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的概念

农业的概念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耕时期,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产业,也是一国实力强大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农耕时期,农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产业,也是一国实力强大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21世纪已经到来,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已经相当发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农业依旧是各国亟需发展、不可忽视的产业,时代的变迁已经让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自由发展,各种挑战已经摆在了农业发展道路上,农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同时这个时代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把握。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农村人口还占全国的大多数,经济全球化已势不可挡,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研究我国农业经济该如何去发展。

一、农业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物质生产体系。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的本能,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经济活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其生长、繁殖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和经济系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志对农业进行分类。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可以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在生产实践和经济统计中,各国主要把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体。而我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大农业)划分为农业(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四个部门。

二、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的地位: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农业是出现最早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在国家形成之后,农业一直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迄今为止,人类所需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及其原料均来源于农业,尤其是维持人类的生理机能所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只能依靠动植物产品来提供。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用无机物人工合成食物来满足人类需要的前景还相当遥远,也许根本无法成为人类食物来源的主要途径,我们仍将长期依赖农业生产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在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技力量的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此时农产品的剩余就出现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劳动力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们开始从事一些非农业生产活动,于是分工和分业开始发展。手工业是首先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商业也分离出来,成了独立的经济部门。它们随社会的分工而不断深化,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的作用:农业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石。进入工业化时期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着工业原料、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同时农村又为这些部门提供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在农业不断为国民经济注入发展动力的同时,农产品的出口又为国民经济建设赚取了外汇收入。

(二)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

三、农业的特点

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部门相比,农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农业生产本质的特征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具有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双重特点。除此之外还派生出农业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点: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在一些非农业部门里,土地仅仅是作为劳动的场所,不直接参与劳动生产过程。而在农业部门中,土地则不仅仅是劳动场所,更是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直接参与劳动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具有地域性和波动性。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而不同的动植物对环境要求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而在同一地区的自然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条件的突变使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很大。农业生产周期长,具有连续性和季节性。农业的生产周期主要取决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而整个生长发育周期是连续性的。但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在成长,所以人类投入劳力时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表现了其强烈的季节性。农产品既是消费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具有双重性。农产品既可以用于人们生活消费,是人类的基本生活资料,又可以作为生产资料,是纺织、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来源,其种子又是下一个农业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四、关于农业的几个概念

(一)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低毒和易分解的化学农药和化肥。这个概念多用于商业领域。

(二)有机农业: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这个概念包含的范围最广。特点: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要求。生产者在有机食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追踪体系和完整的生产、销售的档案。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

(三)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定的农业生产。其相比有机农业更加遵循自然规律。生态产品必须符合“国际生态农业协会(FOAM)”的标准,如产品如何生产、哪些物质允许使用、哪些物质不可使用等等。生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其原料必须是生态的。所采用的附加料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则允许部分附加料来自传统农业,但不得高于25%。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一般要求有三年的转变期。

(四)石油农业:是继传统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亦被称为石油密集农业、化学农业或工业式农业,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以廉价石油为基础的高度工业化的农业的总称。它是在昂贵的生产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可由廉价的生产因素(即石油、机械、农药、化肥、技术等)代替的情况下,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气等能源和原料为基础,以高投资、高能耗方式经营的大型农业。其多实行企业化和集中式经营,耗用大量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料,具有高产、高效、省力、省时、不施粪肥、经济效益大等特点。无论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产量,解决因人口激增而引起的世界粮食需求尖锐矛盾等问题上,还是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上,它均起过重要作用;但也曾一度因出现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暴露出它在经济、技术、生态上均存在一定弊端或潜在威胁。

(五)健康农业:是健康生活的一种表达。要求人回归土地,回归自给自足。它不仅仅是一个农业生产的概念,还蕴含着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健康农业的起点是坚信生活应该有根本的意义并誓愿甘之如饴地为之上下求索,健康农业的终点是修行成如土地一般沉静和安详的生活。其农业生产基本内涵和生态农业基本类似。

(六)自然活力农耕:1924年6月,德国及奥地利农夫向人类智慧学家鲁道夫·史丹勒(Rudolf Steiner)要求,希望他能为欧洲农业的困境提供解决的对策,史丹勒为此做了八场演讲,成为日后自然活力农耕的基础理论。MOA的创始人冈田茂吉先生于1935年在日本发表了自然农业法的原理: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泉源,而农作物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惠,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对大自然有正确的理解。大自然教导人类事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原有的面貌才是农业的基础和本真。因此,人类无论想成什么事,都必须以大自然为规范,只有向大自然学习,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然活力农耕主要内容为:拓宽视野角度:要明了植物的真正生命过程,我们必须延伸我们的视野至整个宇宙。事实上,由地球的最深处乃至于遥远的银河天际,全都是植物的生长范围。所以,当耕种时,所要考虑的已不再是以往的狭隘区域了。宇宙频率:太阳、月亮与各星球的光芒以一种规律的频率来到地球,促成我们星球的生长与形成。通过了解这些特殊频率对地球的影响,能使土壤及作物的形成更良好,人与自然间更为协调。作物生命与土壤生命的关系密不可分:一个具有平衡性的土壤是充满着自然的生命力的,也就是说“土壤本身是活的”。自然活力农耕法的基本首要工作,是经由正确的堆肥方式,在土壤中建立出稳定健康的生物动能。营养的新观念:人类在成长时,需要摄取一些与地球元素有着深厚联系的食物。人类生命的能量,大部分是仰赖我们所食用之食物其本身所具备的生命能量,一旦缺乏这样的营养来源,人类将会失去成长的根基,与对环境之适应力。医疗地球:即使用心与大自然协调共生,不能豁免地,作物的收成必然会耗掉地球的力量。所以,通过所谓的特殊田间管理,每年在播种前与收成后,将大自然被取走的元素补充回去,协助地球的愈合复原。

(七)现代农业: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

基本特征: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八)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九)观光农业:观光农业又称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有的国家以此作为农业综合发展的一项措施。

(十)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农业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十一)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又称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所谓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盲目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