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金融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什么是金融应用型本科教育?金融业的核心地位,首先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比较强的能力,包括管理与决策能力。金融业暴露的一些案件,出现的一些风险,与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管理与决策能力有较大关系。因此需要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第九章 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

王金圣

(浙江万里学院)

1 课题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还是国内金融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历程,都对我国金融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金融学科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而且需要在结构上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这是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和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从高校人才的输出效果来看,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乐观。首先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近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数次大规模的讨论。虽然人们意见不一,但争论过程中都对彼此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这让所有人对“金融”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对于学科发展而言无疑是件好事。“多元选择,百花齐放”,是学者们反复争论后得出的一个学科定位总体原则,这显然符合“大学要根据各自优势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也必然是国内外金融学科发展的共同规律。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对于金融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什么是金融应用型本科教育?怎样才能培养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师在金融本科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应用型特色?应建立怎么样的规划和措施?等等。但是,我们认为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至少不能缺少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因为金融应用型本科人才今后主要从事金融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金融管理或服务工作,企业金融管理者的经营决策重要能力对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者具有很高的决策效率,其经营决策与企业目标是一致的,即目标效率高,那么一个企业的效益才会高;而如果经营决策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那么可想而知,效率越高,效益越低。由此可见,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能力是多么重要。管理者肩负着通过经营决策提高目标效率的使命。所以金融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要特别注重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1 研究的内容

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既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可以说现代金融业已经开始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金融业的核心地位,首先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备比较强的能力,包括管理与决策能力。否则金融业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难以真正发挥核心作用,相反还会不断产生风险,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业更是风险行业,又是与货币、财富、虚拟资本等打交道,既要经历金融市场变化惊心动魄的考验,又要随时应对各种决策的压力;既要努力创新,不断进取,以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慎重从事、管理好行业的风险。所以金融行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更强的管理与决策能力。有研究表明,我国许多青年普遍存在意志薄弱、挫折承受能力脆弱、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自信、骄傲自满、情绪自控能力低、淡漠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这在金融从业人员中都有反映。金融业暴露的一些案件,出现的一些风险,与从业人员缺乏良好的管理与决策能力有较大关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是一个关键问题。如: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环节的训练,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的发展,重对传统的继承而轻对现状的突破和创新等现象。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则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人文素养较差、缺乏创新精神等,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需要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以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为切入点,建立金融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体系;

(2)从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要求,来审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所应讲授的重点内容、相应的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对现行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以适应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

(3)从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出发,注重共性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对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讲授方法及组织教学方式等进行研究;

(4)以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为借鉴,研究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规律,对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及课程设计等环节等进行系统配套改革,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综合实验平台培养金融人才的应用能力。

2.2 研究的意义

2.2.1 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是实现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的重要保证

地方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服务的,其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培养“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又懂金融实务,能从事金融企业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表述的关键词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把理论应用于各类实践活动的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对研究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而言,具有更快的业务上手能力,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在高校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而我们原有的培养方案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理由有三:一是这些实践教学项目时间比较短,学分比较少,实践操作内容的系统性不强;二是对这些实践过程难以有效监控与管理,效果不理想,如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如果指导老师把关不严,则效果甚微;三是检测这些实践项目效果的手段也不是很客观、公正。

2.2.2 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是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亮点

金融学专业,作为应用经济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在我国的综合性院校和商科类院校均有广泛的专业设置。面对激烈的竞争,相对于研究型大学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唯有树立人才培养特色才是生存之道。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根据自身与研究型大学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方面的差距,其人才培养特色应突出应用性。这种特色又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即强化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来体现。因此,加强课程和实践教学中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对于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3 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是适应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的需要

金融学科的发展有两个很明显的趋势:一是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从宏观金融更多地转向了微观金融。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进行研究,即越来越强调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金融行为,而微观个体角度研究金融行为主要是研究个体的决策及其结果。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为适应这种变化,更多地增加了微观金融的课程,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由于微观金融课程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更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管理与决策能力,这是对实验的更高要求。二是金融学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融合。近20年来,大量以模型设计、数理推导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和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与运行方式,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服务、经营决策方面的技术环境,金融学与其他数理和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客观上需要我们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实行具有较强应用性和操作性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快速升级的各类信息技术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并且通过实验提升管理与决策水平。

3 总体建设方案

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特征角度看,一般认为有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2)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3)具有完备的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4)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5)具有国际化的观念、视野和较高的外语水平。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涉及社会需求、教育体制、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教育教学改革等多方面问题,但我们研究认为,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但必须从基本的教学工作抓起,这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另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应用能力中,管理与决策能力对金融专业人才尤为重要。

