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四章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陈 健1 应用型金融学本科人才的内涵1.1 应用型金融学本科人才需求分析1.1.1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全国各省份的前列。

第十四章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

陈 健

(浙江万里学院)

1 应用型金融学本科人才的内涵

1.1 应用型金融学本科人才需求分析

1.1.1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

浙江省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全国各省份的前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扩大化的趋势。本地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规模的不断扩大,都需要吸收大量的金融人才。同时,随着工商企业的扩张,也急需懂得金融知识、具备投融资技能的金融人才。

1.1.2 外向型金融人才成为市场新宠

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承诺,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行业。浙江省的资金规模和市场发展程度,必将成为外资金融机构抢滩进入的首选地区之一。从2007年开始,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逐渐成为浙江省的金融市场的生力军。届时,外资银行可以向包括中国企业和居民在内的所有客户经营人民币业务,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等;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设立,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得超过1/3);外国寿险和非寿险公司为国内居民和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由此可见,熟悉国际惯例,掌握货币、银行、证券、保险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国际化金融专业人才,将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

1.1.3 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日益升级

“十一五”时期,浙江省正面临着产业升级,而这种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金融保险业的服务和支持。同时,本地区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港口资源以及铁路枢纽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本区域对外贸易的增长,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有相当的发展,从而也带动金融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全市金融保险业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超过30%,远远领先于经济的发展速度。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从业人员的增加,更离不开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据调查,2005-2006年,宁波市对金融保险人才需求量为3.1万人,预测到2010年,人才需求量将达到3.3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人才总量的比重将上升到12%。同时,参照《宁波市2004-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近期(2004-2007年)和中期(2008-2010年)两个阶段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结构见表1。

表1 宁波市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状况

img63

1.2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大量的就业市场调查以及金融机构咨询,我们了解到随着金融业的逐步发展,各机构进入更新机制、吐故纳新阶段,储备精英人才成为各机构发展壮大的关键。同时,许多大型工商企业的对投融资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家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对所需要的各层次人员均提出了更高的岗位要求。

1.2.1 商业银行人才需求

商业银行需要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逐渐从事以下岗位:

(1)部门主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市场开发能力和客户评价能力或较强的业务管理能力。

(2)客户经理:具有金融专业背景、市场营销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开拓能力,应变力与亲和力强,精通外语。

(3)国际业务人员:掌握银行国际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管理规定、相关国际规则和操作流程,熟悉国际结算系统。

(4)会计结算职能部门人员: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业务操作规程,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

1.2.2 证券行业人才需求

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律等知识。结合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本专业可满足的专业人员岗位包括:

(1)营业专柜人员:熟悉证券业务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

(2)会计部门相关人员:具有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证券行业业务特点及相关理论知识。

(3)其他部门初级人员:熟悉业务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

1.2.3 保险业人才需求

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开拓意识,有一定专业营销能力的从业人员。

(1)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骨干、储备干部。

(2)财产保险公司:核保、理赔业务人员,客户经理。

1.2.4 大型企业公司人才需求

目前,许多大型公司投融资部或财务部门急需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

根据我校立足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校方针,本专业也确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及过硬的操作技能,具有金融业务的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从事业务操作及其经营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1.3 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立足浙江、服务长三角,面向广大金融企业和民营工商企业,本专业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改革、创新,突出专业特色,注重能力培养,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必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对学生操作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理论知识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平台。因此对不同理论知识必须区别对待。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传统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现代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掌握宏观金融理论。强调重视微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一些金融实务课程。例如:商业银行实务、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以及投资银行实务、基金管理、金融会计、金融企业营销等知识。

1.3.2 具有良好的处理国际、国内金融业务能力

2006年年底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行业将全面对外开放,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活跃的浙江将会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大力拓展金融业务的地区。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胜任金融企业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不同层次的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1.3.3 熟练外语技能,拥有过硬的计算机技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日益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工具所取代。信息化水平是一个行业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引领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现代金融业务,决定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的技能十分重要。

1.3.4 良好的人际协调与合作能力

金融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客户、政府部门以及同业交往,取得有关各方的信任和合作。

1.3.5 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转型经济以及转型后的市场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与计划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观念。这些市场经济意识具体可包括:

第一,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要有充分的竞争意识。培养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别是风险意识,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第二,创新意识。金融业务的创新与金融体制、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体制不断地适应社会需求而发生变化,而新的金融工具会层出不穷。没有创新和超前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培养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他们适应市场竞争是很重要的。

