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人文生态

浙江人文生态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杭州、绍兴、宁波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历史名城名录。浙江又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跨入新世纪后,“绿色浙江”行动、“生态省建设”战略等的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形成了良好稳定的人文生态环境。
浙江人文生态_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3.2 浙江人文生态

浙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考古表明,浙江的史前文明就比较发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几乎覆盖全省。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历史上,绍兴、杭州数次建都,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浙江的戏剧、书法、美术、民间艺术、刻书、藏书等享誉全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一首古诗真实再现了江南浙江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这里也曾孕育了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浙江浓郁的民俗风情,造就了浙江人浪漫主义的想象力。

作为吴越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拥有“东南功利文化区”的基本因素外,还有自己的独特性。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素称“文物之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为主体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具有内生的创新冒险精神,其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勇于创新,注重功利”。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浙江人讲究实际、注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浙江人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维品格,构成了浙江人在经济改革中致力于制度创新,实现体制外增长的精神动力;善于经营、富于机变的文化性格,赋予浙江人在适应市场机制中胜人一筹的素质和优势。

杭州、绍兴、宁波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历史名城名录。著名古迹不计其数,比如杭州六和塔、绍兴兰亭、禹陵等,佛教名刹如杭州灵隐寺、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等。更有河姆渡、马家浜古人类遗址。

3.2.1 人文社会生态和谐

浙江省下辖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设区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各地区特色鲜明,给它们加上主题词后成为:人间天堂——杭州、东方大港——宁波、商品市场——温州、百工之乡——金华、海天佛国——舟山、名士之乡——绍兴、星火摇篮——嘉兴、佛教仙境——台州、四省通衢——衢州、江南绿都——丽水、蚕丝源地——湖州。全省54个民族(仅缺德昂族和保安族),总人口为5442.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达39.97万人,属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不多,但民族成分较多。

浙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特别是杭州,处处都是历史和传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走卒匹夫,文化的遗迹无一不依附在杭州的亭阁楼台,水榭廊桥之中。岳飞与秦桧、白娘子与许仙、苏小小的慕才亭、白居易的白堤、苏东坡的苏堤、南宋皇室的八卦田……举不胜举。走出杭州,宁波、绍兴和金华、衢州也是浙江的人文重地。古宅大屋在这些地区依然星罗棋布,单金华就拥有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星象村、郭洞古生态村等一批历史文化名村,而村间至今流传着浓郁的传统生活习俗。

从杭州到宁波,集中着在中外佛教史上影响重大的几座古刹,灵隐寺、天台山、天童寺和阿育王寺,此外散落金华、丽水等地的山间古刹也不时给人惊喜。浙南山区多有异族风情,丽水景宁、泰顺一带是浙江畲族的聚集地,景宁是浙江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而泰顺的廊桥又是那么古朴多姿,美丽的风光就从这青山绿水间的民族风情地开始流传。

浙江又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十分丰富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浙江赢得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文化之邦”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以浙江为首的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2000年浙江省GDP 6030亿元,到2010年达到2.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5倍。2010年,约占全国人口4%的浙江人,在全国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7%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达5.2万元”。2011年浙江省GDP总量达到32,3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9.0%;2011年中科院发布中国各地区GDP质量排行,浙江高居第三,外贸、外资和境外投资发展速度都远高于同期浙江经济发展速度,更远高于浙江人均收入发展水平,同时浙江省也成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地区。

浙江人民在伟大的现代化实践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在生态环境领域,也同样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全省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稳定。特别是在跨入新世纪后,“绿色浙江”行动、“生态省建设”战略等的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形成了良好稳定的人文生态环境。

浙江省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4个,省级森林公园68个,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部分森林公园都处理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浙江林业的一大产业和生态文化的一大体现。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的森林文化丰富多彩。通过发展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全省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

安吉竹文化。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竹文化节,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级别最高、功能最齐、效益最好的竹文化载体安吉中国竹子博览园,拥有被列为全国之最的中国大竹海,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竹材现代加工产业,打造全球最大的竹制品贸易市场并开发了全国第一家竹乐器生产企业,组建了第一支竹乡竹乐团,首创中国竹资源培育技术推广应用,创办全国第一个毛竹科技示范园,研制了全国第一套竹笋美食菜谱,走出了一支活跃在全国竹产区的创业队伍。

