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干旱农业概念

干旱农业概念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习惯把耕地划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农业科学也相应地研究水田农业、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在众多的农业书籍中,旱地农业也称为:干旱农业、旱作农业、旱农栽培、有机旱作农业。它们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主要利用天然降水,通过建立合理的旱地农业结构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使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农业。

第二节 干旱农业概念

一、干旱农业概念

我们习惯把耕地划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农业科学也相应地研究水田农业、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旱地是指除水田和水浇地以外的耕地,旱地农业就是在不能进行常规灌溉的耕地上从事的种植业:包括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外的旱地,也包括采用特殊灌溉方式(地下渗灌、滴灌)的耕地。在众多的农业书籍中,旱地农业也称为:干旱农业、旱作农业、旱农栽培、有机旱作农业。它们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主要利用天然降水,通过建立合理的旱地农业结构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使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农业。

旱地农业也叫非灌溉农业,它是在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短缺,或地形丘陵起伏,发展灌溉农业有困难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遵循生态学原理,适应生态环境,符合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以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能生态系统为目标,采用抗旱农业技术从事农作物生产。实施的基本原理是:尽可能多的蓄积天然降水,控制地面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效经济地利用水分。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有序状态,从经济实效出发,不强求搞昂贵的灌溉农业,追求稳产高产途径,也是现阶段干旱地区发展农业最优化之路。

二、我国干旱农业现状及问题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52.5%,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但因为干旱少雨,植被覆盖度差,沙化及水土流失重,生态环境脆弱,水分胁迫和土壤贫瘠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发展。

(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农、林、牧比例失调,生态环境恶化

过去没有严格遵循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按比例发展农、林、牧各业的原则,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用开垦草坡扩大耕地面积的方式提高粮食总产,因而更加剧了生态不平衡。大规模开荒使草场减少,本来已经超载的草场负担更重,加速了草场退化,导致畜牧业生产严重下降,土地沙化、碱化,恶化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西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原来是森林草原,目前林地面积只占6.3%。林草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削弱了农牧业的防护条件,而且造成严重的水蚀和风蚀,破坏了土地资源。

(二)经营粗放,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生产水平低

由于过垦,许多远地和陡坡地施不上肥,加上扩大粮田,使原有的休闲、轮作倒茬面积缩小,形成了粗放的掠夺式经营。对土地只取不予或少予,使耕地愈种愈瘠薄,亩产只有100千克上下。

林业上主要问题是树种选择不当,品种单一,重造轻管,缺乏抚育更新;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普遍不高,直接的经济效益很低。畜牧业除役畜外,牛羊多为四季游牧,牧舍饲料所占比重很小,加上片面强调存栏数,使草场严重超载。牲畜很少当年屠宰,饲草报酬低,经济效益和商品率也低;还因冬春缺草,加上风雪等灾害而大量死亡,这种秋肥、冬瘦、春死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人民生活贫困,再生产能力低

由于生产水平较低,干旱地区群众生活仍较贫困,吃反销粮,花救济款,许多贫困地区无力对土地进行投资,使土地越发贫瘠,生产更上不去,又导致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不足,进入恶性循环。

三、干旱农业发展原则

发展旱地农业单靠种植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不行,从长远看,农林牧业都要实行现代化,而当前必须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中心。要以培肥地力为突破口,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逐步退耕还牧还林,改变生态环境,走综合发展旱地大农业的道路。

(一)合理调整农、林、牧结构和各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兴牧促农

1.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特点,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总的原则,应该是建立自给性农业,商品化畜牧业,保护性林业。在可能的范围内,都应综合经营农、林、牧各业;要有一定面积的林、草来保护生态,但比例不应过大。纯农区应以种植业为主,兼营牧、林业;半农半牧区应以农牧并重,但以牧业更为重要;纯牧区当然是以牧为主,但也要种植牧草,搞集约化经营,不能完全靠天养畜。

在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地区,大面积造林不适宜,特别是在山坡、山顶上造林很难成活。这类地区常因地形不同而形成雨量的再分配,在土壤含水量较高,蒸发量少的局部地区如沟岔、川滩、阴坡、四旁等地种树;在其他地区种草和灌木效果更好。

2.要算细账,把结构比例的确定建立在科学切实可行的基础上,要科学论证。种植业应精耕细作,提高单产,以达到自给为原则。林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特点和林木的立地条件;牧业不能单纯追求头数,要以草定畜,提高饲养水平和商品率。

3.要兼顾当前和长远,逐步调整;要定出当前和长远的规划,当前应努力增加农田投入,走少种高产之路。在提高单产保证总产的前提下退耕种草植树,逐步调整生产结构。

(二)农、林、牧各业都必须注重经济效益

在半干旱地区不宜多种用材林,而应多种经济林、薪炭林、种植灌木沙棘,既可防风、固沙、护坡,果实又可制造饮料,投资少而收人多。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上,应以易成活、抗旱耐瘠的为主;在降水量少的地方,种植杨树不易成活成林,长成“小老头”树,经济效益低。

(三)认真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旱地生态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西北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坡耕地占7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干旱贫瘠,影响光、热、水资源的利用和耕作技术的效果,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是少种高产的重要途径,但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把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起来。要争取建设有一定数量的防旱抗旱保收基本农田,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

(四)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推广当前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群众有很好的抗旱经验,如草田轮作、粮草间作、粮豆轮作、带状种植、休闲与绿肥压青等,都应纳入抗旱农业的技术系列;在干、半干旱地区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措施。应注意旱区特点,不可照搬灌溉农业区的一套做法。如施化肥用作底肥或种肥一次施入,增产效果比用作追肥要大得多。

(五)开展多种经营治穷致富

多种经营包括产品种类的多样化及丰富多样的产后深加工两方面;要充分发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广开门路,疏通渠道。要由单纯抓种植业这一层次,扩大到大农业生产的第二层次,以及农工商、产供销的第三层次。如在庭院内种草养畜增加收入,办起饲料加工厂,把豆类纳入混合饲料成分中,不仅解决了豆类的销路,又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饲料加工业的兴起,将使畜牧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