第三,开放意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经济将日益融为一体。熟悉国际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惯例,对于造就金融人才是必需的。而培养出具有开放意识以及深远的战略眼光的金融人才,是在今后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一个保证。

第四,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应该懂得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并熟知和遵守金融法律法规。近几年,我国的金融犯罪案件很多,其中大学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违法乱纪并被判刑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培养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应该是金融学本科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方面。

2 金融学本科

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完善教学计划为突破口,按照“金融感性认识—金融理论、方法—金融业务模拟操作—综合应用”的路径,提出“稳固中间,强化两头”的专业建设思路,即学生在掌握必要的金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在早期对金融感性认识、中后期金融业务模拟操作与综合应用环节,构建了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体系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 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金融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有四个层次组成,形成“平台+模块”的模式。

第一是普通教育课程,为大学所有学生提供通识教育,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在今后走入社会接触复杂的经济金融问题时提供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

第二是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和经济法。这类课程是学生进入主干课程学习之前的前导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先打下充分扎实的理论基础,确保以后专业课程的授课质量,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是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国际金融、投资学保险学,为金融三大专业方向模块学生提供金融理论基础与知识。

第四是以实务性课程为主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方向模块为主的选修课程。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学生毕业后主要到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按照金融学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我们设计了三个专业选修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银行方向,考虑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银行工作,必须具备银行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业务处理能力,我们相应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实务、国际结算、金融工程等课程。通过该模块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第二个模块是保险方向,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该模块所开课程包括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海上保险、保险中介、金融法规、保险精算等。

第三个模块是证券投资方向,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证券投资分析与咨询等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在这一模块我们开设了证券投资分析、投资基金管理、证券投资组合等课程。

img64

图1 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2.2 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和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体系。该体系的主要构成:

一是与校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学生专业社团和制度化系列化的行业专家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活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专业学习打下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二是以商务基础实验室等公共实验室为平台的实验教学课程,如统计实验、计量经济学实验、会计等实验课程;

三是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为主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金融实验室的建设为基础,按照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现代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期货外汇、保险业务综合实验,培养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学生的必备工作技能;

四是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业实战训练教学项目,这一项目是以金融市场为基本平台,形成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img65

图2 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五是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性教学环节,全面检验学生所达到的专业研究水平及专业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金融应用型人才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素质拓展体系是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公共素质拓展项目(共5学分)外,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中,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职业经理人素质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等项目(选修课程,由商学院统一组织)。

增加了多项竞赛类项目。如全国“挑战杯”大赛、CCTV杯大学英语竞赛、金融业务模拟操作比赛、“博远杯”创业策划大赛、商Q大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干中学”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增加了金融相关专业证书培训。通过培训和参加相关的证书考试,可以提高和检验学生相关专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以上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金融应用型人才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img66

2.3.1 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是以商学院自行开发的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综合创业实战训练教学体系为平台组织进行。这一体系是一个多专业协作、资源共享的、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经济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有效贯彻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目标。主要实训环节有:

创业策划:学生依据具体项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策划。

组建公司:方案经评审通过后,组建模拟公司,组建时严格按照现实中公司设立的程序,经由模拟银行、模拟工商、税务等部门,履行相应的银行验资、税务登记、工商注册等手续。

公司的经营与运作:要求建立严格的财务控制与报告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保证公司规范运营。

公司上市:对经营绩效较好的公司,将其资金规模放大1000倍,到证券模拟市场上市,发行模拟股票融资,全体学生可以自由买卖公司模拟股票。

2.3.2 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简称SRTP)

SRTP的开展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一种独立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学校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管理办法。目前,SRTP模式已经初步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认可,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3.3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项目,主要是以各系、专业为组织,设计各种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以竞赛的方式,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这种训练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掌握银行、保险、证券、房地产投资等与金融相关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例如,炒股大赛、商业银行实务操作能力竞赛等。

2.3.4 金融相关专业证书培训

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规定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保险经纪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全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5 金融专业社团

学生在学院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联合宁波市各金融机构自行组织的专业社团。通过社团的活动使学生密切与行业的联系,增强对金融相关行业的感性认识,随时了解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3 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改革

