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人文学科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独立学院人文学科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学科的双语教学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之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平台、人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融合双语教学的方式,是该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二者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双语教学与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相契合的。
独立学院人文学科双语教学模式探讨_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为例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林 轲[2]

引 言

双语教学是近年来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人文学科的双语教学是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的学科建设目标之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独立学院的平台、人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融合双语教学的方式,是该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定位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学界双语教学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母语和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由此可见,双语教育必须以专业内容为基础,语言为媒介。其实质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这样做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目的语。双语教育比单语教学更有意义,学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所要学习的目的语”。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只能把“双语”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这一点必须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进行区分。

(二)独立学院双语教学的引入和开展

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双语教育作为重要项目内容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明确了指标含义:“用双语授课课程指标采用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 以上。”

从独立学院教学情况来看,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而双语教学的目的正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二者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双语教学与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相契合的。目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又紧缺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在进行课程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怎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他们在经济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人文学科展开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全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初期,教育界普遍认为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那么,人文学科就不应该开设双语课程吗? 专家们研究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人文学科,属于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而“依托通识教育特色课程的经典性、时代感、趣味性、普适性,通过双语教学的语境,培养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维,使双语教学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态度,加之教师的个人引导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对双语教学反感转为亲近”。人文学科通过双语课程的开设,同样可以实现这三个层面的收获。

以滇池学院下设人文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双语教学的人文学科相对较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开设的“中英互译”“英语写作”,汉语言文学专业即将开设的“外国文学名著翻译赏析”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不上是双语教学,因为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而是在其他科目中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因此只有新闻专业英语广告专业英语两门课程能够归入双语教学的范畴。以这两个专业的情况而言,开设双语课程能让学生接触到业内最新动态,不仅掌握基本常识,更能开阔视野,触摸到国外同行思维的方式、做事的态度,“洋为中用”,如果从未接触过“洋”轨道,谈何与国际“接轨”呢?

以双语的方式进行专业教学,也是国内专门用途英语(ESP)和通用英语(GE)分流的大势所趋(见图1)。可见,落实国家“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高校应该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不是单纯为学习语言的通用英语教学。从长远来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门学术英语教学,是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所需要的;进行双语教学,也为学生将来迈入相关工作领域奠定了基础。学术英语水平考试的逐步铺开,必将为独立学院学生证明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提供更具含金量的证明。

图1 外语教学的细分领域

从人文学院的实际来看,双语课程通常是在本科大三、大四学年开设,在结束两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之后,继续双语教学,能够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至于出现脱节;特别是对于准备报考国内外研究生的同学,能够通过加强英语学习增加录取的砝码。从201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CET 4 & 6)的新变化来看,听力部分的题型从以前的8个短对话+2个长对话+3篇短文+1篇短文填空改成了3篇新闻+2个长对话+3篇短文。毋庸置疑,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新闻专业英语双语课程的学习,增加对这一题型的熟悉程度,为四六级考试的通过争取更大的优势。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教师、学生和教学设计三者互相配合的过程。从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来看,这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我们进一步解决。

(一)教 师

高校展开双语教学在师资配备上面临着两难的困境:一是精通本专业知识理论的老师,不一定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二是具备熟练使用外语授课能力的教师,由于不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能真正具备这两方面基本素质的教师还较为匮乏。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师资培训,充分利用外教和英语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来进行双语教学。为了解决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可以尝试让对某一学科有兴趣的英语教师进修该课程,然后进行双语课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让那些英语基础好、懂专业的教师到外语系或外语院校进修,或者到国外进修,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双语课的教学任务。”从独立学院的办学实际来看,资金、师资以及其他资源的调动等方面比起普通高校来讲相对较弱。但在教学设计、内部资源整合上更加灵活。个人的力量有限,很难从教材、课件、讲义到课堂都做得尽善尽美,要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建设精品课程。外语教师系统的进修或听取其他专业老师的课程,同时争取学院内部相关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形成“语言+专业”结合的教学团队。如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等课程,可以脱离传统单一的备课思路,探索“语言+文化+专业”集成的课程设置。此外,也可通过适当调高双语课程的工作量核定,进一步提高教师积极性,建设精品课程。

(二)学 生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关系到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Marsh等学者(Marsh、Hau & Kong,2000)在研究香港中学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时发现学生因为英语水平不够,不能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要费力听懂教师的语言。

这也正是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学生总体英语水平不高,同一班级水平参差不齐,且对于语言学习的态度差别也较大。有些同学对于双语课程的期许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双语课程需要平时的积累和专门的强化,不像其他人文科目,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学生不敢缺课;但语言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基础差的同学会出现“人到神散”的情况,因此课堂作业反映的情况并不理想;还有部分有志于考研、出国的同学,语言水平相对较好,课堂参与度高,也是从双语课程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另一小部分同学,虽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但是视野开阔,好奇心强,但对课程趣味性的要求远大于知识性。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不同语言程度和不同学习目的的需要。以人文学院为例,新闻专业英语、广告专业英语可以作为新闻和广告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在人文学院全院范围内由学生选修,英语水平较好,有志于从事新闻媒体事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新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新闻专业英语”;思维活跃,对广告营销感兴趣的国际汉教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修“广告专业英语”;汉语言文学或国际汉教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以开设中英文两个版本,由学生根据英语水平进行选择。“跨文化传播”课程,也可以从文化中分解出语言的方面,以讲座的方式成为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方式。

同时,考虑到双语课程对语言的要求比较高,百来十人的大班规模过大,很难保证学生有效接收语音、词汇信息,可以按照大学英语课的做法,拆成小班教学,更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三)教学设计

