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研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数学研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磨砺《升和毫升》一课为例,研制小组,亲历“四阶段”的研课探索历程,不仅“五易其稿”,而且“四度实践”,最后形成成熟预案,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喜获第一名。可以这么认为,如何彰显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靓丽生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体验学习”。这应是学校教研的健康氛围。

小学数学研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 陈红娟

温州市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谢作长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单打独斗”、“各扫门前雪”的缺陷与教研组群体教研的肤浅等的认识,构建数学教师之间合作性教学研究的“沙龙式”研课模式。这种模式立足课堂教学,以问题性、合作性和全程性原则为指导,重点着眼教师在课堂中的真实表现,介入现代信息技术,经过“合作备案——跟踪实践——微格反思——再度实践”等四阶段的研制历程,从行为跟进到智慧磨炼,让数学教师在螺旋前进的“磨砺”过程中轻松快乐地获得专业成长。文章以磨砺《升和毫升》一课为例,研制小组,亲历“四阶段”的研课探索历程,不仅“五易其稿”,而且“四度实践”,最后形成成熟预案,参加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喜获第一名。这篇文章就是对如何研制此案例的翔实总结提升,简明扼要地论述操作方法,具体地阐释与反思“四阶段”的研制历程。

该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随着该模式在学校数学教研组内不断深入开展,一方面,走进了每个老师的“真实世界”,以更加接近的方式察看到自己教学的真实状态,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走进了学生的“真实世界”,以更加贴近的方式触摸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数学研课模式 合作备案 跟踪实践 微格反思 再度实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对课堂千锤百炼的执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能否上出好课,不是听出来、学出来、做出来的,而是品出来、悟出来、磨出来的。笔者基于对传统数学教研中“各扫门前雪”的缺陷与教研组群体教研的肤浅的认识,构建数学研课模式,经过“合作备案——跟踪实践——微格反思——再度实践”等四阶段的研制历程,从行为跟进到智慧磨炼,让数学教师在螺旋前进的“磨砺”过程中轻松快乐地获得专业成长。下面简明扼要地对操作方法进行思辨与阐释,并结合《升和毫升》课例,具体地加以描述与反思。

第一阶段:合作备案——确定主题,优化方案

方法思考

以同年级老师为小群体(有时根据活动需要,以同学科所有老师为一个大群体),重点围绕一个主题,确定一位上课老师,一个教学课题。教研组内成员围绕相关课题多向寻找各类教学资料,追求“众人拾柴”的效益。在形成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全组老师有针对性地“说辩”,坦诚布公,共同探讨,权衡优劣,达成共识,形成优化教学预案。

实践描述

1.选题:在探讨中确定

主题的确定需要大家共同梳理、筛选,并在大家探讨中确定。我们首先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然后是整合确定切口比较小且具有生发性的问题。确定的过程就是对当前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整合和价值性确认的过程:观察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良惯性依然束缚着教师。往往是学习过程枯燥繁琐,缺乏生动活泼的个性体验;也往往是强调结果的“给予”,忽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导致积极“体验”的缺失。可以这么认为,如何彰显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靓丽生命,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体验学习”。我们教研组在组内探讨过程中逐渐确定了这一主题。并从这个角度出发,选择了《升和毫升》一课作为研究载体

围绕着确定的主题与课例,我们分头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和学习.并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内化理论形成理念:《升和毫升》作为一节概念课,传统课中教师很容易“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让学生知道两个单位及其进率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它有着更本质更逼近生命需求的一面,即在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而这些有赖于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方向,便是教师调整角色,选择何种题材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展开快乐有效的“体验学习”。

2.预案:在说辩中优化

教学预案在大家说辩中逐渐得以完善。在“说辩”环节,参研教师大胆质疑、畅所欲言,主要围绕以下两大问题:

(1)学情的定位。《升和毫升》教材一般编排在高年级“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教学,而且容积容量的概念都是借助于体积的意义而存在的。然而容量这种现象,就像重量、人民币这些一样,都普遍存在于客观生活当中,孩子们早有感性认识,甚至耳熟能详。若置体积单位后教,是否有不顾“最近学习需求”之嫌?我们可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放在更低年级学习?可否更大胆一点,编入更低年级教材呢?通过说辩大家比较认同:类似《升和毫升》这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在遵循数学逻辑系统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适当提前编排,与时俱进教学。因此我们决定尝试着把《升和毫升》提前到三年级来上。

(2)“吃喝玩乐”的隐忧。结合十多年教学生涯,作课老师认为激发孩子学习兴趣,非常管用的一招就是四个字——吃、喝、玩、乐。这种近乎偏激的教学心得引发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吃喝玩乐固然十分尊重学生需求,但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持课堂,很多教师吃了不少亏,原本四平八稳的课堂秩序容易被扰乱,甚者“弄巧成拙”,“自讨苦吃”的教师身陷不可收拾的尴尬境地。有老师则表示支持,认为宁可要漏洞百出的创新课,也不要滴水不漏的死板课。如果组织得当,“吃喝玩乐”同样能营造出一个秩序井然又生动活泼的课堂。

