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读书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读书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05-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近些年,北方工业大学思政课“读书会”模块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尝试开设了包括“读书会”“农村调研”“校内调研”“热点问题研究”等多个实践课程。

读书会”: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荣鑫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模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读书会”模块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思想水平、理论素养。过去多年的教学实践累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套较科学的运行模式,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其中有一些与理工类院校学生的实际有密切关联。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校、院等各方统筹协调,以稳步推进读书实践活动。

关键词:“读书会”;理工类;思政课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广受关注。其中,实践模块的设置、运行方式及效果尤其受重视。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一直在努力推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实践。各实践模块中,“读书会”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视野,同时也非常切合像北方工业大学这样的理工类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际,因此,其在各模块中也显得更加突出。近些年,北方工业大学思政课“读书会”模块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www.guayunfan.com)

一、“读书会”模块设置的基本思路

读书是学生的天职。但是,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对于不同教育背景、学习环境下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巨大差别。对于像北方工业大学这样的理工类院校来说,学生们自然也会读很多书,但是因学习专业所限,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恐怕很难在他们的书目中占据一席之地。正因为如此,为弥补理工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阅读量偏低的状况,我们针对全校本科学生开展“读书会”,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并期望借此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作为所有本科生学习中的必修内容,加强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修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之外,“读书会”成为学生们学习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读书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最直接途径,而且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更需要学生们加强经典阅读,提升在该理论方面的修养和水平。

鉴于理工类院校学生专业方面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读书会”模块设置的时候坚持了几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为主,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在制定“读书会”书目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文本为主,特别是挑选一些易读的经典,以免学生们产生畏难情绪以致半途而废。比如,我们选择了《共产党宣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还有如《毛泽东传》《朱镕基讲话实录》和《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相比于其他经典文本来说,这些文本通俗易懂,且能帮助学生们在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一些历史问题上形成正确、科学的认知。此外,我们也选择其他一些书籍,以进一步拓宽学生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视野。如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梁漱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等,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第二,以通俗性为主,辅之以专业性书籍。无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还是其他历史、文化著作方面,我们都尽可能选择一些大众类的、通俗性的文本,同时,我们也有意设置了一些比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宋鸿兵的《货币战争》等稍微需要有经济学知识作为背景的相对专业的书籍。第三,自主选择、自由组合的阅读模式。在提供尽可能多的书目的前提下,让学生们自主选择所要阅读的书籍,并以书籍为单位形成阅读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在阅读过程中分工协作,每个阅读小组最终形成一篇读书报告。这样由学生们的兴趣出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第四,以过程监控为主,淡化成果考核比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读书会”虽然最终也会以读书报告的形式形成成果,但是写作读书报告只是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具体如何阅读、如何思考需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加以培养。在一个学期的“读书会”中,我们会定期让学生们提交小组讨论、阅读的心得体会,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们的阅读动态,提高“读书会”的现实成效。

二、“读书会”模块的运行状况

自2009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读书会”模块也是在此形势下产生的。经过过去几年的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运行模式。下面就从课程选择、课程运行和读书实效等方面做简要概括。

第一,在课程选择方面,采取以学生自选为主的选课模式。到目前为止,我们尝试开设了包括“读书会”“农村调研”“校内调研”“热点问题研究”等多个实践课程。每学期的前两周会在学校教务处的选课平台上向全校的本科生开放。每位学生在校四年时间里,需要修习完至少一门实践课程。学生们可在多门实践课程中进行选择。我们也会根据学生选课的情况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个模块每学期会开设两到三个班级,以保证学生们能够选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们基本都能依个人兴趣选上自己的实践课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读书会”模块一直比较受学生们欢迎,学生们选课都比较踊跃。

第二,在课程运行方面,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修习模式,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行比较稳定。学期开始,在开课的那一次课上,任课老师会对课程的总体安排、考核要求等方面做细致讲解,并以阅读书目为分组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书目,形成阅读小组,这样就避免了对书籍不感兴趣的问题。小组形成后,在小组内推举组长。组长对小组的整个运行状况进行总体监督,负责对阅读任务进行分解、组织组内讨论、分工、协作等事宜,并处理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组长负责制让整个阅读过程完全交由学生们自主进行,教师只在其中进行监督、总体管理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正是在这种较自由、开放的模式下,过去多年的读书活动一直运行较稳定,没有出现学生退组、厌读等现象。

第三,经过多年读书实践,调动了学生们的读书热情,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实践模式,产生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在课程运行过程中,各小组需在相应阶段提交读书报告的选题及论证(包括选题的意义、实现的可能性及小组阅读分工、报告写作的初步分工等方面)、读书的进展情况、读书会总结汇报的PPT及演示安排和小组的读书报告。每个阶段都由组长做总体安排,并向教师汇报进展情况。教师会对各小组各阶段所提交的文件如选题报告、汇报课件和读书报告等进行审核,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并将意见反馈给各小组组长。各小组根据意见对读书过程进行修正,以使得每个阶段都尽可能规范、科学。这种读书的实践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们的自主性、调动其积极性,增强阅读实践的效果。过去多年的读书实践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较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可以说,也达到了该课程设置的最初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三、“读书会”模块现存的问题

