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嘉峪关市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中国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唯一的交会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重要的融合处,是甘肃“两翼齐飞”区域发展战略中西翼一极的重要城市。企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因此,大企业带动是嘉峪关市特有的先天优势。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嘉峪关市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中国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唯一的交会点,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重要的融合处,是甘肃“两翼齐飞”区域发展战略中西翼一极的重要城市。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全市辖30个城市社区,3个镇,17个行政村。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5.54亿元,同比增长17.4%;大口径财政收入32.53亿元,同比增长24.0%;地方财政收入12.62亿元,同比增长4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同比增长13.08%;农民人均纯收入9304元,同比增长18.3%。

(一)早起步与高起点

嘉峪关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先知先觉,起步较早,工作扎实,为其开展试点工作[1]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2003年,嘉峪关市就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抢抓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有利契机,率先在峪泉镇进行了小城镇建设的有益探索。2009年嘉峪关市又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在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伊始,其城市化率就接近90%,城镇化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高位。近年来,嘉峪关市依托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事业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入学教育等方面实现了城乡对接,农村居民可与市民享受同等服务,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大企业带动

嘉峪关市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作为西北重要的钢铁之城,是伴随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是一座移民城市,85%左右的人员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也是典型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8%,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经济拉动。从这一意义而言,酒钢(集团)公司是嘉峪关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命脉。经过多年努力,酒钢(集团)公司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碳钢和不锈钢生产基地,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元发展格局,2011年酒钢(集团)公司位居中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第144位,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力扩散至各领域。企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带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因此,大企业带动是嘉峪关市特有的先天优势。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和现代化工业城市,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在反哺农业、辐射农村、致富农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酒钢集团始终围绕建立健全“一个帮扶救助服务中心(统筹解决职工困难问题的救助体系)”规定,做到“两个确保(保障特困户、贫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特困户、贫困户、下岗困难职工子女就学)”措施,坚持“三紧贴(紧贴生产经营活动,凝聚人心聚合力;紧贴企业深化改革,理顺情绪解难题;紧贴职工群众需要,尊重关心鼓实劲)”原则,拓展“四公开(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公开,总经理热线电话公开,公司领导与职工群众对话会公开,公司领导接待日公开)”途径,对低收入职工家庭实行“五项减免(水、电、煤气、暖气、物业)”政策,完善“六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婚丧嫁娶必访、生活困难必访、职工下岗必访、天灾人祸必访、思想波动必访)”制度。使职工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感受温暖,实现价值,走向富裕,增强企业软实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同享共进。

在戈壁滩,企业和职工同步享受发展带来的好处,酒钢人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幸福生活。酒钢设立的“圆梦行动”爱心助学基金,把爱心和感动传递给了员工和社会。“爱心助学圆梦行动”基金委员会成立7年间,已累计资助困难职工子女407人次,发放助学金165.7万元,发放未成年子女大病医疗救助金21.7万元,有效解决了困难职工子女入学难、看病难的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为此,酒钢集团大力推行低碳减排、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十一五”期间,酒钢集团累计投入资金约7亿多元,积极实施一系列污染减排工程,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2011年投资3亿元先后完成了本部16万吨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等一系列影响公司经济发展的突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为实现企业与城市、与社会友好相处、和谐发展,建设工业旅游式钢厂,酒钢集团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先后投入巨资,建设了3号门人工湖景区、森林公园、嘉北防护林、1期5万亩葡萄种植和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葡萄酒酿造庄园等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绿化面积。近年来,酒钢集团多次获全国、省、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酒钢把惠民生同企业核心利益结合起来,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履行企业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构建强企、富工、内和、外顺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酒钢通过一系列惠泽民生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职工工作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已成为促进企业持续跨越发展的保障。

(三)大城市带动小农村

“大城市、小农村”是嘉峪关的市情特点,2005年全市乡村人口2.0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91%;城镇人口16.42万人,城镇化率达89.09%。截止2011年底,全市乡村人口1.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下降为6.65%,城镇人口达21.77万人,城镇化率达93.35%。七年间,乡村人口减少了0.46万,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2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5.35万人,相应地城镇化率上升了4.26%。由于城市大、农村小,客观上造就了嘉峪关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总体上降低了嘉峪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难度。同时,因乡村人口基数小,使得财政投入的人均占有量大大提高,从而极大提高了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获取的效益更加显著。

(四)带动辐射逐步推进

嘉峪关市三个农村行政区峪泉镇、新城镇和文殊镇均地处城市近郊,拥有依托城市发展的独特区位优势,具备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先天条件,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范围,有利于在更高的标准和层次上建设城乡一体化。随着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寻找田园乐趣等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城郊开发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关键突破口。近年来,嘉峪关市充分利用城郊特色,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城郊型农业取得新的发展。

(五)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嘉峪关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够在全省走在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委、政府提供并保持了长期稳定、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在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形成了体制和机制优势。历届嘉峪关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思路、风格和绩效概括起来就是:清醒、自信、有作为。首先,“清醒”就是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大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之初,在嘉峪关各项工作成绩斐然的情况下,市委领导不骄不躁,组织全市各套班子、广大干部群众对嘉峪关如何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试点工作几年来不断地再思考、再发展、再创新,使全市在工业提升、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均等、管理创新、市场拓展、旧城改造、生态文明等方面思想再次解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其次,“自信”就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面对多少争论,始终对“工业强市、旅游带动、城乡统筹、生态立市、文化繁荣、民生优先、区域协作”的战略充满信心。一方面,面对质疑、忧虑,市委、市政府坚持总体发展战略不动摇,坚信通过以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点,先实行城乡社会统筹、再进行城乡经济统筹、最后实现城乡政治统筹的办法协调城乡发展;另一方面,虚心听取意见,认真反思和评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克服瓶颈制约,实现了在全省的率先发展。第三,“有作为”就是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职能,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党委总揽全局,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等问题上,既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鼓励提出不同看法,又注重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形成主导性意见,并积极支持政府对各项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政府在贯彻落实党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方面,既坚定不移,又富有创造性。正是由于有一个清醒、自信、有作为的党政领导班子,才造就了今天嘉峪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