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外语专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相结合,根据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人才培养的层次,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由单一层次向多元层次转变,各阶段形成特色,并实现合理的衔接与贯通,突出“应用型”这一人才特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做出贡献。

文化产业国际化为切入点,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方案与模式,须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及其国际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培养方案与模式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合型

复合型是必然的,在这里无需赘述。但需要说明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协调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复合是指外语与文化产业专业方向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借鉴、互惠共赢;能力之间的复合是指,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外语能力高,并且能够在文化产业中大显身手的人才;此外,我们培养出来的是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具备人文精神素养和自然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复合型并不仅仅停留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上,还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合理的培养层次和结构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合理的培养层次和结构。首先,合理的培养层次是指,形成“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样的人才层次结构。其次,是要突出专业特色,形成专业发展优势,创办出具有专业本色的品牌,重新规划人才培养层次,按照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限于本科生,尽管从目前的人才需求来看,或许需要更多的应用型、务实型的人才,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高职人才的培养。同时,应当注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从而建立起从高职到博士研究生这样的有梯度的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将应用和研究相联结,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外语专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相结合,根据文化产业国际化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安排人才培养的层次,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由单一层次向多元层次转变,各阶段形成特色,并实现合理的衔接与贯通,突出“应用型”这一人才特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为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做出贡献。

(三)学分制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模式,同班级制、导师制并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成绩合格得到该课程学分,若干课程的学分加起来,达到规定的总学分数,就准予毕业。学分制是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实施的,他们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也可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课。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创新技能。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学分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

学分制源于美国,我国的高校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试行学分制。1993年,《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到目前为止,全国的高校都在推行学分制。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不得不采用学分制。因为,学生要根据学校的特色、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某些课程。对于学校而言,对学生的学分有一个总体的要求,又为他们开设许多丰富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应当是学分制。“高校应借助学分制的实行,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上下工夫,努力探索与确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与高校管理模式,完善学分制,使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17]“学分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及个体本身发展要求,全面贯彻加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加强基础、扩展专业、强化能力培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和谐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18]

建立主辅双修制以及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给学生更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

(四)双学位制

双学位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模式之一。双学位制,即学生在高校期间,学习两个跨学科专业,完成两个专业的学习,两个专业的学习都合格,学生可获得两个本科证和学位证,这叫做双学位制。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允许学生攻读双学位,能够有效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质量,搭建了平台。

(五)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制订计划和筹备工作,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案例教学过程中强调阐明事实、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常常采取的方法。本书将其引入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中来,希望能够提高外语专业教学的手段,改善其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能够更直接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案例教学可以将市场调研、文化产业实地考察、方案制作等加入进来,以便于更直观地讲授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可到模拟实验室,或者校外文化企业建立的实践教学场地等,参加实践活动。关于实践教学,下文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强化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创意能力、调研能力、管理能力、谈判能力,等等。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的知识和智慧被开发出来,转化为技术或者文化产品的过程。另外,实践教学中必须强调外语的应用能力,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必须有外语的参与,并且,还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将中国的文化用外语传播给世界。因此,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万不可轻视。学生的能力只有经受得住实践的考验,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对外交流式教学

中华文化是一张名片,需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欣赏。文化的对外交流能够推动全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因此,开辟文化对外交流新渠道,丰富交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无裨益的。然而,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文化的对外交流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对外开展院校人才培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持久的动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国外进行交流式教学,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派遣优秀学生到国外参观、访问、学习,也可以邀请国外优秀学生到国内进行学习经验交流,或者参加国内高校举办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对外交流式教学是双向的。首先,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高校可聘请国外的专家和学者到校指导教学,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和文化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拓展国际培养渠道,将人才派送到国外知名文化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业务交流、文艺创作、文化管理等,提升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国内高校还可以与国外的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合作机制,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还可以邀请国外知名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作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成立教育联盟,合作办学、师生互换,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引领中国的教育走向国际化。尤为重要的是,为外国青年一代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搭建平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铺平道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到国内高校任教,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但需要说明的是,对外交流式教学应当十分重视人才的自我培养,即无论是从国外引进人才,还是派送国内优秀人才到国外进修学习,都不能忽略人才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对外交流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国内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人才的自我提升。