组织实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能否实现培育目标的关键,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组织。通过认真分析了本校学生的特点,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确保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1 加强理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规划,教师积极参加学校重点课程申报和建设。《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两门课程于2006年批准列入学校精品课程,目前已通过学校验收。《国际金融学》、《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和《商业银行实务》等多门课程批准列入学校和宁波市重点课程。上述课程已制定了规范的教学大纲,编写了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案和作业题库,更新了教学内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得到师生的好评。这些课程的建设对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

以货币银行学课程为例,根据本课程在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和我院学生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本课程优秀教材以及国家和省级同类精品课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该课程建设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上,适应第三批本科学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选择上,坚持与时俱进,夯实基础,宽窄适度。二是理论讲解与金融实践相结合。我们的教学模式是“理论讲解+案例分析讨论+金融实践”。在给学生讲授各种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金融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领会金融理论,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同时通过商业银行业务实训、金融机构实习(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觉将金融活动置于理论指导之下,从而避免金融实践活动的盲目性。三是金融理论知识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师们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搜集、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教案,引导学生运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索式学习。为此,我们选购了大量工具书和金融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理论与实践书籍供老师们旁征博引。同时还在课程网站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与金融相关,内容实用的补充材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关内容见表3)

我国高等教育强调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其积极效应是促使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备课和授课,促使学生易于把握整门课程的脉络体系。但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靠记笔记、背书等方式在教师讲授范围内接收、消化讲授内容,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对金融专业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学生们对现行的这种教学方法颇有看法。他们认为,这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严重不足,如果授课教师再不注重授课内容更新的话,那么学生所能学到的新知识就更少。

表3 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

img67

传统金融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所存在的问题是受各方面因素及条件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因此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突出能力导向。根据我们已确定的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方案,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对不同课程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而逐步改进,以体现本科教育过程的各阶段对不同性质、不同层次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3.1.1 基础课

基础课的授课对象为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对学生学习素养与学习技能的培训,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逐步改变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养成的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自立、自律,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1.2 专业基础课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经济类专业共同核心基础课学习之后,将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专业基础课是在经济类专业共同核心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基本原理、政策、制度、法律等的归纳与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别于经济类专业共同核心基础课教学,鼓励讲授与讨论等其他方式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如在选用既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及指定参考书目告知学生,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在讲授时,应着重讲解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避免照本宣科,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归纳能力;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字水平;组织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

3.1.3 专业课

金融学本科教育主要为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其他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业务人员,毕业生应具有较广泛的金融、经济实务知识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有鉴于此,专业课的设置和得当的讲授方法对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金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增大专业课尤其是前沿性课程的门数比重,但每门课程的学时数应适当减少,故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改进,以突出专业课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强调案例教学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

(2)聘请业务部门人士授课。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的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业务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应用能力,又可使任课教师从中获益。

(3)增加模拟教学。为使学生对专业课所涉及的业务产生切身感受及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某些专业课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如可根据业务运作程序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业务模拟操作,由学生写出业务操作报告,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考核内容之一。

(4)对于一些前沿性课程,可由实力较强的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联合授课。例如,在《金融市场学》的讲解过程中可由专门的老师来分别讲解金融资产的定价、金融投资、套利等内容,发挥他们各自的研究专长,提高课程的讲授效果。

3.2 专业化能力培养,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满足社会对其从业人员的要求,根据金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构建“两大平台,三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两大平台包括:一是校内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经管方面的基础训练(如财会、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实验)和金融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二是以本地金融机构合作建设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主要为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早期(大学二年级)的认识实习和后期(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设计)适宜的场所。

“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包括:

第一层是经管基础实践教学。一是包括专业调查、专业认识实习等开放式实习。目的是通过大二暑期的校外专业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金融行业和金融企业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金融行业和金融企业的了解。二是根据金融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经济与管理知识,开设如财会、应用统计、计量经济学实验等经管方面的基础实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层是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实验。根据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设置与专业主干课程等理论课程和专业模块方向课程同步配套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模拟银行实务、模拟证券实务和模拟保险实务等课程(见表4)。

表4 金融学专业实验与校外实习基地

img68

综合性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有关专业课程以后,在金融实验室仿真模拟一家金融机构的营业所,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的制定,到业务的处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实践。与第一部分课程相比,它更系统、更有深度,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独立地掌握专业理论,让每个学生都仿真成为一个工作人员,处理不同事务,改变了原来缺乏将各门知识有机结合进行训练的状况。综合性实验能够身临其境地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

