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远项目应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农远项目应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本文对“农远项目”的应用模式提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硬件布置方案,克服了原技术方案的局限和不足,拓宽了功能,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率。肃州区在实施“农远项目”的实践中,对应用最广的模式二原技术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推出了适合我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几种应用模式。

农远项目应用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肃州区远程教育信息中心 吴延军

[摘要]本文对“农远项目”的应用模式提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硬件布置方案,克服了原技术方案的局限和不足,拓宽了功能,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率。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确立的农村小学光盘播放系统(模式一)、农村小学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模式二)和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模式三)三种应用模式,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效益的进一步发挥。肃州区在实施“农远项目”的实践中,对应用最广的模式二原技术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使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推出了适合我区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几种应用模式。

一、“一心两室”模式

模式二配备有1台多媒体电脑(内置卫星数据接收卡)、1台有VGA接口的大屏幕电视等设备和一套教学光盘播放系统。根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终端接收站点技术方案》中模式二功能实现图及施工要求,能组成一个简易的多媒体教室。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方案,总结了前期试点示范项目安装应用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发现在这个方案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模式二所配备的多媒体电脑在接收卫星数据时,接收软件占用电脑系统资源较多,而实际应用中往往接收数据和教学同时进行,造成电脑速度慢、频繁死机的情况,既影响数据的正常接收,又不能方便教学应用。(2)一台电脑多人使用,经常因使用的不当操作造成资源丢失、系统瘫痪的情况,给资源接收、存储、整理刻录和设备管理带来不便。(3)模式二仅有的设备无法满足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任务,资源得不到充分应用,效益难以提高。

我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校园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好。在2004年底实施“农远试点项目”时,全区90%以上的农村小学实现了普及单机的目标(每所小学至少配备一台多媒体电脑),60%的农村小学建成了由多媒体电脑、大屏幕电视(或背投电视)、视频展示台等设备组成的多媒体教室,教师电脑操作水平和信息技术素养较高。同时,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较快,电信ADSL宽带已覆盖到80%以上的乡镇。根据这些有利条件,我们对原技术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就模式二的实施提出了“一心两室”的方案,既利用模式二设备和学校现有的多媒体电脑,组建资源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如图一)。

img4

图一:“一心两室”技术方案

在原模式二方案基础上,新增计算机B、录像机、小型监视器、VGA分配器B、VGA切换器、3米长的VGA传输线两根、音视频线、双绞网线各几十米。其中计算机B、录像机是学校原有的设备,需要再投资大约1000元左右。

资源中心安装有项目配备的卫星数据接收多媒体电脑、打印机、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录像机等设备和自制的光盘存放柜;多媒体教室安装计算机B、数字电视等设备;光盘播放室安装音响电视、DVD播放机。

设备连接与功能实现中,对原技术方案进行了三项改进:①资源中心的计算机A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B用交叉双绞线连接成Windows对等网,将计算机A中存储接收卫星IP数据资源的文件夹设为共享文件夹,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B就可以直接调用,也可将已经下载完整的资源存储在计算机B的硬盘里,方便课堂上随时调用,解决了接收与应用相互干扰的问题。②资源中心计算机A的VGA输出信号经VGA分配器分成两路,一路接入计算机A的显示器,一路通过配备的15米VGA电缆接入多媒体教室的VGA切换器(还需增加一条音频线将计算机A的音频信号切换到多媒体教室的音响系统中,图中未标出),通过切换就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的数字电视上显示计算机A的屏幕信号。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A播放实时的流媒体信号,便于在多媒体教室的数字电视上观看,而不影响计算机A正常的数据接收。需要用计算机B进行教学时,又可通过VGA切换器将计算机B的VGA信号切换到电视屏幕,解决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B无卫星数据接收卡不能观看流媒体节目的问题。③将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DVS-389F+的两路音视频输出信号中的其中一路接入录像机,可以随时录制电视节目。将录像机音视频输出的信号分成两路通过音视频传输线接入光盘播放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电视机,这两个教室都可以观看接收或录制的卫星电视教学节目。在资源中心,可以通过小型监视器监看接收和录制情况。这样布置就很好地解决了电视节目的收看与录制、播放的问题。

