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司持续创新的特点分析

公司持续创新的特点分析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司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优势,不断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东软将“超越技术”作为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品牌承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始终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  东软持续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开放技术标准化组织,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并通过大力推动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建能力中心,不断引入前沿技术,利用开放合作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一、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商业模式要具有生命力”,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如是说。东软集团是中国领先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当前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增长放缓、市场环境风云瞬变的情况下,东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有效地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实现了公司业绩稳健增长。通过商业模式转型,东软逐渐从传统的B2B模式转型到B2C商业模式,未来主要进入方向将包括个人健康和教育相关领域。

  东软在巩固加强已有行业业务市场竞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了在政府、医疗IT、能源、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强针对移动互联网、城商行、智能交通、媒体及其他新兴业务领域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布局并构建面向“智慧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云计算及物联网、医疗设备、汽车信息技术、大数据、业务基础平台等领域的研发。加快创新与转型,将公司在汽车电子国际市场积累的技术经验与中国市场需求理解优势相结合,开拓国内汽车市场新业务。在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熙康云平台及应用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Online to Offline)的熙康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拓展新的服务业态,先后与沈阳、洛阳、佛山等14个城市建立“健康城市”战略合作关系。

  总体上讲,东软构建了以知识资产驱动的商业模式。例如,东软成立了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标志着东软全面进军教育产业,也是东软商业模式从B2B到B2C的转变,是东软的IT服务与社会发展趋势融合的转变。东软把各种智能终端、移动终端及电视看作东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样东软就从一个简单的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公司逐渐向云计算、大数据方向进行转移。

二、技术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东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公司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优势,不断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东软拥有186个业务方向、755种解决方案及产品,拥有上万家客户,业务覆盖电信、电力、能源、金融、政府,以及制造、商贸流通、医疗、教育、交通等行业,市场延伸至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复杂多变和充满挑战的外部环境,东软坚持创新与全球化发展策略,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转型,持续构建以知识资产驱动的增长模式,在抵御风险、克服挑战的同时,不断塑造新的竞争力,实现了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

  东软将“超越技术”作为公司的经营思想和品牌承诺,以软件技术为核心,始终坚持“开放式创新”战略。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不断寻找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与商业模式;对外通过联盟与合作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成长,建立创新卓越方法体系,使创新成为公司文化

  东软始终重视技术研发,持续投入新业务、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等,有力推动了业务创新。东软不断紧抓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业务的驱动和变革机会,加强两级研发体系的协作创新,以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知识资产驱动的业务增长,制定了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而非项目机会驱动的业务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司成功研发并实施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跨越传统城市责任域之间的边界,通过智慧科技(智慧化信息技术)改善城市的医疗健康、教育、交通等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要。同时,东软持续深化执行东软解决方案高效性策略NeuSA,根据组织级技术能力的评估以及架构审计的结果,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并落实执行,持续提升各业务线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此外,公司加强软件产品线开发模式的实践,加大基于UniEAP V4的领域核心资产的研发投入,全面提升产品策划、业务建模与需求工程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能力,加大前瞻性关键技术与特性的研发投入。

  东软持续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开放技术标准化组织,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并通过大力推动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与合作伙伴共建能力中心,不断引入前沿技术,利用开放合作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围绕公司组织级技术能力发展模型,通过不断推进的一系列技术能力发展工作,使组织的知识管理成熟度也得到了逐年提升。2013年,东软成为首批获得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特一级企业资质的公司,以支持国家关于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

三、产品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在中国市场,东软面向电信、电力、金融、政府(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海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知识产权等),以及制造、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20多个基础设施和国计民生行业,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推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东软成功打造兴业、优政、惠民的智慧云城市解决方案与服务,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系统集成及行业解决方案等技术优势和实践积累,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政府运行效率,解决百姓的“医、食、住、行”等问题,全力打造智能、便捷、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智慧医疗方面,东软面向政府、医疗机构及个人用户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信息化、医疗设备、医疗保险及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等卓越的解决方案与服务,助力政府解决医疗费用攀升、医疗资源不平衡等社会问题,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帮助百姓管理个人健康、抵御风险。截至2013年,东软熙康的健康城市项目相继在海南、唐山、沈阳、都江堰、洛阳、无锡、佛山、南京、徐州等多个城市顺利实施,为上千万农村人口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此外,东软联合国内权威医疗机构、医学研究机构,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学专业人员和广大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公共平台,目前已经拥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长沙等地的专家938名,会员医院超过620家,日均运营量超过200例,累计突破13万例,成为国内最大的远程医疗运营平台,有效地推动了医疗资源均等化,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同时,东软熙康与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合作,将优质医疗资源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字化并转化成为领先的健康管理方法,在北京、辽宁、湖南、安徽、海南等多个省市设立健康管理中心,为个人用户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干预及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做到“未病先防、小病先治”,致力于提升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东软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软件服务与多功能服务终端等信息技术,为中国各省、市、区、县等提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相关服务,以改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中国380多个城市、4亿以上人群受益于东软社保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在食品安全方面,作为商务部首批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软件供应商之一,东软已经为昆明石家庄、乌鲁木齐等城市打造实惠、高效、可信赖的食品溯源系统,对农产品的养殖种植、加工、检疫、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食品流通的每个环节严格遵守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环保方面,东软通过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环境监测、废物废水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应急指挥等解决方案与平台,缓解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为百姓创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如今,东软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机动车尾气监管物联网应用,能够对150个监测站、600条检测线、1 000万辆车辆进行联网监管。

