助、河道清淤泥项目、天然气通到村、提高村干部补贴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关注解决就医难、生活难、上学难、住房难、出行难、社会保障等问题。

铜陵县在安徽省第一个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铜陵县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到一个部门,不仅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方便了县合医办、医保中心在信息系统建设、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对预防和减少医疗保险基金流失大有益处。

四、几点思考

1.县域工业化需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配合与互动

工业化既需要农业现代化为其创造条件,也需要城镇化为其提供需求。工业化的过程既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县域重点要围绕工业化加快城镇化

工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不仅发挥不了城镇的应有作用,也容易带来各种各样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要着力推进城镇集约发展,完善工业化社会的城镇功能,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发展格局,提升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水平。

3.县域需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统一起来

城乡统筹规划必须放弃以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为中心的思想,改变那种认为农村就得按照城市的模式来改造、以城市的生活模式去统领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在城镇化还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要尊重普通农民的利益,按照他们的愿望,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完善农村生活环境。支持城乡一体化前提下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反对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也反对为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

4.县级政府要在尊重城镇化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和推进城镇化

城镇是人与城镇、经济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载体。城镇化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的自然成长机制和调节机制起作用,防止人为“控制”或“拔高”。同时,城镇化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包括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及建设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在推进过程中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防止以当前透支未来。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县域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