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上海

生态文明建设上海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将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根据2013年《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的分析,上海转型发展中面临土地污染、实质性缺水、复合型大气污染、突发性环境事件、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_生态文明与当代青年:2013上海青年发展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它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文明所蕴含的和谐、公平等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而社会主义则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之间有着显明的内在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大而前沿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上,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两型社会”等发展目标日益清晰。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要求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为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将其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随后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四条专门针对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内涵,在其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包括政治文明在内其他文明的进程,必将对中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的矛盾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紧张,严重影响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由于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不足,中国不可能重复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发展的老路。如何才能既利用工业文明积极性、创造性的成果,又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如何才能既为我国众多的人口营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态需求,又为地球的可持续存在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显然,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有效解决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

(二)生态文明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已经明确提出,要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并要将其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经济建设上,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上,要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与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内涵和目标高度契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中是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滚动实施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苏州河综合治理、青草沙水源地建设、电厂脱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但是,伴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快速城市化进程和高强度开发累积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上海的科学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按照生态文明的标准衡量比较上海环境保护的投入与需要、保护力度与实效,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之间仍存在相当差距。上海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当前,上海正处于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时期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阶段。根据2013年《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的分析,上海转型发展中面临土地污染、实质性缺水、复合型大气污染、突发性环境事件、能源外部依赖和石化结构依赖以及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风险。环境问题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后劲,环境污染不治理,“四个中心”建设就没有条件。不断紧迫的转型发展任务、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广大市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高度关注和期盼,决定了上海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此,上海要依托“四个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依靠新技术、新模式、新制度促进产业升级。明确以高端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引领新产业革命,使产业发展步入绿色、循环、低碳新阶段,确保上海产业发展始终保持制高点地位;要让不同区域产业布局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和建设要求,郊区要以工业区发展为契机,对工业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坚决淘汰污染重、能耗大的产业,建设绿色循环工业园区。中心城区要发展绿色都市型产业,建设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楼宇、绿色社区等;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空间,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要继续下大力气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基本生态网络建设,使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引导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广大市民群众都能参与其中,共享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1]总之,推进绿色发展,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布局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向转变,进一步改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城市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当代青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大力提高上海城市生态文明水平,尽快走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体现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道路是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上海人民的共同心愿。上海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在城市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中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顺应了广大青年对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期待,有助于提高青年的生活质量、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青年是上海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宣传者和实践者。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期间广大青年志愿者,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努力践行“绿色世博”理念,广泛参加环保宣传和绿色实践活动,争当“绿色世博”的大力宣传者、有力推动者和最佳践行者,为上海的环境保护和文明卫生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在上海美丽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广大青年仍将是生机勃勃、富有创造活力的重要建设力量。

首先,当代青年是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道德的积极宣传者和传播者。生态文明是人类历经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后更高阶段的文明,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人类社会所有人尤其青少年一代的共同愿景。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道德旨在调节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源泉,是人类全新发展观和文明观的体现。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其名著《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在急速社会变迁的推动下,新的文化传承模式代替过去长辈教化晚辈的旧有文化传递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并由此提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即原先处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辈,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会反过来充当起教化者的角色。事实正如其所言,在当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嬗变的城市化、网络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时代,青少年由于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求新求异、接受能力强的天性,注定了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担当起新思想、新观念的传布者和文化反哺者的角色。当他们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主动养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护生意识和生态道德时,他们必将带动和加快全体社会成员自然观、生态观的转变,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态道德意识与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并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当代青年是生态科技、生态经济重要的创造者和绿色低碳生活的引领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上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当代青年是推进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身为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当代青年处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头脑灵活、思维敏锐,是新事物的积极接受者和热烈拥护者,是踊跃投身参与生态文明实践的先锋和骨干力量。作为人群中朝气蓬勃、最富创新活力的有生力量,他们在创业创新发展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大力推动生态经济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只要给予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信任宽容和更好的扶持帮助,他们就能成为生态科技和生态经济领域卓越的创新者、创业者。与此同时,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率先走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的科学发展进程中,当代青年作为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和强烈生态责任感、使命感的新生代,可以预见他们能够率先转变和更新消费观念,摒弃物质主义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习惯,形成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倡导引领全体社会成员践行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质的生态生活,切实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