第三层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本教学活动可以安排在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践平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使学生从认识专业,到了解专业,最后到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毕业实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生不会产生突兀感,相反会产生一种好奇心,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利用通过内外结合开放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提高适应能力。

积极与社会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投融资部门联系,并且在此过程中先后组织了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大学生财商协会和保险协会等,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加。通过加强与宁波市主要金融机构联系,为以后的实习基地建设打好了基础。金融系是宁波金融学会的会员单位和宁波市保险学会的常任理事单位,现已与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宁波市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宁波分公司、太平人寿保险宁波分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金融系的学生可在需要时到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实习。

3.3 综合实战为平台,深化素质拓展课程体系

3.3.1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商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和商Q大赛以及各种演讲、英语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以及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得多项殊荣。此外,我们还安排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这些都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短学期的实践课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践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受到任课教师的好评,有些学生还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公开发表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3.3.2 为学生构建素质拓展平台

成立学生创业公司,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我校以商学院为主组建了博远学生创业公司,该公司由学校提供资金在工商部门注册,学生提出创业方案,从中选优予以实施。学院派教师组建公司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而公司的经营、管理全部由学生完成。公司采用现代公司的运作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拓展,创造力得以较充分发挥。

创建企业第二课堂,创新学生实习模式。建立研究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教学等活动,提供必要的、设备齐全的实践场所。由学生自主确定实习单位,对于其余的学生,学校为其安排实习单位,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参加实习的需要。

3.3.3 给学生提供实战场所

我们通过多年来对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及商学院的实践探索,认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是:从实验教学环节及课程体系入手,营造一个校园内微型经济环境,构筑一个由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师生共同参与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体化平台,建立一个全面开放的、高度仿真的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教学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素质拓展,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革。

以校园证券交易体系为基础,以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为主体,参照现代社会经济运作规范,建立相应的工商管理与服务咨询、公司经营与管理运作、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等实验运行体系,并与各相关专业的理论教学一起,以教与学两个能动性高度发挥、相互促进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战性综合实验教学系统(见表5)。

表5 金融市场综合实验室开设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

img69

学生通过自助选课的方式参与有真实资金流的经营活动,进行真实的角色扮演和真实的管理活动,并产生真实的盈亏结果,提前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校园微型经济环境中运用发挥。

在专业关系上,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以往彼此孤立、分割的专业教育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专业互相交叉融和、互相依托促进的全新格局,从而实现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全面整合(见图3)。

图3 综合实战训练中各专业相关关系

4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明晰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1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虽然目前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教学评价,但是所建立的评价模式普遍存在着评价主体外在化、评价内容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不到位等弊端,不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从理论上讲,一种评价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应符合两个主要条件:其一就是该评价机制是否确实能够衡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其二就是评价的结果是否值得信赖。

4.1.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评价是否科学,并不在于所提供的信息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而在于信息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教学的本质特征。定量方法便于准确描述实践教学环节的客观状态,便于使用数学模型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地对教育活动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完全用量化指标来描述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只能将其转化成可测要素,在指标体系中给出定性标准,进行定性分析。只有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教学过程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4.1.3 全面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评价既要评教师的教,更要评学生的学。如果评价只停留在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方法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情况,就不利于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因此,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除教师的教案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从教师角度设计的指标外,还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准备、上课的投入状况等和学生相关的情况纳入其中。而且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而是要考察教师能否有效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能否将传授与自学、启发与思考、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等内容。这样的评价活动才能准确地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4.1.4 内外结合原则

在教学评价时,既要选择专家、领导、社会对教学效果进行外部评价,也要让学生和老师进行内部的自我评价。进行外部评价可能更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教学中的成绩与问题所在,也更有利于通过评价相互学习与交流,但内部自我评价也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对自己的检查和评定,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自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所以教学评价应将外部他人评价和内部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既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又能真正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1.5 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定各项评定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必须可以实施,指标定义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便于指标数据采集,并保证其相对真实可靠。

4.2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4.2.1 制度保障

为使教学质量能长期稳定提高,必须完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商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见表6)。

