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金融学院 戴小平一、引言金融人才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也是金融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金融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国际金融学院 戴小平

一、引言

金融人才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也是金融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金融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从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看,有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渴望强烈;二是对金融人才总量的需求很大;三是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金融人才;四是对金融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从我国金融人才的存量看,则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总量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二是金融从业人员学历偏低;三是金融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四是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的专门技术人才。

从金融高等教育看,随着我国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高等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我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上海市有65%的学校有金融专业。从金融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看,既有中专和专科(中职和高职)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这主要是侧重于业务操作性的训练和培养),也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这部分人才应该主要是打基础,就是所谓的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还有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硕士又包括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类)和博士(主要是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两个层次。除了金融学历教育以外,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市场也空前发展。各大金融机构、高校和社会力量纷纷建立培训机构,强化对金融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同时,陆续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各种金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如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理财师、保险精算师等)。在金融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方面的国际合作也日渐增加。目前的金融高等教育从总体上看,虽然形势喜人,但仍难掩其针对性、适应性缺陷。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金融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重构问题,以更加贴近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需求。

二、我国高校金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到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金融教育方面,尽管我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教育理念陈旧,不适应现代社会环境

金融人才供给的主体是教育机构。而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则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我国的高等教育(包括金融教育)与现代社会需求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脱离了大众化教育的背景,基本上沿袭了精英教育时代的做法,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仍然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以灌输知识为主、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严重忽视了社会需求,漠视学习主体的存在,抹杀了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创新性等。在这样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金融教育与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结合度不高

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创新、实践与融合。而在金融高等教育中,以学科建设为重。在金融学科建设中,又基本上是以金融基础理论为重,忽视应用型金融学科。金融专业建设一般都是依托学科建设,或者说是在学科建设的平台上开展的。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科都比较强调金融基础理论研究,大量借鉴、学习国外的金融基础理论,没有根植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建设应用型金融学科。对学科建设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看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而忽视与金融产业需要结合度较高的应用性成果的研究与推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是封闭、独立的主体,金融机构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即使现在几乎每一个高校都在金融机构建立了所谓的实习、实践基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摆设,学生到实习实践基地也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金融机构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编写、课题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等教学过程。因此,从实质上看,金融教育与金融产业发展现实结合度并不高,且有进一步疏远的趋势。

(三)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有相当距离

我国金融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当中。由于各个高校对现代金融产业的认识有差异、对西方金融发展的理解程度不同、加之教学计划调整机制呆板,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比如高校一般认为金融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学等,但是用人单位则认为会计财务知识、营销知识和法律知识是金融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即使学校课程设置合理,由于对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前沿内容关注不够,学生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尤其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能有机结合,专业实训、课程实习、社会调研、毕业实习课程安排数量少,而且往往是虚有其名,没有实质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都显得陈旧落后。

(四)师资队伍总量和结构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

不仅设置金融专业的院校在迅速增加,而且单个学校的招生规模也在迅速扩大。一些高校金融课程的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师的工作量过重,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又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实务部门调研学习,严重制约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疏远了教学活动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其结果必然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现在补充到高校的教师基本上是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往往既缺乏教育教学理念和基本的教学方法,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

(五)缺乏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

从我国各高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几乎都是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具备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处理金融业务的基本技能,大多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没有体现出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应用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即使一些高校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表现为只注重学术型金融人才培养,缺乏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多数高校主要是采用经济学院模式。虽然部分高校提出了商学院模式,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学院模式。从人才培养规格看,绝大多数学校提出的都是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专门管理人才,能够适合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的金融工作,唯独没有明确(或不敢)提出培养能够适应基层金融机构、从事基本金融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有的学校甚至还提出学生能够从事金融研究和教学工作。实际上,在金融产业发展中,不仅需要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中级管理人才,除了管理人才以外,还需要大量的专门业务操作人才。如果我们的高等学校培养的都是高级管理人才,必然会出现这类人才严重过剩,而大量的中级管理人才和专门业务操作人才又严重缺乏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金融人才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的原因所在。从教学计划及教学组织实施看,究竟按照什么模式来培养学生,并不十分清晰,定位不明确。从金融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看,往往把金融人才培养仅仅看作是高校的责任,忽视高校、政府、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金融人才培养的重任。

(六)金融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谈及人才结构问题时,传统教育往往更看重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而忽视大量处于金融产业第一线的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虽然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而忽视应用型人才。就好比说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一样。大量的事实表明,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不是一般高校能够经过大学4年时间就能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应用型人才经过长时间的基层磨炼以后慢慢成长起来的。因此,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大量需要的还是从事基础性、基本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能够从事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产品开发、金融交易、投资并购、理财规划等业务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单一,懂国际惯例、金融业务、法律、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更是稀少。

