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农业文明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次重大冲击。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生态产业的建设。

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刘伯霞(1)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初级形态是指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正是这个层次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高级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 ; “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社会结构上,表现为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但这只是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徐春,2004)。

一、对传统文明的反思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对农业文明的反思

迄今为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原始文明的出现预示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将走向与自然日益分离、对立的文明形态。农业文明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公然”对抗的阶段。种植业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族类延续,从命运莫测的依赖自然的生存变为自主生存和延续,为此,人类不断地扩展、开发、占有自然。一个民族无论多么强盛,只要在短时间里耗掉自己的资源,尤其是表土资源,衰落是必然的。这一时期,人类各民族虽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玛雅文明以及黄河流域文明;但是,同时人类也从自然的奴隶变成了自然的对抗者,在逐渐地“征服”自然,在追逐物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由于过度垦殖、肆意放牧以及乱砍滥伐等人为的破坏,改变了许多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性质,改变了生物圈的面貌,使地球生态系统失衡,失去生命支撑能力,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落甚至覆灭。所以,农业文明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次重大冲击。

(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工业文明是指16世纪以来,以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人类文明,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然而,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特别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全球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巨大的地区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口剧增、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难民危机、地区冲突、国际恐怖主义等等,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状况与质量。更为严峻的是,上述危机并不孤立地表现出来,而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性表现出来。工业文明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考虑自然再生产的因素,也不考虑经济活动和消费后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违背了生态规律,导致了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的再生产也越来越难以为继的局面。危机的根本就在于工业文明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掠夺的基础上的。

(三)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警示都昭示着: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如不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纳入到人类的自觉实践之中,并使之尽快得以改善的话,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因此,把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到人类实践的自觉规划之中,使其在与人类实践的其他领域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结构中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第四领域”也就是自然而且是必然的了。一种新的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的诞生就是不可避免和历史的必然。20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揭开了全球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历程。在“里约会议”的影响下,我国1994年开始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措施,1995年“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姬振海,2007),直到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二、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系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分为生态意识文明(思想观念)、生态行为文明(行为方式)、生态制度文明(社会制度)和生态产业文明(物质生产)四个层次(李景源等,2004),笔者认为生态产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关键环节。物质生产是要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任何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生态产业的建设。生态产业分为以下四类(刘宗超,2004):

(一)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以非生物为对象,是生态经济(2)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生态工业”的学科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罗伯特·福罗什(R.Frosch )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工程和生物系统的再循环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的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功能,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等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相互关系,依据生产链加环增值、增效或减耗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张继红,2003)。生态工业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减少资源的用量、循环使用资源、废弃资源重新利用。生态工业的最高目标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甚至为零排放。

(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其生产过程与自然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 )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来的。我国于1981年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经济和农村环境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引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的理念和宗旨是:在洁净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胡钢,2006)。

(三)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即指生态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是一个特殊的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经济部门,与自然界有直接联系。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 )在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9月,在北京通过的《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标志着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确认生态旅游的概念。学术界认为生态旅游是指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具有自然性与广泛性、保护性与可持续性、地域性与多样性、计划性与参与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等特点(姬振海,2007)。

(四)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生态经济的一个特殊区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种朝阳产业。环保产业是指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包括:①与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关的生产服务企业;②与节能降耗技术、减排及降低产品有害物质含量有关的技术研究开发、设备生产企业;③废污物的循环利用、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设备生产企业;④提供污染治理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⑤提供环境监测、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企业。据此,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功能,可将环保产业分为五类: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清洁生产型、污染源控制型、污染治理型和环境服务型。

