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借鉴

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借鉴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图书馆 周肇光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大趋势下,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实行了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深入到我国金融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开放型金融发展态势,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金融学相关专业,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书馆 周肇光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大趋势下,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实行了对外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深入到我国金融领域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种制度设计下,我国金融业不仅要面对外资银行的强大竞争压力,而且还要考虑在开放中实行多种经营的新要求,以满足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需要。这种开放型金融发展态势,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开设的金融学相关专业,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党政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都已经意识到并开始推进这方面教育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就要科学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创新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此谈几点认识。

一、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金融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发展对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我国经济金融学界不少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对我们研究和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一)从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来看

在金融国际化大背景下,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一项战略任务,但现行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没有切实改变,正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正如温家宝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深化,改变传统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愈加必要。正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金融体系长期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虽然也与国外金融机构存在各种业务联系,虽然也有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国际金融方面的课程,但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缺乏深刻认识。加入WTO使中国金融业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势在必行[2]。还有学者认为,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四大问题:一是金融专业本科教育与金融企业间“产品”供需脱节;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教学评估方法比较单一;四是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同程度地流于形式[3]。面对这种现状,财经类高等院校如果不尽快改变传统金融教育模式,就难以提高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从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来看

在我国经济金融学界,对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如有学者认为,要联系国际化大背景来设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模式所培养的金融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开放意识,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精深,熟练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外国语言,熟悉国际金融交流业务,通晓WTO等国际“游戏规则”,具备较强的信息选择、接收和加工处理的能力,能够在中西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能够在跨国集团、公司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与竞争的人[4]。储敏伟教授在他主编的《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书中,对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我们培养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和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完备的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高的外语水平[5]。在该书中,还有许多学者对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中国金融英才网曾经也开展了对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讨,认为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具备数理分析能力、网络信息学实践技能、充分的国际交流能力、金融创新思维能力、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等[6]。正确认识和把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科学借鉴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三)从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设置的金融学相关的专业不少,但是,按照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金融人才却不多,因而出现了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比较紧缺的现象。以上海为例,上海是一个拥有2 0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金融机构类型齐全,集聚效应明显。到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1 048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160家,证券业149家,保险业333家,外资金融机构173家,初步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交易、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7]。有学者认为,上海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至少应有100万人从事金融业,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不到20万人,而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也有35万人[8]。同时,我们还看到现有的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不能适应我国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就业要求的大学生较多,出现了金融人才缺乏与大学生待业的二元矛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传统金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9]。正因为如此,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上述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如何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大趋势下,培养符合应用型要求的金融人才,就要借鉴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从整体上看,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

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中,非常看重应用性教育。例如,美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跨国际应用型金融通才。加拿大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工作或深造打下一个宽广的人文基础,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应用性。英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激励每个人,使他们能够终身发挥其最大潜能,在学识方面不断进取,为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突出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日本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金融人才[10]。德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在校内外进行长期实习,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和职业目标,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适合国际交流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11]。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培养了大批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为推进本国乃至国际经济金融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由此可见,培养目标是否合理,关键就在于高等教育中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全面把握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大趋势这样一个客观规律。

(二)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创新性

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都不是一个模式贯彻到底,而是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一种创新精神。例如,美国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上,坚持以宏观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侧重于金融运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和创新,重视对金融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说:“美国名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的学生很受欢迎。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有独立评判思维能力。”[12]加拿大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上,坚持注重与金融实践相联系,注重与金融行业相联系,注重与国外企业相联系。通过这种多层次的联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新环境。英国高等院校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方式上,奉行全球化的人才创新观念,在金融人才管理上通过采取比较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来鼓励金融人才脱颖而出。日本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上,根据市场需求,逐渐增加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从创新的角度培养金融人才[13]。德国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上,坚持教研并重、严谨务实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国际范围内学习各种先进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操作技术,以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14]。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模式虽然有所差别,但其创新性是一致的,充分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重视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

(三)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实践性

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突出实践性。例如,美国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加拿大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充分结合,而不是理论脱离实际,体现了实践第一的教育思想。英国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不限制人才的流动,而在创造人才回流的宽松环境和创业条件上下功夫,着重体现实用与功利性。日本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求独立思考,又要求团队合作思想,同时也要体现金融全球化理念对塑造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实践性要求。[15]德国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实践要求,将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三者并列,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并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和规范。[16]正因为有了这套保障实践性的理念和制度,才使这些国家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突出特色性

