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年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青年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职业农民,就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看,主体应为青年。所谓职业农民,是指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两度提出。从根本上说,从长远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农民,特别是青年职业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是更重要的因素。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作为一个理性人,对当职业农民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成本、收益、风险测算

第一节 青年职业农民的概念界定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把传统的农民称之为“peasantry”,把现代的农民称之为“farmer”,“peasantry”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farmer”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是否自愿选择农业作为职业,是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最大区别,与之相联系,还有强制性与自主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素质的弱约束性与强约束性等几点不同。有学者认为从peasantry向farmer的转变,实质上是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于冷)。职业农民是后工业化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农业内部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何伟,2006)。千百年来“peasantry”始终是构成中国社会的主体,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让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但致富却仍是一种奢望。新涌现的“farmer”却希望通过市场经济改变“农民无法致富”的“定律”。新农村建设,为中国的“peasantry”向“farmer”转变,提供了一个平台。而职业农民,就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看,主体应为青年。在后喻社会,反向社会化,青年从“边缘”走向“主流”,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

一、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

所谓职业农民,是指把务农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狭义上讲,职业农民是把农业作为产业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获取报酬,并追求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农民。职业农民主要包括:拥有一定土地等生产资料,实行自主经营的农场主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并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主要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技术员型农民;专门从事基层农事操作的受雇于农场主的农业工人型农民。

职业农民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而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是社会群体人为等级秩序化的产物。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自愿选择农业作为职业,其具体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素质条件不同。职业农民要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因而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而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和习惯,不重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资金投入,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盲目性。

二是流动程度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农产品在市场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而自由流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世袭农民的身份和概念,不受地域及户籍的约束,既可以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农民,还可以是城镇居民,表现为很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而传统农民是指被束缚在户籍制度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具有相对性和封闭性。

三是选择权不同。职业农民是基于自己的知识、资金、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的自我选择,具有自主性,它既可以作为一种短期职业,也可以作为终身职业;而传统农民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世袭”的,是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乃至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强制性,不可选择性。

四是经营方式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高额利润,注重突出经营特色,他们主要以花卉、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劳动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经营为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市场化;传统农民以种植大田农作物为主,生产的农副产品仅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商品化和市场化率低。

五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同。职业农民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经营目标,一般采用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经营方式,生产规模较大,生产过程复杂;而传统农民主要以血缘为纽带维持和调节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过程简单化。

二、关于青年职业农民

青年职业农民: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农”理论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项理论创新,国外就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是单项分别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弗里特·M·罗杰斯、H·孟德拉斯等。国内就职业农民问题开展研究,起源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两度提出。在“三农”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新农村的研究正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方面拓展和延伸。与其他专门的学术理论研究不同,参加人员的广泛性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涉及领域广阔,成果种类繁多,形式各异,路径选择各有侧重。如以林毅夫、温铁军等为代表的农民增收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以徐勇、于建嵘等为代表的民主权利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以贺雪峰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导向下的新农村建设等。但现有的某些研究存在着强烈的个人偏好以及路径选择的单向性、排他性、外部性等缺陷,尤其是一些研究还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不足,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一种经济学设计,忽略“人”的设计。从根本上说,从长远的角度看,新农村建设,农民,特别是青年职业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是更重要的因素。

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新农村建设进程实质上是形成着的现代人创造形成着的现代社会,青年职业农民形成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科学素养水平较为低下,尤其是职业技能缺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目前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0.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1%,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40%,文盲半文盲占7%。全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本之木。无论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还是农村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进一步深化调整等,都取决于新农民尤其是职业青年农民的培养。可以说,当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时,也就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更加进步之日。

青年职业农民是青年作为一个理性人,对当职业农民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成本、收益、风险测算作出的理性职业选择。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只有当他认为未来的收益会大于至少等于成本时才会接受这一工作,否则会继续寻找机会。发展新农村,许多农村青年选择留守创业,不是思想僵化封闭,缺乏勇气和魄力;城市青年选择“农民”职业,也绝不是重复当年上山下乡,而是基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取向。他们作出选择主要是基于一个共同的思考,那就是其他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而农业作为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行业,目前存在不少发展空间。尤其是现在不少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留下些文化水平较低、未经专业培训的老年人和女人在家务农,这与规划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并不对接,一些具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留在农村或到农村去正可大有作为。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批打工者返乡找创业机会,从侧面证明了当初这些青年的选择之正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