兰溪兰花文化。兰花为兰溪市市花,该市兰花资源十分丰富,养兰爱兰风俗盛行,是全国较为集中的产兰区。1999年5月,兰溪被评为“中国兰花之乡”。兰溪人不仅把兰花文化转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特色经济,还通过一年一度的兰花节将这种花卉文化传承提升为一个新兴的大产业。

金华茶花文化。金华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酸性土壤,尤其适宜山茶的生长,是闻名中外的“中国茶花之乡”。金华茶花以其树形优美、花朵硕大、艳丽、花姿多变、花期较长的特色而闻名于世。茶花是金华的市花,更是其文明的象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欣赏价值极高的茶花,茶花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茶花文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开化茶文化。开化县地处中国绿茶“金三角”地区,是钱塘江源头。开化龙顶品质优异、历史悠久,凭借“生态牌”,开化小小的一片龙顶茶叶,短短几年间撑起了一个4亿元的大产业,为山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庆元香菇文化。庆元地处浙江西南部,是世界上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之一。全县19万人口,半数以上从事香菇生产及其相关行业,故有“菇民之乡”之称。庆元县农民人均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香菇效益占了50%以上。一朵小小的菌伞,撑起了当地人民物质生活的半边天。

长兴银杏文化。以“古”著称、以多名世,在长兴的大地上,生长着10万余棵银杏树,仅百年以上的古银杏就达上万棵。在长兴县小浦镇,有一道长12.5公里的古银杏长廊,5.7万棵古银杏枝繁叶茂,其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有2320株,蔚为壮观。

南浔木地板文化。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一个一马平川的江南古镇,南浔人成功打造了让人感叹的“没有森林的木业大区”。目前已拥有400多家木地板生产企业,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牌数量最多、区域最集中、产业链最长的木地板生产基地。

东阳木雕文化。东阳木雕自唐以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六大名雕之一,列浙江三雕之首。是浙江省首批重点保护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3.2.2 文化生态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态资源。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其主体构成是吴越文化。

浙江孕育了大批的文学名人。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元1世纪至今,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超过1000人,约占中国著名文学家的1/6。特别是20世纪,浙江出现了伟大的文学巨匠鲁迅、茅盾,以及郁达夫、冯雪峰、夏衍、邵荃麟、艾青、丰子恺、徐志摩、吴晗、戴望舒、俞平伯等享誉中外的文学名人。近年来,浙江的文学创作也呈日益繁荣之势,出现了一批文学精品。1995至2000年,全省共出版长篇小说67部,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集467部;创作电影剧本90部、电视剧99部。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目前,全省拥有越剧、婺剧、绍剧、昆剧、京剧、甬剧、姚剧、瓯剧、调腔等剧种的专业表演团体78个,专业演出场所95家。近年来,浙江戏剧界致力于繁荣创作,积极推行艺术改革,大力培育青年艺术人才,硕果累累。越剧《五女拜寿》、《西厢记》、《西施断缆》、《孔乙己》、《荆钗记》和绍剧《大禹治水》、婺剧《女皇错断梨花案》、《白蛇前传》等一大批剧(节)目和优秀演员在各种全国性评比中获奖。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艺术表演团体多次作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赴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访问演出,受到了高度赞扬和欢迎。浙江艺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培养了一大批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人才。

浙江的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世纪,杭州曾是全国美术中心之一。自19世纪以来,浙江书画更是独放异彩,对中国画坛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了众多如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知名书画家。坐落在杭州西湖之滨的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于1928年,是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学校,现已成为美术人才辈出的艺术家摇篮之一。成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最早的研究印学为主的学术团体和专业金石书画出版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绍兴兰亭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作《兰亭集序》而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

浙江的文物古迹众多。全省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4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3处。全省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30余个。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0万件,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在中国众多的博物馆中特色鲜明。各类博物馆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全省文博单位年均举办陈列展览300余个,接待观众逾千万人次。至今保存完好的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湖州嘉业堂等是中国著名的藏书楼,在保存古代文献、培养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素负盛名。全省现有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82个,乡镇普遍建有图书室。以收藏《四库全书》著称的浙江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藏书量为402.9万册(件)。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培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全省现有省、市级群众艺术馆12个,县级文化馆85个,乡镇文化站1735个,电影(剧)院64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1356个。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群众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浙江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具影响。在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群星奖”评选中,浙江省共获金、银、铜奖100枚。全省涌现了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地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在历史上,浙江涌现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现今,浙江省拥有国务院部属科研和开发机构20个,省市科研机构150多个,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专业实验室3个,以及一批国家行业研究中心。有浙江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1981年建立了学位制度。1995年有12所高校拥有硕士点233个,博士点70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为99.3%和99.5%。浙江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7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5处,是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服装、南宋官窑等博物馆。绍兴、杭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西湖、千岛湖、东钱湖、九龙湖、富春江—新安江、大奇山、雁荡山、莫干山、雪窦山、普陀山、四明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岛、双龙洞、仙都、浣江—五泄、江郎山、仙居、方岩、百丈漈—飞云湖、方山—长屿硐天、天姥山等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大佛寺、烂柯山等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杭州、宁波、绍兴、衢州、金华、临海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风景名胜,遍布全省。

