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认为构建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金融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情景教学理论,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应该采用体验型与开放型教学方式与方法。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王楚明

摘 要 构建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金融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其目标定位于培养能够适应金融国际化、微观化、创新化的要求,具有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前提和关键,是构建开放型、体验型、创新型的教学体系,以及完善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应用能力

1 引 言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经济产生强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与问题。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强化金融风险预测和金融创新能力。而且,目前全球金融已经呈现出国际化、创新化和微观化的特征与趋势,这必然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适应金融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也为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没有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满足金融发展实践的需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且趋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因此,改革目前人才培养中的弊端,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特别是我校金融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金融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曹源芳(2009)充分分析了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以全球化和国际化为宗旨,着力培养基于能力扩展的、具有国际视角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原则,以宽口径、厚基础、开放性和国际化为培养目标,对我国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王晓军(2008)提出我国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

本文认为构建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金融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在于培养能够适应金融国际化、微观化、创新化的要求,精通国际业务规范,能够有机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国际惯例,熟悉微观金融,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因此,建立开放型、体验型、创新型的教学体系和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是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2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目标定位

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体系的确立。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目标定位取决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及其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伴随金融微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微观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学在金融实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以及金融风险的产生与扩散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现代金融全球化、微观化和创新化的特征不仅反映了跨国际的金融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国际金融规范及风险规避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所以,微观金融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经济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人才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金融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会计财务知识,而且对英语、计算机、交流沟通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学生要掌握基础经济金融理论,具备从事信息化时代金融实务工作的应用能力,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的观念。

因此,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于培养能够适应金融国际化、微观化、创新化的要求,精通国际业务规范,能够有机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特点与国际惯例,熟悉微观金融,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

3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传统的金融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建立开放型、创新型和体验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包括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体验型与开放型教学方法和集群化课程体系。

3.1 深化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

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合作办学领域的拓展,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合作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教师授课、互认学分、共同认证与管理及共同颁发学位等方式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方面,增加与国外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跨国文化,以及培养国际交往中的技能和经验。将国外现代教育资源与我国优势资源相结合,并在引进国外具有资格认证的金融专业学士学位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深化中外合作办学。而且,学校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海外实习与培训项目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最新教材、相应参考资料及国外师资,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并激励教师开展国外学术交流和学习,使教师适应金融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3.2 体验型与开放型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前提。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多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少采用真正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单向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学习效果较差,更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情景教学理论,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应该采用体验型与开放型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金融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承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景、协作、模拟演练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体验和创新。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实践性强、业务性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因此,要真正地采取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交际式教学、协作式教学以及案例式教学等,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其次,开放的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式、交互式、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可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为开放式教学提供一个暂时可以利用的平台。同时,加强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即可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开放式教学的平台。

再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金融专业实现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而,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专业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在考核学生学习绩效方面,主要是在考试形式上进行改革,除采用传统的闭卷和开卷考试外,还应该包括口试、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小组讨论、发言、课堂小测验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评成绩。考试命题上,减少选择类型的题目,更多采用案例题,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集群化课程体系

目前的金融学课程体系以宏观金融理论居多,微观金融和实务性课程较少,不能适应金融经济的发展,学生就业之后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必须重新学习才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构建一个由目标核心课程群与诸多支持性课程群共同组成的集群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相应地可分为四大课程群,即金融基础理论课程群、金融业务技能课程群、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课程群和金融交叉课程群,其中金融基础理论课程群和金融业务技能课程群为目标核心课程群,其余为支持性课程群。

金融基础理论课程群,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等。另外,充分利用已有的金融数学化发展的成果,开设金融工程学、金融随机过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已经数学化的金融课程。

金融业务技能课程群,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资产选择、风险管理、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把金融市场与公司财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增加实用性较强的微观金融的相关课程。从国外的金融实践来看,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不同行业的产品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客观需求。因而,金融业务技能课程群必须包括微观金融的核心课程。

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课程群,包括英语强化课程,以及国际知识、比较文化、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并及时把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金融的国际化要求金融人才具有全球意识,通晓国际经济惯例,能够在国际层面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同异国文化交流的文字处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国际礼仪、知识和素养。在金融课程设置上应增加国际金融惯例和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规则等。

金融交叉课程群,除了基本的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外,还应加强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和信息化,促进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金融风险评估、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防范等课程。另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金融业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改变了金融运行的方式。金融学专业教学应顺应金融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较好地在金融专业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如开设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等方面的课程。

4 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是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国际国内金融一体化、创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要求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高实践和应用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室、增加校外实验和实习基地、提高金融专业师资的实务能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1 建立完善的金融模拟实验室

金融模拟实验室建设是金融专业的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对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应完善金融模拟实验室硬件的建设以及诸多金融业务模拟系统软件的引入,对学生集中进行实习训练。通过银行业务模拟和银行信贷实务等系列实验课程模块训练,可以尽可能真实地模拟金融市场环境和交易过程,如银行窗口业务流程、证券经纪业务流程、外汇和期货业务流程,以及实时滚动播报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金融中心当天的证券、期货、黄金交易情况。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胜任岗位的要求。

4.2 增加校外实验和实习基地

国际金融形势变化迅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校外实验和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从而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需要,强化学生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面向企业、提高职业能力为原则,利用上海总部经济、跨国公司云集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为学生实习、锻炼提供机会。学校可以按照金融机构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同时,学生定期到金融机构实习,并由金融机构与教师共同对培训进行现场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3 提高金融专业师资的实务能力

提高金融专业师资的实务能力是国际化创新型金融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前提。要把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融合于整个培养体系之中,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水平能始终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学校应该鼓励金融专业的青年教师深入金融企业,组织专业教师进金融机构参观访问或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促使教师与金融机构结合起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展教师视野,以使理论教学满足金融机构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从证券、银行、保险、期货等金融部门聘任有经验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也可以由金融机构实务部门的专家兼任学校的兼职教授或提供专题讲座,如讲解金融机构具体业务和金融产品等,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了解金融实务的机会,便于学生就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帮助学生尽快作出工作成绩,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5-16.

[2]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3]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64-66.

[4]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7):116-117.

[5]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J].浙江金融,2008(10):60-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