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环境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对策_科技创新社会发展

(一)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习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文化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同时,还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要造福一方,而且要造福子孙,造福后代,切不可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二)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三)改革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工业,一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为生态环境改善创造条件。二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整顿。三要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1)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

(2)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

(3)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21]

我们应当抛弃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简单目标,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模式。坚持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四大功能,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

【注释】

[1]袁望冬,吴景丽.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J].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6).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

[3]傅晓华.从技术知识的难言性看专利制度的负面效应[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5):79.

[4]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9.

[5]傅晓华.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演化[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3):97.

[6]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7.

[7]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1999:36.

[8]周训芳.环境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1.

[9]袁望冬.绿色发展的经济手段[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80.

[10]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人民网.2007-02-0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4:36.

[13]姬振海.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N].光明网,2005-04-21.

[14]陈鸿清.生存的忧患[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169.

[15]爱蒂丝·布朗·魏伊丝.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M].汪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4.

[16][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王正平,金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6.

[17]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46.

[18]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0.

[19]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38.

[20]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1-04-30.

[21]姬振海,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N].光明网,200504-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