三、我国生态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生态工业

1.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还是传统工业占优势,传统工业的缺陷表现在六个方面:①把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作为获取利润的手段,还属于典型的“产品经济” 。主要致力于生产和销售产品实体而相对忽视提供功能和服务,高度重视交换价值而相对忽视使用价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②工业由采掘业和加工业(包括冶炼业、制造业)两大部门所组成。采掘业主要开采不可更新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等,为加工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能源产品。加工业则将采掘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初级能源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为各行各业以及家庭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消费品。③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行为短期化,“三高”特征明显。传统工业一般将垃圾及其他废弃物视为无用的、等待处置的物品,许多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原材料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变成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打破了自然界的物质平衡: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取太多,造成自然资源枯竭;另一方面,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环境中,破坏环境容量功能和自维持性功能,造成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乃至退化。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表现为明显的“三高” (高开采、高耗费、高排放)特征。④对工艺技术和产品只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只要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艺技术一律引进吸收;只要是市场所需的工业产品一律放行。⑤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企业产品单一化。生产周期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且是区际封闭式发展,系统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最终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同类工矿企业林立,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超载,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工业废弃物大量、集中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如各种矿区等。⑥线性经济(3)发展模式。在传统工业这种线性经济下,人们高强度地开采和提取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把各种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系和土壤之中,地球被当作一个庞大的“阴沟洞”或“垃圾箱” 。因此,传统工业实质上就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单向性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2.对策建议

(1)提倡“功能经济” ,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购买产品本身,强化企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企业既要重视产品的交换价值更要重视其使用价值,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看重生态效益、环境保护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者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前提下,一是通过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甚至更少的物质基础上获取最大的产品和服务,或者在获取相同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时,实现物质和能量投入的最小化;二是通过加强产品维护保养、主要部件升级、功能阶梯使用以及产品专卖和旧货交易市场等手段,尽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以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减少资源的流动规模,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三是在适当时机将产品回收进行再加工,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

(2)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由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部门组成生态工业系统。其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植物)以可更新资源和永续资源逐渐替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进行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不同程度的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顶级食肉动物)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原料和能源进行多层次的加工转换成人们生活所需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者——食腐动物、寄生生物、腐解生物)将消费过的工业品、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再资源化,或转化为再生产品,或作无害化处理,使整个工业生态链高效、良性循环,做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进化。

(3)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目标出发,以工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建设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园区。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每个生态工业园区内各种工矿企业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而且我们要建立的生态工业园与传统工业园迥然不同:第一,生态工业园通过园区工业系统内物质封闭循环、物质量化和能源脱碳等方法实现生态重组。(4)而传统工业园只是在一定空间内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第二,生态工业园成员间的合作动力源于园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废弃物的交换、信息的交流、管理的配合实现企业间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传统工业园仅因其吸聚作用将成员“集聚”起来,其合作动力源于集聚经济效益,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增进。第三,运转机制不同。生态工业园以生态系统“食物链” 、 “食物网”方式来支持其网络流动,每一成员均是网络的节点,物质、能量、信息在各节点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和生态规则流动,可实现互惠互利、共生共荣。而传统工业园却不能实现网络流动(陆维福,2005)。

(4)强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技术引进和生产的产品方面不仅要有技术、市场和经济的严格要求,而且还要有生态环境保护的限制。限定只有那些对生态环境不具有较大危害性,而且符合市场原则、绿色环保型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才能引进、生产,并进入流通。

(5)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系统不仅要经常引进和吸收周围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应该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一方面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耐受性原理合理开采可更新资源,以确保资源的自然恢复更新;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生产链加环增值、增效或减耗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原理,集聚多个不同种类的相关工业企业,通过不同生态工艺之间、产品与资源之间、废弃物与资源的耦合关系,尽量延伸工业产业加工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主副产品,减少废弃物向环境的排放,既获得产品最大限度地增值,又保护生态和环境,实现工业产品“摇篮—坟墓—摇篮”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布局多样化。

(6)倡导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相似(资源开采者、加工制造者、废弃物还原者)、功能相近,企业和项目之间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共生关系,系统内不同企业和项目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据此建立一种以物质和能量闭环流动为特征的、能够自动进行反馈调节的、相对封闭的循环经济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即在生态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张继红,2003)。

(二)生态农业

1.存在问题

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些发展优势,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发展层次低、规模小;三是技术支持滞后;四是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足;五是理论基础尚不完备。