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非常强调以特色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在不少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了设置诸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等课程外,更加注重设置适应金融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就开设了金融就业关系、中央管制与转型经济、社会科学中的统计方法;威尔士波戈尔大学商学院开设了银行发展战略和业绩、模拟金融数据与私人银行业;英国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开设了金融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行为金融、金融中的高级研究项目、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学。[17]德国一些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是“以专业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即教学计划的制定以职业应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理论教学强调应用性特点,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18]加拿大部分高校还开设金融实践课程,而且不断提高第二课堂占第一课堂的学分比重,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金融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来抓,如威尔弗里德劳里埃大学实施CO-OP教学模式,即在“合作专业教学计划(CO-OP Employer Guide)”中,把一年的12个月份分为三个学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安排每年一个学期的金融实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金融行业部门的社会实践,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日本有不少高等院校不仅开设诸多有关国际政治、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公共课程,还与国际诸多金融机构合作,开设金融前沿系列专题讲座,以便及时获取金融领域的最新信息。[19]此外,许多高等院校还开设国际性进修课程,引入国际承认的教学和学位课程,以适应高等金融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五)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突出开放性

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上,重视突出开放性教育。例如,日本高等院校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行大学国际化合作战略,促进国内高等教育与国际同行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特别是东京大学与40多个国家的202所大学有正式交换计划和研究合作的协议。早稻田大学于1995年提出,建立Global University的构想,还与北京大学等中国高校签订承认双学位制和通用学分的办学协议。[20]在加拿大高等院校中,无论是UBC大学还是滑铁卢大学,都具有开放性教育思维。他们不仅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世界各国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到他们学校任教或者从事金融学等专业研究工作,而且还积极采取措施,参与世界其他国家高校的有关合作研究,为拓宽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国际化视野搭建世界级平台。

从国外高等院校实行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过程、课程和路径等方面。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创新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对创新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启示

通过对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我们感到创新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国际化要求为背景,以我国高校实际和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构建“合作机制、互动机制、保障机制”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一)建立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从国外高等院校教育模式中可以看出,要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金融行业的合作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了培养适应金融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允许金融部门设立以培养为本系统服务的全日制本专科金融人才为任务的院校,充分体现了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部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行属高等院校统一划归地方教育部门管理,同时允许设立民办高等院校。这种层次性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教育体制的创新模式。从近些年来的实际效果看,这种行学分离的现象,导致金融人才的培养教育逐步走向了综合化、理论化的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凡是开设与金融学相关专业的财经类高校,都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弥补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如建立行学结合的行业指导委员会,并有计划地建立派遣行业职员到学校任教的制度,建立金融人才定向培养制度等,不断提高与金融行业合作培养的有效性。

2.加强与外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合作培养

在金融国际化条件下,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国际化要求,这就需要有国际化合作理念,并把它作为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为此,一是要适当引进国外高校本科以上学位制度,实现不出国的留学;二是要适当引进符合金融学科专业应用型要求的国外课程、原版教材,聘请懂金融运作的外籍教师开展双语教学;三是适当安排与金融学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学习锻炼,开设与金融学相关的特色课程,其效果肯定会很好。

3.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培养

在金融国际化条件下,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国际化倾向明显增强,客观上要求我们培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为多层次金融领域服务,这就要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既懂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国际惯例,又懂国际金融运作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熟悉有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经济情况。[21]尤其是在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方面,国际金融组织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学习。同时,我们还要与一些国际研究机构进行研究课题的合作,以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国际金融发展现状、学术前沿及发展趋势,拓宽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从而提高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互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该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现行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达不到金融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从上海乃至全国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状况看,越来越表现出对金融人才的“微观化”需求态势[22]。这就是说,现代金融行业所需要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必须是既懂金融理论知识,又掌握一定的金融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

1.强化金融学专业教育理念

科学确定高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做到有效性。正如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李翔学者所指出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从本科着手,形成人才培养机制,不是办一两个明星学校就行的。高校应该从理念上引导,扎扎实实地把学生专业素养打造得扎实牢靠[23]。这就是说,高校有什么样的专业教育理念,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只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对现有与金融学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改革,如增加资本市场理论、国际规则、国际经济法、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以及主要国家金融业文化传统、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方面的课程,拓宽学生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和国际化金融视野等[24]。因此,在任何时候,强化这种专业教育理念都不为过,这对改革与金融学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2.改革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学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远赶不上金融业发展的步伐,课程比较单一,随意性较大,与其他相关学科联系不紧密[25]。因此,要在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重视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是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融合。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加进金融法类的课程,增强金融人才的法律意识。因为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开始迈上了金融国际化平台,就必须遵守国际通行的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这是国际金融市场交易的法制基础。二是加强金融学与数学的融合。在金融业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加进计量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金融工程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因为随着微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兴起,金融业务更多地涉及微观主体的理财活动、资本市场运作活动的效率评估问题。作为应用型金融人才,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数理知识,就很难从事现代金融业工作。三是加强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要加进金融电子化、网络金融等课程,同时,要建立金融实验室,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金融学专业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金融信息技术。因为金融业自身是一个充分运用高科技的产业,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顺应信息技术竞争带来的变革,才能把握金融业务演变的技术路径,从而有效地利用高科技手段为金融业开辟新的服务方式和发展空间。[26]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金融学相关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效性,从而提高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转变金融学专业实践方式

