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对于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有不同的思路,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学界与政府几乎一致认为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任勇主要从环境经济政策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尽管对于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有不同的思路,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学界与政府几乎一致认为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生态文明的目标是社会公正,即平等对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是多样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责任与权力下放。[23]实际上,这种观点的核心仍然是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过,它更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平等相处。但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和谐相处比平等相处更能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路径、现实祈求与未来趋向。

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学界与政府提出了许多有识有益之见。有单从某一方面分析的,也有综合分析的;有主要基于理论分析的,也有主要基于政策与实践分析的;有从理论上与政策指导上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也有主要总结某一区域实践发展经验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任勇主要从环境经济政策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认为作为“内在约束”力量的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可使用的政策有七类: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机制、排污交易、绿色贸易政策、绿色保险等。[24]

周生贤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建议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政策上,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措施上,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行动上,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25]贾治邦主要从生态安全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要求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履行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努力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快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26]

陈家刚主要从生态治理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认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治理。具有资源节约、多元参与、良性互动、基层民主、从善政走向善治等特点的生态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鼓励公民参与、理性反思、尊重差异、平等对话、明确责任、有效培育公民精神的协商民主是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27]

杨鹏主要从环保组织发展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建议政府要给各种环保技术创新的企业、组织以良好的法制空间,同时要给民间关注环保的行为予以保障。[28]

此外,更多的学者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综合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

陈寿朋从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四个层面阐述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与建设方式。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推进生态民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主要包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包括优化“人居”生活环境;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29]何爱国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沿着文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互制互动的轨道运行。从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四个方面自觉地、谨慎地协调生态维护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保持对利用自然、改变生态的高度警觉,使我们能够在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与我们的环境和谐共存。[30]

薛惠锋从观念、产业体系、产品、制度、标准、法律、统计和环境监测体系等方面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方式。提出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示范,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生态文明建设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等各种经济杠杆,促进节约能源和污染物减排工作,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能源、环境相关标准,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确立节能与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中的有关规定,增强标准的约束力和强制执行力,强化超标排污、违法排污的法律责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还要加快节能统计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31]

基于生态文明的五大演进阶段分析,李兆清从理论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模式(E模式)。这个模式涵盖五个发展、八大体系、三个层次。“五个发展”是: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的有机结合。“八大体系”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可持续的、循环的环境资源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科技体系;更加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注重公平的分配体系、开明进步的民主体系。“三大层次”是:宏观层次上,要建立一个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社会的基本模式;中观层次上,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适分对口、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微观层次上,要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建立清洁生产的概念。[32]第一个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为“厦门模式”,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与厦门市委市政府结合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出。“厦门模式”被概括为六个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生态立市、生态兴业”的生态城市先进理念,不以牺牲生态利益换取一时的发展,努力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建立在环境和资源能够承载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绩导向作用;二是始终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过程之中,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发展;三是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间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生态善治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四是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市场化的资源供应机制,引导企业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地方,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五是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生态环保新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六是致力于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勇于承担共同的生态责任。厦门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33]厦门模式的提出者认为,其成功经验值得各类城市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