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链整合

教学链整合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要激发认知学习的动力。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这样的教学处理,激励不起学生多少兴趣和认知欲望,学生反而觉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没有多少新意感,学习动力会逐渐丧失。在课题“自主参与教学研究”的实验中,对问题链、活动链、情境链的整合关系进行了探究。上述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我们提出的、现在还在进行的“三个教学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原初思路。

3.教学链整合

(1)问题—情境整合

问题要联系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境,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实验教材的《让心灵伴随》一课,结尾一段写到新来的乡邮员走近自己即将要为之送信的山寨,对樟树、炊烟、山民探首翘望,对老一辈乡邮员的崇敬、知道自己将要走的路还很长。一位学生提出:“在本段落中的‘竟然又走过来了’是什么意思?在前文里并没有已经走过、这次重新走的交代,这样叙述是否互相矛盾?”“为什么?”对学生这样的认知情境,教师没有回答,而是交给了全班学生,要学生再读、再体会、讨论作答。在基本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提出问题:“文章的主人公是老乡邮员,而结尾的两个段落却是写刚毕业的新乡邮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结尾?”这问题确实为难了许多学生,对于乡邮员的工作艰辛、徒步往返、常年奔走于山路、远离现代都市等生活,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学生的认知情境不容易建立。该教师提供剪辑的数据、图片、自己的理解、配合课文分析,以加深认知情境。

最后,学生能够回答:作者的意图并非写人,而是侧重于一种精神、一颗纯洁的心灵。主人公的更替,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2)问题—活动整合

问题要激发认知学习的动力。一些学生学科成绩平平,究其根源是对本学科不感兴趣。因此,要恰当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古诗词,以前的通常教法是:诗词的背景是怎样的?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成就、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的典故出处,以帮助理解诗句、简析要点,归纳主题思想,最后再提出练习题。这样的教学处理,激励不起学生多少兴趣和认知欲望,学生反而觉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没有多少新意感,学习动力会逐渐丧失。

对此,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作了大胆尝试。

问题一:马致远是什么人?能否背诵他的另一首诗词?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及出处后,布置学生速读课文三遍,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背诵的诗词标题。

问题二:然后提问:全词表现的一些景物可以构成哪些画面?请勾画出其中的一幅。自然,学生会再次阅读、背诵,逐渐理解、识记,按照各自的理解,在脑际中就形成了各自的“天净沙素描图”。学生拿出纸笔,把自己读出的、理解的和想象的联系起来,以诗词中的景物为基本构思作画。一些学生画得又快又好,可来劲了。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出来了。

问题三:“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调?”“游子思乡之情。”学生大都能够回答出来。在教师的结尾讲解中,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词语言精炼、节奏明快、思想深刻的特点。最后,大部分同学当堂就能背诵,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活动—情境整合比较

在课题“自主参与教学研究”的实验中,对问题链、活动链、情境链的整合关系进行了探究。表现在认知记忆、识记反射、思维路径这三个焦点上。

反馈巩固(the feedback for reviewing knowleges)包括教师的讲授,讲深讲透,精讲精练,综合讲解,归纳强调,其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着力点:使学生形成最快识记反射,形成最短思维路径。

在实验中,课题组向学生和教师发放了问卷,调研“最快识记反射、最短思维路径”等问题,回收问卷,整理出“问题—活动—情境教学直方图”,如图2-2所示。

img5

图2-2 问题—活动—情境教学直方图

统计数据表明:在学生群体中,以问题演绎贯穿学习过程的有效率为45%,以活动整合学习过程的有效率为26%,以教师讲授的有效率为14%,以情境伴随学习过程的有效率为8%,以背诵抄写代替学习过程的有效率不足5%。

上述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我们提出的、现在还在进行的“三个教学链(问题链、活动链、情境链)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原初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