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培养目标相类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教育界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基本已达成共识,即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过程中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介于知识型与技能操作型之间。

秦世琼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411201)

作者简介: 秦世琼(1983—),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独立院校学生培养与管理。

摘 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独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认识,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培养目标相类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我们必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潇湘学院自2001年招生以来,一直遵循“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办学定位,广泛开展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内容的试验工作,初步取得成效。

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育,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异加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多元化发展成了我国教育发展的亮点。显然,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市场化,必然是人才规格、类型、层次多样性,这要求高等院校除了继续承担培养各类高级精英型人才的重任外,还应该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大量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看,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过于单一,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塑造; 注重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等。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线介于普通本科第二批录取院校录取线与普通专科录取线之间,与“一本”生相比要低80~100分左右,与“二本”生相比,也相差30~50分左右。相对普通本科生而言,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相对较差。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旷课、迟到、早退等时有发生,对知识的学习缺少兴趣,具有明显的偏科现象。(2)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低下。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后这些坏习惯依然未改,主要表现在没有全面的学习计划,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系统性不强,意志力薄弱,课外很少主动预习和复习。

(二)与母体高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

目前,教育界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基本已达成共识,即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独立学院的具体办学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一方面,独立学院培养目标表现出对母体高校的趋同性,即与母体高校按照同一质量标准、同一要求培养人才。由于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参与办学的企业等社会力量并无能力也无愿望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因此所有有关教育教学事务基本仍由普通本科院校负责。这样,由于处在相同的办学层次,独立学院很自然就移植了母体高校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轻应用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与母体高校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丧失了自身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尽管某些独立学院确立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阐述模糊不清。办学者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对其与传统学术理论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的不同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因而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概括笼统而模糊。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之所以出现这种偏差,主要原因在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的各种因素,如师资、生源、人才培养方式、后期投入等诸方面都尚未成型,办学者对这些方面也缺乏正确合理的估计和规划,以至于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身份、地位认识不清晰,培养目标也就自然模糊不清或表现出很强的趋同性。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决定这个专业的学生在一个培养周期结束后,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与内涵。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来说,以“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配置理应是其必要且必需的选择。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独立学院在各方面始终自觉不自觉地追随母体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不例外。

1.偏重理论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涉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且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实习时所产生的费用较高,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独立学院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必修课程占有绝对优势,选修课程较少

由于选修课程的开设涉及更多的教学资源配备与占有,增加了办学成本。大多数独立学院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有的院校即使开设了较多选修课或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但学生在大量必修课的压力下,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影响到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与母体高校区别不明显,缺少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目前独立学院的课程与母体学校几乎没有差别。同一个教师、同一本教材、同一种教法,甚至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从概念、理论出发传授一些过时的知识; 对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去合理与充分的钻研及运用。而且由于课程体系与结构没有根据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上对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设置,使相关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培养方案所要培养的人才的类型、规格和质量标准。其作为构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应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相对应。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过程中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介于知识型与技能操作型之间。(1)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2)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对外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3)具有较强的交往合作能力和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院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培养目标一栏内要明确规定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贴近市场,关注所在地区发展,开设与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则显得尤为必要。学院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研究当地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掌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动态,充分考虑与用人单位相结合,建设与地方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专业。(1)依托母体高校。母体高校具有长期的办学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依托母体高校的办学优势,在整合或利用母体大学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滋生出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2)精简专业。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不能一味求多、求全,重点应是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自身优势。根据近几年的招生现状、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整合。潇湘学院由原有的56个招生专业压缩为现有的23个专业,基本上保留了招生和就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如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3)设置专业方向。独立学院可在母体高校现有专业基础上设置多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上“做文章”,体现专业特色。潇湘学院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第四学年设置了2~4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

(三)完善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的课程建设应该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创建一套有特色、有发展前景、能与市场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科学的应用性专业课程群。本着重视专业基础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的原则,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1.明确要求,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及其所占比重