近几年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社会实践,与金融学相关的专业更是如此,不少高校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并产生了一定效果。然而,这种社会实践效果仍然欠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金融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部门中去。因此,我们要在转变专业教学实践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安排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必须到金融行业去拜师学艺,掌握一定的金融操作技能,学校相关部门也要与金融部门签订指导学生实践协议书,并支付一定费用。二是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搭建实训平台。学校每年要有计划地把高年级学生送到对口的金融机构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业务培训,这比现行自由选择专业实践的方式更有效,有利于满足金融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27]三是改变高校现行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方式。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高年级学生到金融部门去实践锻炼,再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实践过程,要求学生写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毕业论文。同时,聘请行业指导老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保障机制

从国外高等院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来看,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高校整个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活动中,教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主导作用,是推进高等金融教育改革的主要骨干力量。因此,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创新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

1.正确认识高校教师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正如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所写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高校金融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中,“传道”就是要求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经济与金融发展变化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要求教师把金融学科专业知识和健康向上的经典金融文化成果传播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惑”就是要求教师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经济社会和金融文化活动中,提高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才能完成培养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

2.准确把握高校教师主导作用的现实性

从高等院校金融学相关专业教师的现状看,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有:第一,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各类金融企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业人才薪酬较高,福利待遇好,因此吸引了部分既懂金融理论又熟悉实际金融业务的教师离开了教育岗位,使高校教师状况不能完全适应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二,教师队伍结构失衡。这主要表现在: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很多,但具备公司金融和投资学等微观金融研究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实务人才比较缺乏[28],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三,教师主体地位不突出。尽管高校许多规章制度都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但是,从现实教学运行状态看,部分教师仅仅是完成教学课时数而已,在金融教育改革中还没有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育人使命。一项好的教改制度,需要有明责任、讲诚信、善引导、会育人的高素质教师去执行,否则,将是一句空话。在这个方面,高校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影响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效性

从我国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看,要努力构建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效性,就必须做到四个重视。一是要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应采取措施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既懂金融理论又懂金融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到学校任教,让金融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能接触到国内外金融理论前沿和具体金融实务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对本校现有金融学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国内外实质性培训,为他们获取新知识、新方法、新视野创造必要条件。二是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在与金融学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体现诚信意识。金融业是讲诚信的行业,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诚信教育。在现行金融业活动中,要靠人去发展金融业务,依靠人去制定和执行金融制度,而金融人才正是要靠金融伦理文化来影响的,这就需要从金融伦理文化上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教育。三是要重视鼓励教师参与学校金融教改活动。科学引导教师把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解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革和充实教材内容,让学生真正从金融教育改革成果中得到实惠,而不能让许多改革成果成为一堆废纸。四是要重视引导教师提高教改实效性。教师不仅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更要针对与金融学相关专业的特点,实现“双重交流”的启发式教学,尤其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与实践。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工作,才能保障高校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懂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又具有诚实守信的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大趋势下,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院校在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创新金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经济日报,2009-10-12(2).

[2][9][27]赵巍,古龙高.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15.

[3]刘丽娜.浅谈我国高校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1):91-92.

[4]魏东.加入WTO与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J].商业研究,2003,(16):147-149.

[5]储敏伟主编.应用型金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C].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6.

[6]参阅.关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思考.金融英才网.http://www.bankhr. com/newsfile/2005-11-29.

[7]王家辉.上海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实力比较[J].上海金融,2012,(12):99.

[8]章劼.让上海融入国际金融人才交流大循环[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4.

[10][13][15][17]于敏等.金融国际化趋势与人才培养定位.http://lab-business.jhun. edu.cn,2007-9-20.

[11][14][18]褚静.德国大学生的良好就业状况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 2009,(6):97-99.

[12]理查德·莱文.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N].光明日报,2010-5-4(6).

[16]杨德广等.世界教育兴邦与教育改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50-51.

[19][20]赵国权.从科教兴国到教育国际化[J].教育学,2010,(1):139-145.

[21]王春雷,范祚军. 面向东盟的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2,(6):161.

[22]詹小颖.区域合作背景下微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2,(10):30-31.

[23]李翔.国际化本土金融人才从哪里来[N].上海证券报,2009-9-9(6).

[24]殷孟波.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J].财经科学,2002,(2):39-42.

[25]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2012,(4):98-100.

[27]王木春.上海金融高技能人才培养状况调查[J].改革与开放,2012,(8):46-47.

[28]赵巍,古龙高.国际化趋势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