基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实践,从金融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课题组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剖析应用型金融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内容、培训方法、知识点等,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的管理与决策应用能力提高,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重新整合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实验、实习、实训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不合理的内容、时间与方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计划,注重计划的可行性、实用性、实效性。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这项改革:

3.1 改革培养模式

美国劳工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后提出:在当今技术时代,人们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具有下述五项基本能力:(1)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时间——选择有意义的行为,合理分配时间,计划并掌握工作进展;资金——制定经费预算并随时做必要调整;设备——获取、储存与分配利用各种设备;人力——合理分配工作,评估工作表现。(2)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向别人传授新技术;诚心为顾客服务并使之满意;坚持以理服人并积极提出建议;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3)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和评估、分析与传播信息,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4)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理解社会体系及技术体系,辨别趋势,能对现行体系提出修改建议或设计替代的新体系。(5)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选出适用的技术及设备,理解并掌握操作设备的手段、程序;维护设备并处理各种问题,包括计算机设备及相关技术。

因此我们认为,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围绕这些能力提升来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创新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实践所必需。根据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要求,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并以此目标为依据,设计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及其实现途径和方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宽口径专业设置基础上由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四个子系统构成(见图1)。

img37

图1 金融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3.1.1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学内容决定着人才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为了实现上述金融学专业的目标,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科为基础,应按照“双平台,多模块,双体系”的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所谓“双平台”,即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要求,设置一个课程群,主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金融学的某个较具体的领域做深入学习,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具体的课程设置思路为:

“双平台”课程群。“双平台”课程群为理论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基础课和专业方向主干课。(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应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社会、人生常识课程,使学生了解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常识和修养;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的技能和手段,为终身学习和个人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专业核心基础课。专业核心基础课应当涵盖金融学科各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应当开设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经济法、财政学、市场营销等概论性课程。(3)专业方向主干课。专业方向主干课突出体现“大金融”对金融人才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的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金融学,保险学,金融风险管理学,金融企业会计,证券投资学,金融营销学,投资学,国际金融等课程。

“双体系”课程群。“双体系”课程群为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体系。通过“双体系”,培养学生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知识的能力。这里提到的课程实践是根据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交易模拟、保险营销业务模拟等。所有模拟可以通过建设保险、银行和证券金融实验室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安排在校外进行。

“多模块”课程群。所谓“多模块”,即根据金融业人才需求的不同方向,在双平台的基础上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课程群,学生根据对我院金融学专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分析以及我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特色选择,考虑到市场人才的未来需求状况,在大平台的基础上,还应开设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各方向根据市场及本院情况开设和加强相关专业及选修课程。

公共课与选修课程群。该课程群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包括一些必要的人文、自然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能力培养不是独立于课程以外的,而是渗透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之中(如图2所示)。

img38

图2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1.2 理论与实践、实验结合,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在实现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上,要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使教育、科研、生产紧密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外部压力,内部动力”,充分利用外部和内部资源,实现力量合成和优势互补,同现代金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利用金融企业的优势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学科优势,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构建“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在理论与实验结合方面,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金融专业本科理论教学的体系和培养熟悉金融业务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结合我国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以金融市场的运营和投融资机制为主线,建立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专业实验相结合的实验体系。通过系列的专业课程实验,学生逐个熟悉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产品等市场的运营机制,加深对各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形成金融市场整体构架的认识。构建了以系统性和实用性为特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体系,成为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构建面向市场的金融专业实验平台。创建以国内外金融市场为背景的实验环境,能够为金融专业学生提供接触“真实的”金融市场的机会,拉近市场与校园的距离。学生通过实验平台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市场的脉动。比如,学生在面向市场的实验平台上,可以目睹上证指数涨跌,体会到股票投资有风险的道理。

构建面向市场的金融实验平台不仅提供了解市场、观察市场的窗口,还可为学生提供亲自进行金融产品“模拟”交易的机会。通过配置可以从事模拟交易的金融实验教学应用软件。配合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期货与期权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开设模拟证券投资、外汇交易和衍生产品(期货)交易等专业实验。

通过这些“模拟”的交易实验,学生作为“投资者”,参与金融产品“交易”,不但熟悉了金融市场结构、交易组织、交易程序;还可以了解股票、债券,尤其是衍生产品等不同的金融产品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特点。例如,没有实际投资经历的学生很难理解期货交易中的一些特殊规则,通过模拟交易实验,学生亲身体会到了衍生产品交易的杠杆作用,就比较容易理解交易机制中采用的逐日盯市等制度安排的作用。通过这些“真刀真枪”的实验,学生可以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并掌握投资的技巧(见图3)。

img39

图3 理论与实验结合、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3.1.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多的发展趋势,结合金融行业的特点,改革金融专业的学制。要变“固定的、连续的学年制”,为灵活的、有弹性的学分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条件等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选择教师等。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多种方式获得学分,设立创业学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利用国内其他院校的教育资源,互相承认学分,可以互相选课、互聘教师、联合编写教材等方式进行两校或多校联合培养等。还可以利用国外优质的、先进的教育资源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互认学分和学历。这些新方式、新途径,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文化观念、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培养方式的影响,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思维开阔、视野广博的金融应用型人才。浙江万里学院有专业已在用这样方式培养相关人才,金融专业也应着手这样改革。