我们并不提倡将卫星数据接收电脑直接联入互联网,可以考虑计算机B通过ADLS宽带上网。房屋平面布置: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三间功能室必须相邻,以避免布线过长,影响效果,但各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校舍不符合要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根据农村小学学生逐年减少,有些学校教室较宽裕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冬季供暖、值班等问题综合考虑,提出了对现有教室进行简单改造的方案,以满足技术要求(如图二)。

建立一个专门的资源中心,具有以下优势:资源中心的计算机专门用来接收、处理、刻录各类数据,不受其他干扰;将项目配发的各类光盘、学校原有光盘及刻录的卫星资源光盘统一分类编号,集中存放在资源中心,便于教师借阅;资源中心由各校的项目技术员统一管理,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转,资源的及时备份、整理,以及长久的资源积累和保管非常有利。今后条件成熟,就可以将资源中心作为校园网络中心,扩建升级为校园网。

img5

图二:“一心两室”教室平面布置图

img6

二、“班班通”应用模式

这是一种最能充分发挥设备与资源优势,真正实现“走进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应用方案。对于一些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学校,我们统一采用了这种远程教育“班班通”的技术方案(如图三)。

图三:“班班通”技术方案图

“班班通”应用方案由一个简易的计算机网和闭路电视网组成。在前一方案的基础上,在资源中心增加一台交换机,各教室配备一台有DVD光驱的多媒体电脑和一台具有VGA接口的大屏幕电视,使资源中心卫星数据接收电脑与各教室电脑组成Windows对等网。这种组网方式的特点是省去了昂贵的服务器,管理简单,非常实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教室的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访问资源中心计算机中共享文件夹,将本年级的资源备份到本机硬盘,教学时直接调用,很好地解决了资源中心硬盘空间不够的问题,还实现了资源的多重备份。通过DVD光驱播放光盘,使每个教室都具有光盘播放点和多媒体教室的功能,真正实现“让多媒体走进每间教室”的目标。

资源中心再增加2台卫星电视接收机、3台调制器、1台混合器就组成一个功能较完善的校园闭路电视网,能同时传输3套电视教学节目和自制的录像节目,各教室既能自由选择观看到卫星教育电视节目,还能实现自办校园电视台的功能。

这种方案投资不多,每间教室都可以方便使用电视类和IP类两种教学资源,性价比较高,很受师生欢迎。而且实现上网也非常容易,将ADSL宽带猫接入交换机,需要上网的电脑安装EnterNet300等宽带拨号软件,就可共享宽带上网,还可限制各计算机的上网权限,管理起来也较容易。

三、“移动资源库”模式

按照“农远项目”的具体要求,资源储存主要是通过刻录成光盘来实现的,为此模式二还配置了光盘刻录机。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发现光盘刻录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许多教师在光盘刻录时,直接将光盘刻录在各张光盘上,容易破坏各个资源原有的铰接关系,影响资源库的完整性,造成资源无法正常浏览;二是长期刻录光盘成本较高;三是光盘在教师借用和保存时易于损坏。因此我们提出利用移动硬盘来储存资源的方案。具体应用是,学校在资源中心配置1-2块移动硬盘,实现资源的双重备份;为教师配置移动硬盘和U盘,建立“教师个人学科移动资源库”,便于教师使用。我们还采用“移动资源库”向非项目学校提供资源,扩大了项目覆盖面。光盘刻录主要是储存一些专题片、课堂实录、农民技术培训、农村党员教育等适合在DVD播放机上直接播放的视频资源。

“农远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优势逐渐凸现,调动了教师应用三种模式开展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