2.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和要求

21世纪我国应把有机农业作为生态农业的一个特殊类型来处理,并且随着“入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产品要进入并满足世界市场对高品质无害化农产品的需求,还要审时度势,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一是从有限的市场经济转向全面市场经济。二是从单纯的产量观转向品牌效益观。三是从过分依赖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技支撑。四是从普通的生态农业转向高效生态农业。

(三)生态旅游业

1.存在问题

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的初级水平,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主要问题有:①“生态旅游”成为标签,被泛化和滥用。②只顾经济利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③缺乏科学规划。④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王晓珍,2005)。

2.对策建议

(1)具体措施:一是要重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更要实现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使“生态旅游”名符其实。二是本着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生态旅游区进行科学规划,防止盲目无序开发。三是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兼顾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尽快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重点开发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一是长白山天池、云南腾冲火山群遗址、海南琼州海底村庄等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二是石林、峰林、溶洞、四大名山、桂林山水等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三是长江三峡、福州温泉、青海湖、黄果树瀑布等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四是贵州“南山雨霁” 、大理“下关风” 、松花江“树挂” 、林海雪原等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五是内蒙古大草原、大兴安岭、四川卧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生物生态旅游资源。

(3)重点开发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一是万里长城、丽江古城、秦始皇兵马俑、烈士陵园等历史人造遗迹旅游资源;二是庙宇佛塔、敦煌莫高窟、傣族泼水节、碑林石刻、壁毯玉雕等人造文化遗产生态旅游资源(梁歆梧等,2006)。

(四)生态环保产业

1.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猛,但还存在很多问题:①政策、法规和制度层面: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环境损失外部化问题仍未解决;促进环保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扶植政策不力;环境执法监督乏力,掩盖了环保产业市场需求(赵英才等,2003)。②环保产业自身发展层面:环保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低;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急需的污染治理设备又严重短缺,尤其是环境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③环保技术层面:我国环保高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④环保市场层面: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严重,采取所谓的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割据;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依然存在;环保市场竞争激烈。

2.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环保产业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尽快形成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明确污染者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切实解决环境损失外部化问题;国家要在投融资、信贷、税费科技等方面向环保产业倾斜,加大对环保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引导潜在环保产业市场向有效需求转化。

(2)大力发展各类环保产业,扩大环保产业的总量规模,调整环保产品结构,促进全国环保产业平衡发展。一是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进一步恶化而进行的各种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等活动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型环保产业,如植被恢复、沙漠治理、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物种多样化、新能源的开发等;二是发展以研究、开发和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产品中有害物含量等活动为主的清洁生产型环保产业,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三是发展为各类生产型企业内部提供各种污染处理工艺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废弃物和污染物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技术和设备的生产企业,各种排放集中处理、综合利用与回收企业这三种污染源控制型环保产业;四是以政府为主体,发展通过采用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的污染治理型环保产业;五是发展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置等方面的工程或活动,提供与环境分析、监测、评价和保护等方面有关的服务,环保技术与工程服务,环境研究与开发,环境培训与教育,环境核算与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以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服务的环境服务型环保产业。

(3)清理整顿环保市场。取缔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建立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抵制不正当竞争;以自主创新为主,推动环境技术进步,改变我国在国际环保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春:《生态文明蕴含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年2月4日。

2.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4年4月3日。

3.刘宗超、黄顺基:《生态文明与中国的发展》[N],《北京生态文明工程学院报》2004年5月9日。

4.张继红:《生态工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http://report.drc.gov.cn/drcnet/series.nsf,2003年6月25日。

5.胡钢、王文军:《论生态农业与农业现代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6.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人民出版社2007年。

7.陆维福:《关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考》http://www.7265.cn,2005年3月12日。

8.王晓珍、罗家豪:《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实现》[J],《长春大学学报》2005(6)。

9.梁歆梧、陈玉雪:《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6(9)。

10.赵英才、赵景柱、丁丁、严岩、肖寒:《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4)。

【注释】

(1)刘伯霞,研究生学历,甘肃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2)生态经济,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其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

(3)线性经济指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也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破坏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态文明的循环生产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4)生态重组指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和自然生态系统来设计和调整工业园区的工业活动,使之尽可能对地球生物、地球化学系统干扰最少,并推动社会财富目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