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要依赖科学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潇湘学院明确规定: 四年制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分控制在150分左右; 五年制本科专业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分控制在185分左右。实践环节较少的专业可适当增加理论教学(含实验课)总学时。平均周学时不得超过25学时。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课程体系及学分比例

2.加大专业课开设力度

潇湘学院明确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出2~3组课程模块,每一组课程代表一个专业方向,每一模块不少于15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完成其中一个模块不少于15学分的课程。学院要求专业课的设置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行业特点以及人才市场预测精心设计; 专业课要体现教学内容精简优化,应尽可能实现课程规格小型化和课程结构模块化,应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选择和专业特色。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现状调整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需要,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潇湘学院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供同学们选择,精选课程内容,对内容重复、知识陈旧的课程进行了及时更新,并增加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如法学专业开设了“国家司法考试”专项课程。学院基本上所有专业都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融合设置,学生既可以选择学术课程,也可以选择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不少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毕业的同时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3.增加实践周数,加强实践环节监管

潇湘学院明确规定: (1)工科专业四年制实践环节不少于42周,工科专业五年制不少于54周; 文科专业四年制实践环节不少于28周,教师教育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32周。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所有专业的学生普遍增加了4周实践。(2)工科专业尽量多安排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 文科专业至少安排1次学年论文或课程设计。(3)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安排不少于16周,文科专业毕业(教育)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安排不少于14周。有条件的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与专业能力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4.开展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进行实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的工作体验,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其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应用型人才教育。顶岗实习以能力培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结合学生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培养方式,实行“自愿报岗、顶岗培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自愿报岗。每位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填报志愿,确定实习岗位。(2)带薪顶岗实习。以技术员或工程管理人员的身份参加实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3)穿插讲座。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4)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周都与指导教师、辅导员联系一次,并根据指导教师所掌握情况的随机检查学生实习情况。(5)校企共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由用人单位按照对本单位职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指导教师对其实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

5.增设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

“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训练,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加课外创新性活动(含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竞赛和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发表参加相关学科学术论文或取得一定物化成果或参加创新过程训练等),并取得一定成绩,或参加各类技能性活动并获得等级证书,经学院认定给予的学分。潇湘学院颁布了“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并进行了细化与量化,明确规定: 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技能活动,每获得一定量的创新学分或技能学分可免修一定学分的公共选修课,但免修公共选修课程学分不超过7.5个学分。通过“创新学分与技能学分”的增设,学生考证、过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既提高了自身素质,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四)强化质量监控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水平,造就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监督、控制的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

1.健全教学督导机制

为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潇湘学院成立了由资深老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团,深入教学第一线,对教案准备、教学方法、表达能力、讲授效果、学生课堂管理、实验实践课效果、课外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随机检查,认真评议,不记名填写评议表,并给出一个总体评价。同时,学院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常规检查,采用集中检查与平时分散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认真检查开学前后教学准备工作和期中教学工作,发挥教学督导团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评估是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必要措施,是监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潇湘学院形成并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第一,建立教学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院领导及有关专家,负责相关文件的制定和评估方案的实施与指导。第二,制定并颁布了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充分反映了形成优良教学质量的内在规律,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并且规范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程序和方法,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评价、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三,强化了评估结果的效用。学院将评估结果与内部的体制调整、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优秀教师评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奖金评比等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

3.建立教师教学工作考察制度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关系整个教学工作的好坏与成败,所以建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察制度是必要的。潇湘学院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察主要从质与量两方面同时进行。考察教师教学工作的质主要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教学艺术与技巧、课堂教学氛围、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情况、学生的课后反馈、学生的考核成绩、论文水平等。考察教师教学工作的量则是对教学工作量进行全面评价,如督导团听课后的专业评价、学生评教、学院定期的常规检查。考察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津贴挂钩,激励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从而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来茂德.独立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方志民.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实践[M].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景宝.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