就这样,组内成员展开激烈的唇枪舌剑。参与这次活动的还有两位教研员,一位校长。平常而论这样的场面会比较拘束、专制,但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民主与坦诚。这应是学校教研的健康氛围。

第二阶段:跟踪实践——关注生成,真实反馈

方法思考

课堂中的许多事件往往稍纵即逝,传统的现场观摩难以把握教学全貌,摄像实录可提供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老师可从“笔记”的苦役中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全方位察看课堂的生成动态,及时获取课堂中各种信息。另外,通过访谈、作业、问卷等多种形式反馈执教者、听课者及学生的感受与心得。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出发点,始于学生的真实需要与现状,离开了对学生的本身研究与了解,研课活动将失去生命闪动的鲜活与精彩。

实践描述

1.听课:在摄像中解放

在这个环节,组内全体老师集中听课,跟踪教学,关注生成。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学校出专款配置了两个设备先进的“沙龙教研室”。这样,本阶段就有了很好的氛围与保障,全程录像的优势也体现了出来。听课者从“笔记”的苦役中解放出来,有了全方位、多感官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事件的机会,同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暂停某个画面,留出反思的时间,回顾片断,为第三个阶段提供反思的素材。

2.访谈:在对话中反馈

对师生进行访谈,往往为以往学校教研所忽略,也许传统研课活动实效不高的要害就在此。在这个环节,我们在课后分若干小组对学生进行了现场采访,同时,我们也对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也作了部分内容的访谈。我们做到访谈学生毫不马虎,访谈教师也一丝不苟,在对话中真实反馈出学生与老师的感受与心得。

访谈仅是获得学生反馈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他还如作业、问卷、调查等很多途径,在“沙龙式”研课活动中我们也经常结合使用。这一研课模式较以往教研组活动的一个很大不同是特别重视整个过程的记录.做到了“即时性”、“对话式”。不在乎长篇大论而注重“现场”性、“真实”性。

可以看出,这些环节使研课活动推进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课堂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完整形成是各种因子的综合,只有从不同角度来察看,才能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也才能让课堂更丰满。

第三阶段:微格反思——探寻根源,调整方案

方法思考

微格反思目的是明晰问题,深入探寻,有时同样还需要对师生的再次回访,以寻求根源。一方面教师围坐一起,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汇集各路想法,明晰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电脑回放等技术,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深入分析质疑,走进教师的“真实世界”。同时,全方位收集学生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课堂表现,结合师生回访,深入分析背后的根源,走进学生的“真实世界”。这样双管齐下,寻求根源,对所有参研人员都是一次充分的精神洗礼。

实践描述

1.根源:在回放中探寻

在“跟踪实践”的现场,我们感觉到学生“合作玩水”存在明显的问题,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一头雾水。直到我们利用电脑所拍的课堂活动,利用电脑回放实录,定格、跳置、循环、回放等技术加以微格分析,一个问题便渐渐浮出水面:如何提高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面对合作学习的种种缺陷,我们开始了很细微的深入探寻:比如半数的小组没有讨论起来,是不是老师布置小组任务时要求不明确?还是学生受玩水吸引干扰了合作需要?那些“假性合作”现象是不是说明了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还是课堂纪律的原因?还是教师在学生合作玩水合作讨论时缺少必要的指导?我们就在电脑技术支撑下,在微格回放中逐步去探寻根源……

2.反思:在诘问中深入

有人讲“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在每一次的实践之后都应该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第一次跟踪实践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年级的学生已然具备“学习现实”,也并未出现难以把持的混乱。这基本上已打消“说辩”阶段一部分老师的疑虑。但诸多问题依然相生相随,我们一边对各种生成现象作细微反思,一边坚持批判与建议的原则,就突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研究,探寻根源,寻求对策。

例如:问题:教材中展现两杯水的比较目的十分明确,然而课堂中学生的思路却很难走上教材的“轨道”上来。

(1)片段描述:

师:两杯橙汁和牛奶。哪杯多一些?大家猜猜看。

(学生信口回答,多一些、少一些或一样多三种情况都有,场面一时争执不下。)

师:到底哪杯多一些,有什么办法?小组讨论一下。

生:放在同样大的杯子里,看两个是不是一样的。

生:把两杯饮料分别倒进一个杯子里,做记号,再比高低。

生:用针筒抽,看分别能抽多少筒。

师:这些方法可以知道多多少吗?