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具有很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培育的土壤。2000年,浙江省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认真实施文化大省战略,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浙江省文化生态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层次高,不少是全国甚至世界重量级文化资源。

浙江省共有1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量之多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杭州西湖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旅游风景区之一,雁荡山于2005年2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地质公园。另外自1985年开始,由浙江省建设厅组织进行评审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至今已经公布7批次。其中个别风景区在后来被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如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风景名胜区。

在文化旅游方面,浙江省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和嘉兴共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温州、余姚、湖州、定海、东阳、兰溪、天台、松阳、瑞安和龙泉共1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1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省内有131处文物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京杭大运河的浙江段),512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2.3 文化艺术生态荟萃

古往今来,浙江境内诞生了许多艺术品种,也有很多外来艺术在此扎根成长。色彩纷呈,各具特色;艺术瑰宝,不胜枚举。名人流派,百花齐放。民间表演类项目有浙江戏曲、浙江曲艺和浙江舞蹈等36个;造型艺术类项目有东阳木雕、“杭州铜雕”、硖石灯彩、桐庐剪纸、桐乡蓝印花布等23个;民俗风情类有衢州南宗祭孔、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海盐骚子等5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宁海县平调(2006)、朱炳仁为代表的“杭州铜雕”(2008)、“宁波金银彩绣”(2010)等3个;浙江省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湖州山歌和琴书,路桥气象谚语,渔民号子,天台山佛教音乐,织里刺绣,杭州刺绣,昌化竹编,松阳端午茶,台州道情,桑生产习俗,杭派书画装裱工艺等11个。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目前,全省拥有越剧、婺剧、绍剧、昆剧、京剧、甬剧、姚剧、瓯剧、新昌调腔、睦剧、宁海平调、杭剧、话剧等剧种的专业表演团体80余个,专业演出场所97家。一批剧(节)目和演员在全国多项评选中获奖,其中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8个,文化部“文华奖”14个,广电部“飞天奖”12个,中国剧协“梅花奖”15位16人次。昆剧《十五贯》、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越剧《胭脂》、甬剧《两兄弟》等剧目及舞蹈《采茶舞》、民间舞《百叶龙》等曾在全国引起较大的反响。全省各剧种,积极开展创新,推出新人新作,涌现了越剧《西厢记》、《五女拜寿》、《汉宫怨》、《陆游与唐琬》、《红丝错》、《金凤与银燕》、《西施断缆》、《梨花情》、《孔乙己》、《荆钗记》和绍剧《大禹治水》、婺剧《昆仑女》、舞剧《阿姐鼓》等一批优秀作品以及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型剧团。

3.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

近年来,浙江省始终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格局,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首先,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如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浙江美术馆等先后建成。全省已建和在建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300余个。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农村,基层服务站点4万余个,其中乡镇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98.5%。全省各地积极利用文化设施,举办了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节、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吸收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自2009年7月底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150余万。浙江美术馆自2009年8月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各种类型展览70多个,接待观众70余万人。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明显改善。省政府连续多年把送文化下乡活动列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为全省所有欠发达县(市、区)和部分中等发达地区配送了流动舞台表演车和多功能图书流动车。“十一五”期间全省年均送演出下乡1.5万场,电影20万场,图书200万册。在送文化的同时,全省组织开展了“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每年全省各乡镇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会演,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和乡镇级以上大型文化活动分别超过100场和1000场。

第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日益凸显。成功打造了“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巡演、“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巡演、“新年演出季”、民族艺术和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服务品牌。“十一五”以来,组织“钱江浪花”艺术团文化直通车下基层演出1200余场,“雏鹰计划”优秀儿童剧进校园巡演4200余场,高雅艺术、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500余场,“新年演出季”300余场。

近年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大事记如下:

