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到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则将不堪重负。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湖泊水体富营养状态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威胁是不可承受的第三“重”。

1) 生态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与其说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兴衰而兴衰的历史。在从古到今的文明盛衰画卷中,始终可以看到两个相伴的影子:经济增长与资源衰退。

以有机投入为主的古代文明,一方面使人类摆脱了蒙昧的原始生活状态,支持了漫长的封建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环境的盲目开发,也导致了许多文明的逐渐衰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以及玛雅文化、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以前都生态良好,但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它们都未能摆脱这种衰落的命运。

以开发廉价化石资源和工业技术装备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虽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高速发展。人们希望并相信科技的发展将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难题,使人类无所不能,心想事成;居科技领先水平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宣称通过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使社会均衡发展,而且也会走上生态文明之路,但现实状况却令人迷惘。

在农业文明晚期的1650年,全球人口为5亿,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约1 000亿美元,人均200美元;到1830年工业文明在欧洲迅猛发展时,全球人口为10亿,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 000亿美元,人均300美元;2012年全球人口为70亿,国民生产总值约为65万亿美元,人均9 200多美元,总量是1650年的650多倍,1830年的200多倍,人均量是1650年的46倍,1830年的30倍,按理人类都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分配结果却令人失望。今天全球有1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远远超过农业文明时期全球的总人口数。1960年,全球最富有的20%人的富有程度是最贫穷的20%人的30倍,1991年提高到61倍。更令人吃惊的是,全球348个富人在1996年的净资产与世界上最贫穷的23亿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45%)收入的总和相等。分配的不公已使社会鸿沟达到极致。

更为不幸的是,这种对抗性的社会结构对自然的冲击、破坏已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人类今天所依存的地球已是贫病交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而难以为继。发达国家以全球20%的人口消耗着大部分资源和排放大部分污染物的“纵欲污染”已使地球不堪重负,而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到资源、资本、技术短缺的限制,为了今天的生存而陷入了牺牲明天的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竭地而耕的恶性循环之中。然而,这种贫穷污染又在以另一种形式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这反过来又将加剧人类社会内部的对抗,使之达到危险的程度。

从公元前3200年到1964年的5 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14 513次战争,平均每年3次,这已成了人类和环境的最大悲剧,尤其是现代战争。越战期间,因美军使用了化学武器,使占越南热带雨林面积的44%成了不毛之地。海湾战争期间,在贫铀弹的发射使海湾部分地区备受污染的同时,数百口油井昼夜燃烧的600万吨原油,产生了每天达1 000万吨的烟尘,波及大约有1亿平方千米的空域,也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局部的气候反常。当然,历史的战争并不都是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但无疑会有其浓重的底色,为水而战、为油而战并非个案。当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既面临环境、资源问题,又存在巨大的社会鸿沟时,动荡乃至战争就在所难免。如果这种情况是局部现象,那就是地区性灾难;如果这种现象遍及全球,就是全人类的浩劫。

或许如果我们倒退到农业文明时代,这种后果还能承受,这不仅在于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敬畏,对其的开发仍能保持在生态圈可承受的限度内,而且在于此地环境破坏,还可以迁徙到别地。然而,到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则将不堪重负。人类社会内部的对抗,已使国家安全保障被置于足以反复毁灭整个人类和整个生态圈的高科技火药堆上;人对自然界的控制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将时空尺度压缩到了人类可以达到的境界,但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导致了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与生态危机。当人们在欢庆所谓经济发展“胜利”的时候,也同时发现了自然生态的惊人退化,发现了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生态与文明不协调的时代。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

水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一“重”。传统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过了中国的环境容量,来自工业生产的氮、磷污染物在水中长期累积,加速水环境的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减少了生态用水,加剧了水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降低了水源涵养功能,使水环境更趋恶化。2012年,我国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仅长江、珠江水质良好,其中有15.5%为劣V类水质。七大水系总体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近岸水域IV类和劣IV类海水水质占23.2%,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湖泊水体富营养状态严重。2011年,在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IV-V和劣V类水质的湖泊占57.7%。

大气污染是不可承受的第二“重”。2012年,在国家掌控监测数据的338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城市只占3%,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占86.6%,三级和超过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0.4%。向大气中排放的各种废气数量很大,远远超过大气的承受能力。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 117.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 337.8万吨。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城市占90.8%,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1.2%。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全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一半在中国。我国的城市空气污染有100多种,每年排入大气中的数量高达6亿多吨。人体若长期生活在超过空气质量三级标准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将受到影响。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威胁是不可承受的第三“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脊椎动物7 516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近600种。但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破碎化,加上一些地区的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4 000~5 000种,占到了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濒危脊椎动物398种,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可承受的生态毁坏之“重”,影响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的提高和进步,从而在很多方面造成了不良后果。中国生态危机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损失巨大。由于中国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经营方式粗放,能源、资源的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严重,因而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近年来不断呈上升的态势。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在数十年经济迅猛增长后,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并拖累生产力,2005年仅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 120亿美元。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估算,我国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 118.2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 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 198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

其次,影响社会安定。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安定,环境污染对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危害,它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人的全面发展。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物价问题、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是排名前三位的公众关注的热点。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引发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并因此引起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影响了社会安定。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与环境相关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态势。

再次,加剧了自然灾害。在类型众多的自然灾害中,除了火山活动之外,许多自然灾害都与人类破坏生态密切相关。特别是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频繁发生,可以说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直接后果。

最后,制约小康社会的建成。生态问题不仅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它必然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成。如果不能解决生态危机,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那么就不可能建成为一个生活富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

因此,在十八大报告中,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等都提出具体要求,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并为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明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

链接阅读:

谁来应对“比非典还可怕的雾霾”

入冬以来,中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其中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非典可以隔离,但是大气污染任何人都跑不掉。的确,没有人在这种环境下还可以做到自强不“吸”,只是公众在了解危害之后更需要知道,下一步怎么办?