表6 商学院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img71

4.2.2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实施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多个环节之间有机配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集合。因此,要想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必须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认真的了解和检查,教学评价内容要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1)授课前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周密设计和充分准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教学评价的第一步就是检查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学生参考书目、收集与研究教学案例、确定课堂讨论题目、挑选与复印学生阅读材料、设计课后作业、开发测验和考试工具等。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将上述反映其教学准备情况的纪实性材料集中起来,交给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反映教学质量的基础材料。同时,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期中的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准备进行如实的评价。

(2)课堂教学的实施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估量表、专家和领导的听课以及教师本人的书面自评报告综合进行。评价的内容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②是否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③是否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专业领域的变化密切相关;

④是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辨析和评判各种观点,分享各自的知识、经验和感悟;

⑤是否认真、清楚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⑥是否给学生布置有价值的课后作业和考试题目;

⑦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资源;

⑧是否始终保持旺盛的教学热情和严谨的教学态度。

(3)课余时间的辅导

除了全面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以外,还要注重考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表现。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是否为学生安排了方便、足够的答疑时间;是否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是否及时回应来自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课业询问,如电子邮件、电话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学校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师在课下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4.3 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4.3.1 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专业教学为内容,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了“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的理论课程评价体系。

(1)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2)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写论文、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3)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考核方法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考核内容既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涵盖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思辨能力,还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状况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

4.3.2 实践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本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以校内实验室为平台的实验部分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的实践部分。

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是单一的静态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值一致为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为了达到实验要求,往往以追求实验结果为主要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去完成实验,直至达到书本上要求的值。显然,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很难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也就很难有所创新。因此,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在实验教学中建立新的全面、系统的动态体系:(1)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以整个实验过程为基础,强调对实验全过程的整体、动态评价,而不是仅以实验结果为目标的单一、静态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解脱标准实验结果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索;(2)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出发点,以表扬为原则,尽可能肯定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点滴优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应这部分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

4.3.3 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1)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2)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这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3)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的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对生产过程的实际指导意义。

5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5.1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本专业2004年开始设立和招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实践、素质拓展三大教学体系,增强内涵建设、注重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拓展了外向型金融保险人才和金融信息化人才复合培养,形成了强化实践、能力导向的金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校生超过800人。生源以浙江省高考三本学生为主,生源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成为本校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三个专业之一。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效获得了专家及同行的好评。2006年12月金融学专业接受省教育厅新专业中期检查获得优秀成绩,2009年12月由省教育厅批准金融学专业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建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1 构建相对多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已建成商务基础实验、金融三大业务模拟实验系统和金融市场综合实战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尤其是金融市场综合实战实验是参照现代社会经济运作规范要求,建立相应的工商管理与服务咨询、公司经营与上市运作、金融投资与资本运营、会计审计与财务管理等实验运行体系,学生在这一系统中,可以运作企业创立、运营、上市、筹资、投资等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管理活动,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在校园微型经济运行实验环境中运用发挥,由此获得与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5.1.2 基本完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

理论教学课程群建设:《货币银行学》合作型教学为先导,推广到基地一期和二期金融学相关立项课程。目前,本专业有《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两门精品课程建设已通过学校验收,同时课程网站已经建成投入到教学使用中。此外《国际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实务》、《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商业银行实务》《保险学》和《金融衍生工具》等多门课程已获批进行了校级或宁波市重点课程建设,都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金融学其他课程也基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学校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商学院设有实验中心,中心面积3558平方米,包括4个基础实验室,人力测评、会计学、国际贸易、旅游酒店、金融学、信息管理(MIS)6个专业实验室,以及经济与管理、ERP、金融市场模拟3个综合实验室。拥有计算机及相关设备850余台套,总资产600多万元。其中金融实验室包括金融专业实验室和金融综合实验室,使用面积共计314平方米,有90台电脑终端,装有银行、证券业务模拟软件系统,可满足本专业学生金融模拟业务、相关课程实验和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共进行了《商业银行模块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证券投资实验体系建设》、《保险模块实验体系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11项教改项目建设,在2006年5月完成商业银行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系统。通过以模拟仿真为特点的单项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为实现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条件。可以加大现有课程改革力度,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科研,做到“教学与科研相长”,解决扩招后高校普遍面临的“实习难”问题。

5.1.3 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以“合作式”教学方式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过程性创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机械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强调“读、写、议”,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这种形式不但扭转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也从“学会”变成了“会学”,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考核方法也应与之相适应,因此,建立和实施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将考核内容及考核比例分为平时考评占60%和期末考试占40%。