1.教 材

高校双语课程的教材来源主要有三种:引进原版外文教材;采用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教师自编教材。以人文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国外教材是根据国外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编写的,书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比较切合西方国家的实际需要,不一定全部适合中国国情。直接选用这样的教材可能会把双语专业课上成英语阅读课,或者翻译课,专业培养目标无法达到,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导致厌学情绪。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但往往是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加上译注和进行缩(改)编,容易出现中英文内容脱节,英文部分学生因为畏难往往跳过不看,只看中文部分则达不到提高双语能力的目的。经过缩(改)编后能够适应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知识性和趣味性都能具备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比较实际的办法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由授课教师设计更适应学生英语及专业水平的自编教材。所谓“自编”,是搜集、整理、编辑和呈现四个方面的整合。语料来源可选用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保证语言地道,又可根据授课内容调整篇幅。而为了避免过于随意,缺乏学术性和严谨性,这种最具优势的教材编写方式的难度实际上是最大的。我们必须牢牢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根据“纲”来编“目”,纲举才能目张。举例来讲,新闻专业英语讲到“Front page”(头版)这一章节时,可以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报纸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了解新闻头版的布局、设计思路、语体特点、大报小报的不同风格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对于教材建设的认识也要拓宽。双语教材走向多元化、立体化、电子化是必然的趋势。

2.双语分布

双语教学巨大的挑战就是度的把握:双语比例如何分布?语言与专业如何协调?听说读写如何平衡?Skehan (1998)认为在语言输入阶段有四种因素影响着学习者的注意程度:①语言输入质量;②语言输入所强调的重点;③对处理语言输入所提出的要求;④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双语课程讲授中对于度的把握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要以最大限度唤醒学习者的注意程度为目标。很多双语课程设计把中英文比例规划为70%~30%、50%~50%或者30%~70%,实际上都是相对的假设,而不是绝对的规定。因为教学本身不是单一固化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比如学生对于视频信息的理解程度要好于音频信息),双语比重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同一班级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双语的比重和初期相比也要有所差异。要本着灵活处理、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调整。跟烹饪一样,要做出好味道,食材、调料、火候缺一不可。

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信息量和知识要求的程度要高于公共英语课堂,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另一种语言来理解。因此书面语输入可以加强外语比重,可保持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和比较强的专业性。教师尽量采用英语板书,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相应的知识和词汇,尤其是对他们来说较生疏的内容。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口语化的语言把相应的知识讲解出来,用语尽量简易,必要时加以母语辅助。同时多进行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互活动,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由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迥异,教师应根据其语言水平差异,在教授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时采用不同的教学路径(Brown,1994),在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双语教学的思路应是动态的、可调的,而且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

3.教学模式

依据国外成功经验,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沉浸式”“过渡式”和“保持式”三种。沉浸式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过渡式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学生入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所有学科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式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学生学习初期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结合独立学院具体情况,我们的双语教学模式采取“保持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可行。这几种模式实际上是以纵向的坐标来划定的。从横向的视角来观察,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依托式(Content-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的教学方式。

采用依托式的教学方式,英语的使用围绕学科内容进行,使学生通过学习具体的学科或课程来获取交际能力。与传统“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外语课堂双语教学相比, 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新的学习模式是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出路( 俞理明、袁笃平,2005)。M.MacDonald(2000)通过研究发现,与学生经历相关、能调动学生交流积极性的课文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因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任务能促进学习自主性,学习者自主学习也意味着他们意识到了课堂所学知识与自己学习需求之间的关系(Sara Cotterall,1995)以“新闻专业英语”课程为例,简单照搬原版教材或者直接讲解国外报章实际操作起来都有难度,因为没有经过精心挑选,这些素材跟学生自己的生活或者兴趣点都相距甚远,学生会觉得上课内容枯燥、艰深,无法促发授课内容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也就无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双语教学初期,我们有意识地缩减了国外新闻大台的综合类节目,选取了从“CNN Student News”出发。这档节目是由CNN主办的针对美国高中学生的新闻时事节目,每期45分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用词精炼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 语

独立学院和双语教学都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时期涌现的新生事物。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在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坚持开展和建设双语课程的原因,总结了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源整合的思路,目的是尊重教学规律,把握人文学科特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人文学科的双语课程建设方案。

参考文献

[1]何家蓉,李桂山.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黄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国外双语教育之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3]曹前,骆文龙.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6(4).

[4]廖舸.关于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潘丽萍.“双语教学”之我见[J].高教探索,2007(6).

[6]廖舸.关于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7]潘丽萍.“双语教学”之我见[J].高教探索,2007(6).

[8]何薇.通识教育为平台,引领双语教学的深入和拓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9]蔡基刚.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的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光明日报, 2015-02-03(14).

[10]王海华,王同顺.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03(1).

[11]Marsh,H. W.,K. T. Hau & C. K. Kong. 2000. Late immersion and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in Hong Kong high school:Achievement growth in language and non-language subject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70: 302-346.

[12]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

[13]Brown J 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New York:Heinle& Heinle Publishers,1995.

[14]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20226/3021146.htm1.2002-02-26.

[15]俞理明,袁笃平.高校双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J].高等教育研究,2005( 3).

[16]M. Macdonald,R. Badger,G. White. The real thing?:authenticity and academic listen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0(19).

[17]Cotterall S.Promoting learner autonomy through the curriculum: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J].ELT Journal,2000,54/2.

【注释】

[1]基金项目: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优势特色应用型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2]作者简介:林轲,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