雾霾之下没有人能自强不“吸”

无论是根据中国环保部的官方数据还是美国大使馆发表的数据,这都是北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北京空气污染令世界吃惊,每个人都生活在“毒气”中

在最近一周,北京出现了一年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为“极重污染”或“危险”级别。有毒空气遮蔽了阳光,将能见度降至200米,并让北京2 000万居民透不过气来。有的居民在呼吸后紧锁眉头;有的说空气中弥漫着烧轮胎、工业清洁剂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有的则抱怨空气中的污染物刺痛了眼睛。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的一家医院,整个周末,呼吸科都人满为患,即便这家医院去年将呼吸科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根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自1月12日以来,北京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微克/立方米,西直门北交通污染监测点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

研究证实“空气污染致死”,中国每年或“早死”35万~40万人。

呼吸本身不能杀死人,但污染严重的空气有时可以。根据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当时的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形成的结论之一是: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40万人“早死”。

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 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天时、地利、人和”共造最差空气

由于工业化迅速、依赖煤电、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以及漠视环保法律,空气污染成为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

自身排放的有害物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机动车为北京和京津冀主要城市的最主要污染源,其中私家小汽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为工业源,主要为冶金、窑炉、化工、制造和电子工业等;其三为热力发电场;其四为居民源,包括餐饮、建筑装修,等等。上述污染源的存在和排放,正是京津冀这次严重灰霾污染发生发展的主观原因(内因),如果区域人为排放污染源不是如此强烈,天气过程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大气污染。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加剧了雾霾天气

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是本次大面积灰霾污染形成的客观原因。

中国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受低压复合或均压场影响,天气系统较弱,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以弱偏南风为主,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

空气湿度大(如1月11日夜间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5%,通常只有20%~30%),逆温层厚,进一步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混合层高度低;空气大气污染物容量急剧减小,污染物“横竖”都出不去,导致了局地和区域污染物的迅速积累,造成空气污染严重。

具体到北京而言,北京周边存在着污染大户。比如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如果不能和这些传统污染省份联动起来,北京污染问题是一个死结。北京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一个偏南风,就可以让北京PM2.5数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但一股西北风冷空气也容易让北京回归蓝天。它的地理条件就不利于污染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楼林立,污染更难扩散。

请立即停止扯皮 请协力应对雾霾

治理污染不能再等了。《柳叶刀》周刊2012年12月发表的报告说,2010年全球死于空气污染者达到创纪录的320万人,是十年前的4倍,其中120万人来自东亚。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足够重视空气污染

现实是,这个全国性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全社会的一致重视和认真对待。各地特别是受灰霾影响的地区,大致表现出三种典型态度:一是“空洞表态式”,即对于灰霾及其带来的危害,仅有“必须严肃对待”之类表态,却未见明确的行动计划;二是“等靠要式”,即片面强调本地资源紧缺,财力不足等困难,坐等国家给钱给政策;三是“埋怨外地式”,好像本地对灰霾毫无“贡献”,都是邻近地区甚至更远地方不注意保护环境所致。这三种态度即使多少有些理由,放在雾霾已影响七分之一面积国土的背景下,也只能称为鼠目寸光、不负责任。

相互扯皮,雾霾问题就无法解决

环境污染历来被看做“全球问题”,这不但因为环境污染的影响没有国界,一个国家遭遇的污染非常容易进入另一个国家,而且因为各国的环境缺陷往往形成复合结构,带来综合性环境效应。由此来看当前国内的灰霾天气,就不能将污染的成因要么单纯归因于外地的产业或生活方式,要么单纯归因于国家层面的缺乏规划、指导和监管。

消极思维对避免当下污染的恶劣影响毫无助益,抱怨和等待也不能减少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如果地方与中央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只管相互扯皮,必要的行动方案就只能被搁置,更遑论如何实施,何时见效。面对灰霾持续不退和PM2.5数值居高不下的现状,现在迫切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树立起“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观念。

解决空气问题必须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并不是第一个遭遇污染问题的国家,历史上,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问题。不过,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局面要更加复杂。当今中国的主要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甚至木柴和秸秆,这些复杂的原料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污染物,给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也给污染治理带来了更多困难。

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燃油含硫量标准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不饱和烃的含量也比其他国家高,这样的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的超细粒子(纳米级粒子),粒径小于400纳米的超细粒子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当这些超细粒子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后,颗粒物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就会吸收水分、膨胀开来,形成散射阳光、危害人们健康的大气灰霾,其本质就是悬浮在大气中的PM2.5细粒子。

在专家看来,这才是中国城市中PM2.5问题的“最根本的问题”。而在现有的控制策略中,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将此列为治理方案的重点。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浓雾中,是时候反思中国的发展方式

最近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各类资源富集在若干地区,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造成空前的人流向局部地区集中。经济活动增强之后,财富高度集聚,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资源和能源的巨量消耗,各类废弃物包括废气的排放跟着水涨船高。近年来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和空气污染首要因素的PM2.5上升,就是这样形成的。

早先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借用《技术与文明》一书作者芒福德的话说便是:“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今天的中国,发展工业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保护日趋窘迫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国情所向,理应成为各方共识。

美丽中国不能在迷雾中前行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包含的概念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环境友好显然是最基础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内地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建设“美丽中国”显然应该不能忽视,甚至要十分重视这个方面。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讲“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最近几年,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污染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再也没办法期待它的不到来或者无视。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视并治理环境问题,因为“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中国。

面对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地等待北风救驾了,即使暂时吹走了污染,也吹不来一个“美丽中国”。

(摘自凤凰网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