基础知识考核:采取学生网上自评自测。即针对该课程所涉及的金融相关基础知识,我们采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判断题等形式设计成单元标准题库,让学生在完成一章的学习后,通过课程网站在线自测平台定期定时进行自测,其成绩记录为平时成绩,占考评的20%。

主要理论方法考核: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即将课程中一些重点知识及应注意的理论内容,设计为期末考试,占考评的40%。期末考核主要采取题库制,推行教考分离,这对教与学两个方面都有压力,从而促进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综合分析运用能力考核:采用讨论综合评价。即对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专题讨论、实验与实践等内容的考核,占考评的40%。专题讨论主要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理论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一般讨论课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专题小论文、调查报告和讨论记录表等材料;实验与实践主要指在个别章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实践活动的参与及完成情况。同时对平时课程讨论、提交论文质量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见表7)。

表7 学生讨论课考核评价

5.1.4 拓展了外向型金融保险人才和金融信息化人才复合培养

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学校外语学院等进行“2+2”模式下宁波外向型复合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的方案已经启动。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三年级学生的英语模块课程,强化外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未来外资金融机构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该项目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首届53位毕业生中10人被诺丁汉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5人出国留学。

与信管专业合作金融信息化方向情况见信管专业相关报告。

5.1.5 以金融保险基地为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自2008年9月以来,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与中国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实施了“3+1”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人保班”是双方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举措。通过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平台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人才。

加强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从2004年开始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已经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宁波支行、宁波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宁波分行、山西证券宁波营业部、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宁波保险业协会等机构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尤其在2006年金融保险基地设立后,金融系尽可能利用协助单位的资源将实习实训工作做得更实更深,为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平台。

5.1.6 学生参加素质拓展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高

自2006级起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在全校各专业中位居前茅。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8届(首届)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2.6%。2009届毕业生签约率达到93.68%。

5.2 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按照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为重点,打造以教学、科研与产业合作“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教学、科研、产业合作三个重要的基本点,将这三个支点有机融合,同时以学科支撑和制度创新作为两个基本保障,形成了“三个支点”、“两个保障”的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2.1 坚持“稳固中间,强化两头”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完善相关教学环节

学生在掌握必要的金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早期对金融感性认识和中后期金融业务模拟操作与综合应用环节。重点加强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金融市场综合实战实验教学项目,继续完善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在不同金融行业工作的学生提供必备工作技能。

5.2.2 探索外向型金融保险人才和金融信息化人才复合培养,形成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积极加强与不同专业的合作,做好与宁波诺丁汉大学、本校外语学院等进行“2+2”模式下宁波外向型复合金融保险人才,以及与商学院信管专业合作开展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探索跨学校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实现途径。

5.2.3 根据专业定位,调整专业师资结构,提升专业师资实践能力

目前,师资队伍年轻的硕士占的比例较大,虽然其潜力较大,但教学及科研经验较为缺乏。此外,年轻教师对地方金融行业和企业的了解较为欠缺,“双师”型的教师较少,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在选聘专业教师时,特别关注教师的行业知识背景、科研水平和教学经验。一方面聘请政府或金融保险行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到国内名校进修和到知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5.2.4 面向地方经济开展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拉动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科发展要紧密围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专业建设服务的主线,确定区域金融发展、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金融工程以及保险学为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坚持以学科建设拉动专业建设:首先,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的上述成果,可以转化为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实际需要;其次,使专业教师加深对本区域金融行业和企业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其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有助于应用型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几年的努力,使金融学学科提升为市级重点建设学科。继续夯实现有的学科基础,加强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领域的研究,支撑国际贸易学科2010年争取硕士点,实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贯彻“力争培养,兼以引进”的方针,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引进、在职攻读等方式提高教师中的博士学位比例,力争到2010年末,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50%左右;培养2~3名在金融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攻坚人才,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培养2~3名在行业中有影响的金融保险专家。

5.2.5 加强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为金融行业和企业服务

密切联系宁波市人民银行以及各经营性金融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宁波市政府及金融企业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参与金融产品开发项目的咨询、市场调研、规划、开发、实施以及跟踪调查、总结改进产品计划等相关工作。

根据宁波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多,但学历结构层次较低的特点,积极开展金融在职员工的培训项目,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进行金融国际化证书培训和对金融机构不同层次在职人员提供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有影响的培训品牌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