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的研究

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的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就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进行一些探索。“农远工程”中的学生和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群体相比具有特殊性。“农远工程”的特殊性表明,“农远工程”中教学的整合涉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中小学学生”两个方面。而“农远工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和学习形态的转变是教学整合的主要内容。在农远工程中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的整合与重组。农远工程应尽量满足这些交互的畅通,以达到教学整合的目的。

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的研究

会宁县甘沟中学 朱 联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教学中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也一直被公认为所有教育形态的必备要素和核心。从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看,弥补远程教育中时空间隔造成的缺失,重新审视教学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农远工程,其对象有它的特殊性。如何进行教学整合仍然是“农远工程”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否则,很难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就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进行一些探索。

一、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分析

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其实就是为了弥补远程教育中学习行为与教学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采用各种方法手段,解决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问题。

学校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总称。教师/教师团队-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中教师团队进行设计与开发学习资源的阶段,得到的学习资源不仅含有学科知识,还包括教师与学生交流观点、学习活动建议、学习策略指导和自我评价等。就表现形式来说,可以是印刷材料、教学光盘,也可以是网上传输的教育信息资源等。远程教育媒体平台-学习资源-学生/学生组:是学生借助媒体进行学习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体现出了远程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时空分离、教与学“以媒体为中介”、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治的特点。这两个阶段构成了远程教育中的暐项教学过程。

教师/教师团队-远程教育媒体平台→学生/学生组、加上“教师/教师团队”与“学生/学生组”之间的偶尔的面对面交流,构成了远程教育中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单项的教学过程加上学生支持服务构成了双向的教学过程。Web2.0概念和技术的出现,使学习者不仅可以是互联网中的读者,而且可以是互联网中的作者;学习者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冲浪,而且也可以是波浪制造者。这些双向交互技术的出现,使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更加容易,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学生/学生组——学生/学生组:体现的是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借助学习资源和“教师/教师团队”之间的交互,自我完善,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达到实现远程教育目标的过程。

学生/学生组——远程教育平台——教师/教师团队:是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学生认知的结果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传到“教师/教师团队”,成为教师的学习资源,教师借此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学习材料的开发设计。

教师/教师团队——教师/教师团队:体现的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和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过程,它直接影响着对学习材料的设计开发和模拟教学过程。

可以看出,远程教育中的交互应该有4种: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以及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师不应以说教者、学科领域的绝对权威的面目出现,而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学术和心理咨询顾问、指导者、辅导者、帮助者和服务提供者、虚心的学习者、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典范。

二、“农远工程”学生群体分析

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两大功能要素: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助服务。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和学习支持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对学生支持,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非常重要,即学生群体的界定、人际交互和提供支持的时机。从农远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群体主要是8600多万个农村小学生、3100万个农村初中生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农远工程”中的学生和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群体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农远工程”中的学生群体为农村中小学学生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远程教育中的学生群体主要以成人为主。其次,远程教育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治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而“农远工程”的中小学中,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并且自主学习和学生自治作为一种学习能力本身也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对中小学生而言,正在形成过程当中,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农村的中小学学生而言,不管从那方面来讲,自主学习和学生自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三,“农远工程”中具有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就接受远程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而言,不同于中小学学生。

“农远工程”的特殊性表明,“农远工程”中教学的整合涉及“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村中小学学生”两个方面。“农远工程”应考虑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整合和重组。

三、“农远工程”中教学的整合

(一)对中小学教师教学的整合

1.教学整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其教育标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教育内容随着“农远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应用问题及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将成为主要内容。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农村中小学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农远工程的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农远工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和学习形态的转变是教学整合的主要内容。

2.对教师教学整合的措施。农远工程中的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就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而言,他们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具有地域特色。他们最为需要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对学生学习形态的转变。当然,这一过程也有它对媒体技术掌握的前提条件。在农远工程中要重视对“教师”教学的整合与重组。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学生的学习支持两个功能要素都是为了促进教学的整合。本文在前面分析了远程教育中的交互有4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以媒体平台为中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教师与教师。农远工程应尽量满足这些交互的畅通,以达到教学整合的目的。

第一,进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提高学习资源质量。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是“教师/教师团队”模拟教学的过程,在该阶段,教师团队和学生间应通过媒体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充分地交互,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师团队内部应在优势互补的情况下,进行充分地交流,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出具有“教学策略、教育理念”的示范课程。促使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论、内容与方法,进行学习习惯的转变。

第二,进行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既有学生与媒体界面的技术操作的交互,也有学生与教学要素的交互。广义的理解,学习资源可以是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学习者本人也是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在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时,应充分理解学习材料,体会其中的教学理念,对学习中的困难或新的学习实践成果,学习者应及时通过远程教育媒体平台或面对面的方式与教师/教师团队、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以便进行问题的解决或者成果的分享。如果学生交流的是学习或者教学成果,这对学生来讲,扮演的其实是教师的角色,他也成了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第三,保证交互渠道畅通,为教学的整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实现农远工程中教学的整合,必须构建畅通的渠道。一方面可以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媒体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学组织或机构。

(二)对中小学学生的整合

对中小学教师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因此,中小学学生是农远工程中教学整合的真正目标。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自主学习和学习自治能力的形成阶段。目前受学习条件的限制,班级授课制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的二次整合,使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好的交互,以达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1.农远工程中要实施教学的整合,媒体资源和三种模式必须进入课堂。学生要能真正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达到与学习资源之间,以及自身新旧概念之间的交互,媒体资源和三种模式进入课堂是先决条件。媒体资源和三种模式进入课堂为中小学学生的交互创造了交互的渠道。

2.为了适应地域特色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要进行教学的二次整合。由于不同地域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农远工程提供的教育资源,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教师和学生,不一定完全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将教育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重新组织教育资源和教学策略,以便自己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条件,使教师角色得到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自主交互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四、结论

农远工程实施已近四年,现在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如何取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如何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对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远程教育中的交互现象;通过农远工程中特殊的学生群体的分析,以及农远工程实施取得的成果,提出了农远工程中存在的两类教学整合的方案。农远工程中教学的整合是为了弥补农远工程中教与学时空间隔造成的缺失而提出的,对促进应用,提高投资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