  在智慧交通方面,东软以机动车辆、基础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创建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协同,以提升整体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东软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在中国城市高速公路、客运、车联网、铁路、航空等公共交通诸多领域得以实践,通过有效整合交通、天气、餐饮、购物、停车场、加油站等生活信息,不仅能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实时、准确的交通信息以便利出行和生活,同时也可以作为交通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同平台,提升运输安全,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减少能源消耗。

  作为中国新兴高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东软在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成长,贡献于中国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转型。公司总部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目前沈阳浑南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产业示范基地”。

四、战略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东软始终坚持全球化战略,积极拓展全球市场,与众多优秀的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联盟与合作关系,业务内容从最早期的初级编码与测试,不断向价值链的高端移动,逐渐向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转变,合作关系也从最初单纯的外包提供商成功转型为客户的全球创新伙伴。

  东软始终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积极塑造中国企业的创新形象。公司认为,中国将在全球创新网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未来,软件与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依赖于低成本和人员规模的扩张,下一轮的竞争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为此,东软加快向知识和创新驱动的企业转型和发展,建立由技术、商业模式、应用环境、跨行业知识、客户体验及社会变革需求构成的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体系。

  东软坚持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新的突破。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为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IT产品等提供嵌入式软件系统。近年来,东软积极尝试国际业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向高附加值的创新业务转型,推动业务规模化增长。2013年,东软作为车载系统整体供应商,与阿尔派共同开拓国内汽车厂商业务,开拓新的市场机遇;并与哈曼国际工业(Harman)在汽车电子业务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成为公司向高端价值链转移、从以人员规模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向以知识资产来驱动增长的模式转型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五、客户维持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为创造客户价值,实现与客户共同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东软通过持续优化内部组织和过程,构建了持续提升的运营管理体系与流程,包括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的战略执行体系,持续创造价值的客户管理体系,规模化、全球分布的开发与交付体系,创新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可复用的知识资产,卓越的商务流程,共赢合作伙伴联盟八个方面。  

  东软加强核心业务能力建设及规模化、高绩效组织体系建设,并逐步显现运行效果;围绕关键价值客户,构建全面新型客户关系;加强业务研发创新和核心知识资产建设,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知识资产驱动的业务增长,实现公司业务可持续、规模化发展。持续推进卓越运营改善计划,构筑支撑公司全球化发展的组织级服务体系,加强内部审计及各项运营费用管理,推进项目计划与预算及核算管理,实现整体人均绩效提升,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东软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公司面向签单客户展开满意度调查,并聘请第三方调研公司针对国内外客户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测评,东软将根据调查和测评的结果和问题进行定期监督,落实改进措施。2013年,东软面向高端客户决策层展开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客户对东软的产品及服务总体表现满意,客户满意率和关键客户满意率均达到91%,持续高位平稳运行。

六、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东软一直致力于员工的发展和成长,为员工设计了“双通道的职业发展”模式,规划了专业的“职业发展路线图”,让每位员工了解自身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路径,帮助员工分析和规划在东软的职业发展方向。东软不断完善公司及部门两级培养体系,还为员工制定了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设置面向骨干员工、关键岗位及领导者的各类专项培养计划,为员工提供全面的成长支持、公平的职位晋升和发展空间;通过现场培训、E-Learning在线学习等方式为员工提供培训方案,公司员工每人每年平均培训31学时。

(一)新员工始业教育

  新人培养依托“智于心,乐于行”新人成长计划,针对“90后”人群的特质性进行优化升级,通过新人始业教育、导师制、社团融入等活动,作用于员工的心智、行为关键点的建立及转变。通过理论课与体验式结合的培养方式,帮助员工自我认知,快速完成角色转变,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建立对目标与成就的积极追求,培养员工以健康、责任、奋斗的心态来追求个人目标的不断实现。

(二)职位能力管理

  东软每年根据员工的能力评估结果、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安排员工参加项目经理专项、资深SE专项、销售专项等各类专项培养计划。同时在积极实施国际并购的全球化进程中,注重对员工外语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外语培训,并通过外派学习、在岗进修、海外锻炼等方式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定向培养。

(三)骨干员工发展计划

  骨干员工发展管理计划是为东软培养具有高竞争力的核心人才而建立的一项员工培养与发展的专项计划。东软将各部门高潜力、绩效表现优秀的员工纳入“骨干员工”体系统一管理。2013年,东软通过“春之生”、“夏之灿”、“秋之悦”三大主题鲜明的阶段性系列活动,聚焦关注骨干员工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骨干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交流共享平台,提升骨干员工的个人价值和影响力。

(四)专项人才发展计划

  面对东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深入,结合业务发展需要,东软面向员工成立专项培养方案,如项目经理专项、架构师专项、系统工程师专项、测试工程师专项、销售专项、产品经理专项、咨询顾问专项等,为各专业的人才提供能力保障。

(五)领导力发展计划

  为持续加大领导力发展的长线投入,构建全球化和规模化的管理者队伍,东软持续通过面向一线主管、新经理、销售干部、生产干部的培养专项,加大对基层管理者的培养;同时更加关注中高层管理者战略设计及盈利思维的培养,引进外部高端资源,不断完善阶梯式领导力发展地图,为各层级领导者能力持续提升提供资源和保障;通过加大核心管理团队领导力培养项目的投入,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启动面向海外储备干部培养计划,提升管理者的全球运营能力;通过东软策略与文化宣传、领导者俱乐部活动等形式,不断将东软策略、管理学大师观点及前沿信息、最佳实践案例等传递给各级管理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