过去几年的实践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实践不足、经验欠缺等原因,该模块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看,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从客观方面来看,目前仍只能进行大班教学,对教师参与学生实践的能力提出较大挑战。“读书会”模块每个学期一般都会开设两个班级,由两名教师负责。但即便如此,每个班级也每每满员,达到150人之多。按平均每小组10人计算,每个班级也有15个小组。在实际授课分组过程中,往往很难严格将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以上,也会出现有些小组争着阅读同一组书的现象,这样小组数往往均在15个以上,可能会达到18个左右。学生人数多决定了教师在整个阅读实践过程中很难深入、细致,因此,组长负责制的设置来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在另一侧面也是目前状况下的无奈之举。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成为影响读书实践实效的限制性因素。因为教师不能切实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个别学生不能深入到读书实践、滥竽充数的现象,没法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还需在此方面下大功夫,以提高教师对实践过程的实际参与程度。

从主观方面来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积累普遍不足,往往会影响读书的实际效果。理工科的学生擅长理性思维,对于科学实验等方面普遍感兴趣,对于读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可能缺少相关知识作为背景、抑或还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读书方法,这都给“读书会”的实际运行增添难度。在现代学科不断确立的过程中,理工类学科的发展是最迅猛的,这当然与自然科学、技术本身的实际运用分不开。同时,随着专业划分不断精细化,专业知识的设置也不断深入,专业间的联系进一步淡化,这种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使得理工科学习走向深入而相互区离。其结果是导致专业间的鸿沟被拉大,学生们往往只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甚至只是本方向的内容,对其他内容可能较少关注。人文社会科学虽然也存在此种情况,但是相比之下专业间的联系要稍微紧密一些。因此,在阅读人文社会科学某一方面书籍时,需要对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这种情况在“读书会”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比如,我们读书会中有一些人物传记类书籍,需要学生们对该人物所生活的年代背景有所了解,即要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所了解,还需要学生们能够了解人物的文化素养,要对孕育他的整个文化环境有所了解,等等。又比如,有一些诸如《沉思录》这样的哲学书籍,就需要学生们对于西方古典哲学、中世纪哲学都要有所了解,还要对马可·奥勒留所生存环境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该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把握,读书才能够有所收获。因此,学生专业学习上的差距给他们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阅读过程中造成了一些障碍,影响到“读书会”的实际效果。这一点在实践中真实存在着,并能够通过学生们的实践成果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们在最终的读书报告和结课汇报上,往往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或简单地人云亦云,这都暴露了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对书籍本身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这些客观和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在该模块的未来发展中给予更高度的重视,以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科学地来进行阅读实践。

四、“读书会”模块未来发展的理论探索

读书活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应占据重要位置。在大学生中进行读书实践活动,有百利而无一害。培养阅读的好习惯,能够帮助增进思维能力、提升阅读水平、拓展知识面。为了更好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读书实践活动,需要校、院、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做好协调工作。针对目前该活动中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未来“读书会”模块的发展还需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对实践模块的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尽量实现小班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实效。针对当前存在的大班教学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需从多方面探索解决途径。首先,安排更多教师进行该模块的教学实践,让每位教师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学生们的读书、讨论过程。尽可能让每位思政课教师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招聘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当然,这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实现。其次,开设更多的实践教学模块,以减轻单个教学模块教师的压力。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学习需要时刻关照实践生活本身的发展,实践教学也需要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做出相应改变。在实践教学模块的设置上,我们也尝试推行新的教学模块,比如关切新媒体的相关模块。这样既能体现思政课教学本身的时效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捕捉热点问题和新的技术与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学习兴趣。然而,设置更多的教学模块,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师资力量的投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需要从扩大教学队伍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第二,开设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类课程,解决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不高的问题,增进读书的效果。我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从高中阶段即采取文理分科,这种方式当然能够使有不同学习兴趣、专长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未必有利。文理分科造成文科的学生科学知识极度匮乏,甚至对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相比之下,理工科的学生往往只知道自己学科、专业的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也知之甚少。这种分科状况造成理工类院校学生人文知识不足、素养不高,这一问题成为制约读书效果的重要障碍。因此,在开设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还是应该多开设些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或针对理工类学科学生专门开设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读书实践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尽可能深入地参与到学生们的读书过程。现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很多平台可被用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如QQ、飞信、微信等平台。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将平时阅读过程中的小组讨论、读书心得以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发送给教师,让教师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短信的方式将每个阶段的任务、问题反馈给每个小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生们的读书实践当中。

读书实践作为增进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能够帮助我们在课堂学习之外,更加深入、细致地来学习和研究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