3.1.4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大班理论授课,小班分组讨论”教学方式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班级授课制是高等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理论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还远远不够。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等优点的基础上,浙江万里学院探索实践“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形式改革试点工作,通过集中讲授理论,将课程中的精华和难点提示给学生,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个性特长,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金融专业特点与特色,合理选择教学过程中讲授与讨论组织形式的比例,如可选择总课时的1/2~1/3。

(1)大班理论授课

由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好的主讲教师进行大班理论授课(30~35分钟),其任务是以讲授该课程知识的基本框架、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观点为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复杂晦涩的原理作必要的解释。注意介绍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指定学习资料,布置自学与讨论任务,提出目标要求。在讲授内容上,教师不是将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介绍清楚,将所有的问题都讲到学生没有一点疑问,而是留下让学生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或逆向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阐述自己思想的方法,证明自身的观点。理论教学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理解程度展开,其评价方法可以是试卷(闭卷或开卷)测试或课程小论文,内容可以是核心知识的论述,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等。评价比重一般占总分的40%~50%。

(2)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班理论授课过程中进行的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一类是正式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a.非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

许多研究表明,单纯的理论讲授存在许多问题和障碍,如: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堂内容,当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疑惑时无法及时进行交流,听课者不可能在一堂课中全程集中注意力等。因此,在大班授课的讲授方法上应注重双向交流,在课堂讲授中结合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以避免这些缺陷。非正式合作性小组研讨是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时座位的选择,临时指定某一节课的研究小组,例如课前2~3分钟的对课程提纲与教学内容进行的研讨,理论讲授结束后5分钟内的对教师讲授内容与所提问题进行的研讨,以及本节课结束前5分钟的小组总结性讨论,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程所学的材料上来,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b.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教学方式

正式的合作性小组研讨教学可安排在一次理论课后进行,也可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由若干指导教师配合课程组主讲教师展开。指导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正常的讨论活动,并了解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好能力评价准备。小组研讨之前,教师要事先分配研讨任务,明确具体分工,确定讨论焦点,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小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具体的准备及研究工作;在研讨课堂上开展讨论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各组分别发言并予以现场评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分配学习小组(4~8人/组)并下达学习与讨论内容。教师在分组时特别要强调混合编组的原则,即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有特点,以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可在辅导员的配合下,考虑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主持人、阐述人、总结人、记录员、联络员等),每人利用课余时间各自独立完成学习与准备任务,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准备小组讨论发言材料等。分工角色每次讨论需要作轮换。

第二阶段: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由主持人主持研讨交流活动,小组成员每人阐述相关问题和自己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整理上交给指导教师。

第三阶段:选择某些话题,经过小组讨论,形成本组的最终意见或几种不同的意见,由本组的报告人综合归纳,向全体同学和教师作陈述性发言,班级同学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以讨论记录、讨论活动(主持状况、记录材料、讨论发言、报告结果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逻辑推理与验证能力,资料整理与表达能力,会议主持与协调能力,履行小组职责情况,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以及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等,而不是对讨论论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根据课程安排的讨论课内容与比重,小组讨论合作性学习的评价占课程学习总评价的30%~60%。

“大班理论授课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教学模式是倡导基于实际问题学习的合作性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3.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化金融工作的需要,更不用说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引进案例式教学。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适合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兴趣。

(2)强化模拟实验教学,加强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许多金融专业大学生毕业后,都有种感觉,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同时,用人单位也反映,大学生不如中专生实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金融教育脱离实际。为此,应积极探索模拟实验教学。在模拟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金融理论知识,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独立做出投资的决策。如证券投资综合实验中,学生需要比较股票、债券、期货和外汇等各种金融工具的收益和风险特征,分析股票、债券、外汇和衍生产品等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计算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自己的风险嗜好和预期收益来设计投资方案,制定投资决策,跟踪投资绩效,并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准备对投资进行调整。在实验中,学生变被动的“操作者”为主动的、独立思考的“投资者”。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金融理论,实现了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的转化,由此也培养了其管理与决策能力。

(3)“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和教师到金融实际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去实习,包括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等金融部门实习,让教师和学生了解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和做法。如果是实习,也就让学生在实际中真正体验管理与决策的重要性。