三、建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措施

应用型金融人才是与研究型、技术型人才相对应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按照教育类型划分,可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包括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型大学三大类(见表1)。一般而言,985大学、211大学以及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发展基础比较好、有博士学位点的本科大学可归属于研究型大学,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普通本科大学和新建地方本科大学可归属于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则可归属于技术型大学。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其特点有所不同,具有不同的特质,需要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特殊化的教育服务。

表1 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及不同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金融人才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础。这项工作应该是高校、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的责任。

(一)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上的、人们追求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能够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和满足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需求。现代教育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理念且被人们认可: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等。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要改变主体角色,重视、理解、尊重和爱护学习主体,把提升和发展学习主体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实现开放性教育(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评价的开放性等)。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引导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引导教育资源的整合协调作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其特性和素质要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政府应积极推动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原则,在政府资源的分配方面应照顾到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需要(尤其是一些新升本的院校,其在高校阵营中属于弱势群体),让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发展机会。二是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专项资金的投入。要扶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金融学学科和一批金融本科教学基地,提高高校金融学科的科研质量和教育质量,尤其是要扶持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发展。三是要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配比等方面取消审批制,将高校置于市场化环境中,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让高校在市场中获取更多活力。四是要建立完善以院校、市场培训机构和金融机构内部培训部门为主体的金融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积极发挥院校在金融人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方面的主阵地作用。五是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比如对于那些与高校建立了紧密、深度合作的金融机构,可以在税收、教育附加费征收、落户指标调增、分支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三)加强金融的产学合作,增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机制的特点就是产学合作与互动。一方面,高校应与金融行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且要注重校企关系的持续维护。通过高校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接轨社会,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育的多种形式。一是加强产学合作教育中的实践基地建设,使其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二是形成合作教育中的人才合作机制。高校教师除了学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外,每隔一段时间,如2~3年,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或参加研发项目,了解金融产业发展的动态,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金融机构的专家也可到校兼职授课,形成产学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学校和金融机构可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探索产学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的路径。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应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工作,可在联合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安排、资金支持、提供教学实践条件、提供学生实习机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把支持高校人才培养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并可作为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的考察指标之一。金融机构还可与高校联合开发具有行业标准和一定专业技能的课程,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和高校还可以联合进行专业资格认定。

(四)整合资源、建立共享平台

根据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需要,应完善高校金融学科布局,整合金融教育资源,建立金融教育共享平台。一是高校应加强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重点支持金融学科专业建设和金融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中,把应用型金融学科作为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金融产业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操作性,重点建设资产管理、风险管理、新产品开发、投资理财、房地产金融、基金管理、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等。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依托培训基地的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项目和品牌效应,引导培训基地的教育培训项目与金融机构人才培训需求实现对接。三是在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中,应加强各学科相互的合作,建立金融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推动金融教育资源共享。

(五)重新审定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规格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少量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既可区别于技术型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又可有效防止一些学校盲目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更有利于办学者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基础理论应用为出发点、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充分体现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现代金融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六)合理设置应用型金融专业

应用型金融专业的设置应打破原有的高校专业设置目录的限制,要以市场为导向,从金融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侧重点设置专业及专业方向。现在的“金融学”专业过于宽泛、笼统,理论研究过于浓厚,而且不能明确反映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考虑增加我国金融业中正蓬勃发展的投资理财、金融投资、房地产金融、基金管理、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兴专业;同时,对传统教学计划加以改造,以真正反映应用型大学类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目标。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除了考虑国家要求的大学教育基本课程模块外,还应该形成具有特色的两大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这两大课程体系在内容安排上要协调,要能够相互支撑,而且在数量上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同时,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再造也尤为重要。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不断深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将金融产业发展的成果、教研成果、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体现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课程,如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风险管理、房地产金融、投资理财、基金销售与管理、审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

此外,应用型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还应选择商学院模式。商学院模式注重的是金融产业实践问题的研究,强调理论讲解以应用为目的,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产学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应用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要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商业环境之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步入社会、产学结合,着力培养、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七)建立新型人才评价标准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人才评价标准、人才使用评价机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在应用型特色突出的高校设立金融职业教育与培训基地,培养各类金融专业人才和金融管理人才。也可实行政府、知名国际金融企业、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与国际前沿接轨、具有较高培训能级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培训基地。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培训机构专业性强、培训课程多样和培训方式灵活的优势,着重在资格认证(如CFA、CFP、FRM、ACCA等)培训、行业人才高端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7).

[2]钱锐.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4).

[4]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5]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6]卢东宁.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7]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 (2).

[8]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