2003年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进一步打破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2004年浙江省以浙江省博物馆为试点,率先在全国实行国办博物馆面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

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同年,钱江浪花艺术团组建成立。

2006年起至今,浙江省政府连续6年把送文化下乡活动列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

2007年12月1日起,浙江省图书馆宣布取消借书证年费,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免费开放的省级图书馆。

2008年浙江省委制定实施《浙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要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9年文化部全国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嘉兴举行,对浙江省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2010年浙江省总工会与省文化厅联合下发《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实施意见》,要求在3年内创建1千家进企业示范服务点和1万家职工电子书屋。

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发布,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八项工程”,重点实施包括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在内的“十大计划”。同年,《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要求加快构建“全覆盖、高水平、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2.5 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截至2008年年底,浙江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62余处,文物保护点2万余处。有浙江省世界文化遗产1处。

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嘉兴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温州、余姚、湖州、舟山、东阳、兰溪、天台、松阳、瑞安、龙泉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

有余杭市塘栖、宁波市慈城、温州永嘉县岩头、绍兴县东浦、嘉兴海宁市盐官、湖州市南浔、金华县山头下、衢州江山市廿八都、台州温岭市箬山、舟山市马岙、丽水遂昌县独山等历史文化街区、村镇78个。

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单位21个;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单位59个;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单位4个。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浙江省调查、登录及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数分别占全国的9.29%、9.64%和11.52%,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从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包括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61728处,复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2215处。2011年1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3处,包含新发现文物132处。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杭州市建立了由文物、规划、房管等多部门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机制,要求所辖市县作出相应保护规划,并从2010年起将划拨下属各县区的保护经费从过去的1000万元提升到5000万元。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目标,决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2010年6月1日,浙江省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浙江省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是浙江省非遗保护实践的一大着力点。为了探索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自2008年开始,浙江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先后确认了杭嘉湖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浙东海洋渔俗文化生态区、金华婺文化生态区、绍兴越文化生态区、景宁畲族文化生态区、乐清工艺美术生态区、江山廿八都文化生态区、普陀山佛教(观音文化)生态保护区、龙泉青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等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

3.2.6 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及时研究和部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浙江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2005—2010)》等政策文件,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浙江实际,2007年3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厅联合发布了《浙江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2011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文化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9月浙江省发改委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下发了《浙江省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省文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文化民生为根本任务,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谋规划、抓重点、促改革、求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义乌文博会和杭州国际动漫节两大品牌节会持续提升规模,扩大影响、享誉海内外。

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创办于2006年,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行业品牌展会”,2010年升格为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和义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国家及展会,当年,中国义乌文博会成交额高达28亿元,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义乌文博会充分发挥义乌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坚持贯彻中央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精神,秉承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会办展理念,全面展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交流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和观点,以“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主题,积极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交易、文化信息交流、产业项目合作和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国际动漫节(China International Cartoon&Animation Festival)由国家广电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广播电影电视局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办,是唯一国家级的动漫专业节展,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专业盛会,被《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重点扶持的文化会展项目、“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每年4月28日至5月3日在杭州举行。中国国际动漫节自2005年以来每年春天固定落户杭州举行,它以“动漫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以“专业化、国际化、产业化、品牌化”为目标,以“动漫我的城市,动漫我的生活”为主题。杭州动漫在2004年几乎没有什么产量,但到2009年,全国原创动画的约1/6、优秀动画的约1/4产自杭州。2010年,杭州生产的动画片高达45000分钟,跃居全国前列。杭州动漫产业发展伊始,政府就坚持鼓励原创、鼓励精品、鼓励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为之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从而促使了一批龙头企业的诞生。杭州现在拥有2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动画教学基地,这两大类国家级基地构成了一个完善的网络:高校提供动漫人才,产业基地则提供实践平台。产、学、研的一体化,让杭州动漫迅速地抓住了市场的脉搏。目前,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基地均落户杭州。

浙江省还启动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122”工程,积极扶持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形式鼓励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仅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就吸引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30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多亿元,影视剧产量占全国的1/4。

2010年7月30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决定,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范围、管理与保护、认定与传承、研究与利用、奖励与处罚等方面,对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条例》的公布实施,对于加强畲乡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做到有法可依,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马未动粮草先行”,文化建设的实施还需要资金保障。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中,浙江省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持续增加(见图3-1),从而保证了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img3

图3-1 浙江省“十一五”各级财政对文化投入态势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