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产业化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解释。据此,他将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素质。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业产业化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解释。因此,界定农业产业化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1993年初,潍坊市提出农业产业化时,对农业产业化的解释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于一体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后不久,山东省农委主任在《农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农业产业化就是按产业组织发展农村经济,按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发展农业若干产业;打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建立新的市场农业管理体制和新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逐步使各产业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陈吉元研究员认为,农业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下发展农业经验的理论概括,同其他经济学概念一样,要对其内涵给予科学界定,需要提出以下要求:①揭示其最本质的内涵或特征。②要尽可能删繁就简,不能把相关的一切内容都不加区分地囊括其中。③不能为通俗化而有意回避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学概念。据此,他将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的农业。市场化农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社会化农业,是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建立社会化农业,要求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再生产诸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直至达到一体化。集约化,则是相对粗放农业而言的,包括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学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的总要求完全一致的,既包括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包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农场+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提出,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崭新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是生产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的历史看,人类刚开始时是自然经济,在一个经济单位里面,人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一个地方自己生产的,这样的经济,当然谈不上专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加,由此引起农产品商品量需求的增加。商品量的多少决定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为了适应市场扩大的需求,农业生产必须采取专业化的方式。专业化促进规模经济越来越大,生产成本也就越来越小,从而使得那些非专业生产农户的生产变为不合算的行为。因此,产业化就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专业化的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它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中国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研究员强调,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两点:①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能够取得规模效益,即使不能在生产的全过程上取得规模效益,至少也要在某些环节上取得规模效益,形成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这样才能打破传统小农业的局限。②作为一种产业的农业,必须像其他产业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这样才能使农业投资具有微观经济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才能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成比例地不断增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牛若峰研究员指出,农业产业一体化是“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简称。国际上把这一进程叫做“农业一体化”,它的微观载体西方多称为“农工综合企业”,前苏联叫做“农工综合体”。“农业产业化”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割裂、农业再生产各环节的内在联系被截断提出来的,“产业化”意在把人为截断了的产供销各环节重新连接起来,构成涵盖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通过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这里,农是指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开发利用等在内的大农业,工是指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商是指与农产品运销有关的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产是指初级产品的生产和成品制作,供是指生产资料供应和各种服务的提供,销是指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运销,包括收购、集货、储藏、运输、批零销售

综上所述,以上关于农业产业化概念内涵的确定有以下几个共同点:①按产业系列组织农业生产。②以市场为导向。③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提高农业效益。④提高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或工厂化水平。

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构成农业扩大再生产全过程完整的体系。它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素质。农业产业化是一个过程,它是中国农业逐步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认识问题

(一)有的同志认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已经是一门“产业”了,没有必要再提“产业化”

这里有必要明确产业的概念。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以及经营的各个部门。它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相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产业与市场经济相联系,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营销为特征,是带有一定专业特点的较大生产领域。因此,自然经济方式的生产,非社会化的生产,很难谈得上产业。在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等个量经济单位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和总量经济关系,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关系。

18世纪以来,从斯密到马克思都对专业化分工作了经典的论述,实践上已被18世纪至20世纪的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所证明。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更快地赶超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利用产业经济学来指导本国的经济发展,实施产业复兴和合理化政策,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成功。这样产业经济学才引起了各国的格外关注。

产业的分类是由澳大利亚学者费夏(A.G.Fisher)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认为,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是直接取之于自然的农业,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其他的经济活动称之为第三次产业(third industry)。现在,人们简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就约定俗成了。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兼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名著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

在实际应用中,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澳大利亚、新西兰分类法。第一次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第二次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第三次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与保险、不动产、个人服务。

日本分类法。1974年,日本在《经济白皮书》中明确提出:第一次产业为农林业、渔业与水产养殖业。第二次产业为矿业、建筑业、制造业。第三次产业为批发与零售商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与通信、运输业、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公务等。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分类法。A部门(农业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狩猎业和渔业。I部门(工业产业)包括矿业及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水、运输和通讯。S部门(服务产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住房的所有权、政府及国防、其他服务。

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为了统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联合国曾颁布过《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经济活动分解为大、中、小、细四级。其中大项有十类:①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一个特点是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联系,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分类法相一致。

中国三次产业划分法。198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这个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结合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作了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后制定的。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产品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就是农业,它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称为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三次产业论的时候,这些国家不仅已经工业化了,而且农业也已经产业化了。因此,西方国家第一次产业的农业不是指任何经济状态下的农业,而是特指已经工业化了的或产业化了的农业。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虽然是直接对大自然的第一次加工,但是,它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因此,这个第一次不能合格地与产业联系起来。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状况早已超过了自然经济状态,但是,发展的程度还没有全面达到这个现代“第一次产业”概念的水平,与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只能是“准第一次产业”。借鉴西方三次产业理论,对中国国民经济部门进行分类,严格地说,“第一次产业”的中国农业是正处于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它包括两层意思:①中国农业可以划分为第一次产业。②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产业化的任务。[2]

这里必须澄清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问题:分类并不等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已经完成。

(二)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是农业产业化的具体组织实现形式

中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农业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组织形式上会有所不同。

(三)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

因为,在英语词汇中,industry,可译作产业或工业;industrialization,既可译作产业化,也可译作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民在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在理论上的升华,而且已为人们逐渐接受。所以,我们要坚持这一提法,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系统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