(八)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本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本书旧题新论,依然将其作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其培养必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强调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实验室里的模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然而,笔者认为,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单方面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还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此外,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为企业发现人才提供机会,这样有利于企业挖掘新的人才,补充新鲜的血液。因此,本书中的校企合作是双向的,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然而,本书中的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实用的知识。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校企合作中企业的角色不仅仅是实习或见习的场所,而是理论知识的来源。企业的加入,更能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现实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教学改革。高校可聘请优秀的企业家,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邀请其参加教材和教学改革等工作,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高校教师理论教学的不足。高校和企业共同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企业是学校生存的依靠、发展的源泉;学校则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库、技术革新的思想库。”[19]只有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保持校企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胜任文化产业国际化重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不应当局限于对学生的培养,还应当加大企业家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力度,建立企业家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水平的高下,要想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具备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务实能力较高的高水准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应当到文化产业相关部门进行实践,掌握先进的知识,获得第一手的实践资料,不断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以免所学知识过时,所教内容陈旧,拉近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此外,高校还应当聘请经验丰富的文化企业家和管理家到学校授课、讲座,为学生讲解知识,提供鲜活的实例,总结经验教训。企业家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得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企合作是一项大工程,它会深刻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师生的素质,加快文化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直接服务于国际社会,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能够根据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国际环境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适合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九)组建兴趣小组,开展文艺活动

本书所论述的核心是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囊括很多文艺元素。因此,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专门论述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就不得不涉及诸多文艺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内容。号召学生热爱文化、热爱文艺、热爱文化事业,激发学生的美感,需要组织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并且开展文艺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传播美。在大学阶段,利用有效的时间,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组建兴趣小组,通过文艺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习到文艺理论、文艺创作、文艺展示、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并以此带动整个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使他们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这在国内的研究中尚属少数。为了更好地、更彻底地研究问题,我们还必须借鉴他国的经验。例如,法国、韩国。法国非常关注法语的生存状况,采取措施保持母语的纯洁性,避免受到其他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在法国人看来,要保护本土文化,首先要保证母语不被侵蚀。相比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十分严重,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似乎在日常话语当中都倾向于夹杂着英语。以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例,我们经常听到PK, Out之类的英语。事实上,我们口语中对英语使用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我们对母语纯洁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告诉我们,母语是一个国家尊严的象征,是文化的外在呈现方式。因此,我们也要向法国学习,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母语不受侵蚀。正如我们在本书中谈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经恶化到了不得不采取改革措施的地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语言是我们的一大文化资源。然而,当代教育中心的转移,使得很多大学生对母语感到十分陌生。且不必说古文,就是当代汉语也说不好。不是词汇贫乏,就是语法错误连篇。究其根源,在于教育的畸形发展。作为高校的外语教师,我们不得不警醒自己,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法国还在许多国家设立法国文化协会,为各国法语教学提供教师,并且,还为各国赴法国学习进修的教师提供奖学金。我们认为,法国文化协会的成立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世界各国推广法语;二是为其他国家到法国学习法语提供便利,这更有利于增强法国的魅力和吸引力,引导更多的人到法国与学习法语和法国的文化,以此来传播法国的文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当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提升他们的能力。

(十一)加强国际合作,借助现代化的科学和技术手段,积极推广中国文化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际合作,要在国家的交流当中实现优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孔子学院是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中国文化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4年9月,已有1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59所孔子学院和7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全球孔子学院(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2.8万人,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多场,参加人数920万人。”[20]

此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还须充分借助现代化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互联网、传媒技术等,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载体。如借助互联网,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的民俗风情、传统美德、文化遗产、旅游景观、先进的文化产品等,还可以宣传国家和城市的历史、塑造其形象,还可以与国外受众进行互动和情感的沟通,在虚心学习的前提下,与国外受众互相切磋文化产业管理经验,互通有无,实现文化产品的流通。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适合国际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实施复合型外语人才引进与输出战略,吸引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同时,开展好对外交流工作,进行友好往来,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向国外推介中国的人才培养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