3.3 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风,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效果。目前,高校金融学的考试主要以闭卷为主,试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依靠考前集中时间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形式;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写论文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现在某些高校比较强调使用相同教材和相同教学大纲的课程实行统一考试,我们觉得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不适合采用统一考试,因为统一考试往往会降低试题的难度,不能体现任课教师的主张,同时不利于教师补充一些新内容。

3.4 教材建设应明确“精品路线”

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材建设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经过二十多年的自主教材建设,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但是严格地讲,目前在教材使用和建设方面还是有不少遗憾,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国内自编的优秀教材特别是精品教材并不多见,粗制滥造的却满目皆是:或是内容陈旧,跟不上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或是大量抄袭,简单拼凑。此类质量低劣教材的积少成多,不仅无助于金融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甚至会造成学科发展的倒退。在金融学专业设置的20~30门课程中,建设较好的教材尚不足一半。加快整体教材体系的建设十分迫切,特别是正在迅速发展中的课程教材。不论是为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大局计,还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教材建设问题上都务必应当尽快明确“精品路线”,追求精品教材,打造精品课程。除核心教材外,也要加强辅助性教材建设,提供并及时更新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案例习题、辅导教材、参考读物、文献综述、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材。其次,在教材选用上,有些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排斥国内外优秀教材,而是反复使用版次少印量大的自编教材,由于不能及时反映学术研究或实践部门的最新进展,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质量。是努力建设自编教材,还是直接选用高水平的国内外精品教材,这在现实中的确是一种两难选择。因为自编教材对于提高学校地位和形成自身特点无疑有着重大意义,但高水平精品教材的使用率低下也不利于推进教材建设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4 建设成果

从金融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特别是管理与决策能力培养出发,金融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4.1 建立了“双平台,多模块,双体系”的模式课程体系

“双平台”课程群方面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为大学所有学生提供通识教育,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法。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和保险学,为金融三大专业方向模块学生提供金融理论基础与知识。

“双体系”课程群方面主要有理论课程体系(参见第一点“双平台”课程群)和课程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体系。课程实践是根据金融人才需求方的结构,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对专业各方向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模拟实习,主要有会计实务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投资交易模拟,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模块方向的学生选修。

“多模块”课程群包括:(1)银行模块方向。考虑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银行工作,必须具备银行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业务处理能力,我们相应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实务、国际结算、金融工程等。通过该模块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2)保险模块方向。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该模块所开课程包括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险、海上保险、保险中介、金融法规、保险精算等。(3)投资模块方向。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证券投资分析与咨询等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在这一模块我们开设了证券投资分析、投资基金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等课程。

img40

图4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4.2 加强了理论与实践实验结合、产学研结合

一是通过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活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二是开设了训练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实验课程,如统计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会计等实验课程。

三是建设了训练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的金融市场综合实战平台项目,这一项目是以金融市场为基本平台,形成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金融系学生在这一体系里可以完成如下几个主要环节的实训:(1)创业策划。学生依据具体项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策划。(2)组建公司。方案经评审通过后,组建模拟公司,组建时严格按照现实中公司设立的程序,经由模拟银行、模拟工商、税务等部门,履行相应的银行验资、税务登记、工商注册等手续。公司的经营与运作:要求建立严格的财务控制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保证公司规范运营。(3)公司上市。对经营绩效较好的公司,将其资金规模放大1000倍,到证券模拟市场上市,发行模拟股票融资,全体学生可以自由买卖公司模拟股票。通过这一平台的训练,可以有效贯彻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标,有效提升学生的管理与决策能力。

四是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教学环节,全面检验学生所达到的专业研究水平及专业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1 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img41

5 初步成效

5.1 建成了以培养学生管理与决策能力为主的高度仿真的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

本项目以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包括管理与决策能力要求为主线,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构建了地方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并相应地建立了“双平台,多模块,双体系”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建设了与经济社会对接的高度仿真的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通过营造的真实有效的校园经济运行实验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模拟金融专业学生目标职业的现实状况以及社会环境,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使学生获得真切的职业心理体验,强化了职业素质训练效果,从而搭建了一条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开设了以培养学生管理与决策能力为主的模拟课程

依据构建的课程体系,完善了金融本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开出系列培养学生管理与决策能力的模拟课程,如企业经营决策模拟、证券交易模拟、外汇交易模拟等,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接受了从学科、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跨专业、跨学科综合训练,环环紧扣,层次递进,学生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不断改进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与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推进相结合,如沙盘实验室和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率先实施模拟体验式和模拟实战式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大大调动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3 通过强化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和2007年组织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校内赛事,吸引了校内外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金融系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取得全体排名十二,华东团体排名第五的好成绩。2008年金融系学生参加第三届“世华财讯”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取得全国团体第三名,华东赛区个人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