生:用多的减少的,大概多这么多。(学生用手势比划多的部分)

……

(2)批判·建议:

教研员1:两杯水的对比,学生表现出乎预料。学生用同样的杯子很清楚地比出高低,他们给出的答案有点“固执”——用手势比划,而不能自然引出毫升这个容积单位。

参研者1:同样,在这个环节渗透学习容积单位的“必要”,难免会与第一个环节重复,也就是说在已知道单位的前提下再来学习,不像长度或面积单位那样直接。如要体现这点,则应前移,但还不是最初的,因为课前谈话已有提及。所以不要为好。

执教者:但两杯水的比较又是教材的主体思路,同时能体现一些学习的乐趣与思维,应该要用。本环节的定位,可变为引出一种工具的需要。这样只要求学生“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多少”即可,学生方法多样,在众多策略之中,引出量筒量杯的优越性。

参研者2:另外,可以直接出示一杯水,让学生估计多少,然后引出量筒量杯,这也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案。

这样的细微反思成为了研课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学整个过程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获得螺旋上升的“行为跟进”是这一研课模式的关键所在。我们既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我们也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以前的研讨很多都是一次性的课后反思,但这种研课模式强调以一个课例为载体进行多次实践反思,注重反思的深刻性,在深度反思中使经验获得提升走向理性层面。从而避免了从经验到经验的低水平重复。

第四阶段:再度实践——不断优化,整合提升

方法思考

综合同伴和专家的意见,修改原方案,研制小组再次座谈,集大家的智慧扬长避短,优化方案。将调整后的方案在课堂上实践,形成与前一次实践的比对,加以检验。“再度”的“度”并不局限,依实际而定,但不可或缺。整个过程在循环往复中螺旋递进。

实践描述

1.实践:在N次中优化

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实践与反思,有了新的认识与调整,有了调整的实践就更有针对性了。我们又经历了两次实践的“磨砺”以及一次全国教学大赛课,在这样循环往复中我们的方案得以不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阶段性整合.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主持人进行总结性陈述,梳理主要问题,综合改进意见。

(1)二次实践:这次上课基本弥补了上次的不足,但原先预想的“拓展”——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估计喝水,却事与愿违。学生“吃喝玩乐”过火的担忧出现了,他们的估计毫无头绪,可以说是瞎猜。分析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强调整瓶水的原来重量,这就无从比较。二是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尚达不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层次,无意中拔高了要求。三是学生自己所带的饮料没有统一标准,各式各样的都有,造成了混乱。

(2)再次实践:一方面,在“喝水”这个环节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喝水,边喝边看,大概喝了多少。在喝好之后小组交流,老师参与学生的估计活动。汇报阶段先选择简单的估计,比如半瓶水作为起始。另一方面,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得以确定,并都能得到较好体现:明线——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充分感受1毫升、1升容积有多少,在大脑里建立起了1毫升、1升的视觉表象;暗线——孩子们在玩玩水、喝喝饮料、看看动画片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并自然感悟多喝水少喝饮料、按量吃药、输血救人等健康教育。

(3)教学大赛: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个性课堂教学大赛在郑州举行。来自北京、浙江等十二个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参与教学评比,全国各地近千名教师观摩了这次教学大赛活动。我校谢校长作为浙江省代表执教《升和毫升》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不仅获得满堂喝彩,也博得了各位专家评委的高度赞誉。(实录与点评见附件)

2.延伸:在整合中提升

在最后环节,要将整个过程中的信息素材、反思体会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合,提升成形式各样的总结性文章,可以是教学优化后的方案,可以是教学随笔,也可以是教学案例、论文等。如:第四次实践的过程整理成案例《在玩水中快乐体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与互动点评》荣获省教育厅教研室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并在《小学青年教师》发表。去年,我们在“沙龙式”教研中形成的实践案例达20多个,编成《走进新课程——数学实践案例选编》,论文、随笔、反思、评课稿等近百篇,其中全国、省、市级获奖、发表22篇次。资料积累方面以前少有。一次活动下来,我们积累的不仅有N次课堂的影像实录及N份不断更新的教案,还有文献资料的目录和访谈、研讨的文字实录,以及论文、随笔、反思、评课稿、实践案例等相关文章组成了一个厚重的文件盒。

通过我们两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了一种教研范式,虽然还只是初步“成型”,但这种研课模式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走进了教师的“真实世界”,以更加潜入的方式查看教学的真实状态,有效促进了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走进了学生的“真实世界”,以更加接近的方式触摸学习的真实状态,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同时,经过近两年的行动推进,智慧磨炼,形成了主题多样、课例多种,视角统一、视点各异,主持轮流、研究延伸的教研特点,教研组学习文化、研究文化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顾泠远,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3(1):9

2.谢作长.在玩水中快乐体验——“升与毫升”教学案例与互动点评.小学青年教师,2006

3.顾泠远.教师专业引领与教学反思,上海教科研,20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