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双语教学”而非“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学科双语教学”而非“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特点,实施“学科双语教学”而非“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值得探讨。国际金融课程作为首批双语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直接受到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推动。该文件将“双语教学”作为评估指标中的一个主要观测点,并明确了“双语授课课程”和“双语授课比例”两个评估指标的含义。按照教育部对双语课程的定义,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必须使用外文教材,但是,是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还是外文原版的改编教材,却是一个难题。

“学科双语教学”而非“课程双语教学”
模式探讨
——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陈小蕴[1]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摘 要:当前的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既由课程本身特点决定,又受到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推动,但实践中外文教材和外语授课比例的选择问题难以解决。基于国际金融学科体系的特点,实施“学科双语教学”而非“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值得探讨。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目标定位

一、当前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目标定位中的政策导向

国际金融课程作为首批双语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直接受到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推动。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文件。一是教高〔2001〕4号文件,即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二是教高厅〔2004〕21号文件,即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该文件将“双语教学”作为评估指标中的一个主要观测点,并明确了“双语授课课程”和“双语授课比例”两个评估指标的含义。前者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后者是指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数占相关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比例。

(二)教学目标实施面临的困境

在十分明确的政策导向下,各高校包括省属地方性高校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广泛展开,但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外文教材选用和外语授课比例这两个评估指标的执行面临困境。

1.外文教材的选用问题。按照教育部对双语课程的定义,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必须使用外文教材,但是,是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还是外文原版的改编教材,却是一个难题。

原版教材的优点在于,可以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且版本更新较快,有助于学者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但其难点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以保罗·R.克鲁格曼与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下册《国际金融》部分为例,中文版本计划为金融学专业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即便是使用中文学习都不轻松,如果要求学生在同样时间内用第二语言来学习,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也有人提出选择有中译本的原版教材,便于学生配合使用。且不论“原版+中译本”两本教材的书价学生是否能承受,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双语课程对学习者的外语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一旦配备了中译本,为了越过语言障碍,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中译本的依赖性而放弃原版的外文教材。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存在大量这样的现象。

还有人提出采用选编教材。其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学时选编教学内容,还可以加注中文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这种改编好的教材,一般不太可能是原版教材的最新版本,从而又影响了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所追求的学科前沿性和现实性目标。

2.外语授课比例问题。一般来说,外语授课比例应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外语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人认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中的硕、博士学历比率相当大,其中通过英语六级、八级等外语等级考试的为数众多,这是教师外语水平的基本保证。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尚且不论这些教师的英语发音是否地道,这些教师中可以用英文传授学科内容的不过1%—2%。因为用外语教授专业课不仅涉及教师的书面语水平,还涉及其口语水平,更为重要的,还需要教师通过语言媒介表现教学艺术。那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是否会成为提高教师英语授课水平的有效手段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语言水平的提高并非短期可以见效的,更何况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用第二语言传授学科知识。此外,很多研究者用学生通过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的比例来衡量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国际金融课程涉及大量专业词汇和案例,这些内容用中文解释尚需教师深入浅出,如果用英文解释,学生就只能如入“云里雾里”了。

当教师不能有效地使用、学生也不能有效地接受第二语言教学时,一套克服语言障碍的应对技巧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实践中,“英文课件+汉语解说”的形式就十分普遍。使用这种方式教学,学生与教师的沟通问题得以解决。一般学生可以完全不听教师的英语讲解就能听懂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也符合教育部的文件规定,教高厅〔2004〕21号文件规定了外语授课课时应达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而50%的比率恰巧是把英文讲过的内容用中文解释一遍的比例。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在这样一种语言环境中,虽然学生可以学到学科知识,却不能提高语言水平,正如Swain(1983)指出,在混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时,学生上课较易忽视他们不懂或懂得较少的语言。同时,又由于两种语言的重复使用,造成了课时的浪费,大大降低了专业信息的容量,显然并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标。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的产生,一个直接原因是,当前的双语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承担者的承受能力。虽然研究者提出了种种解决方式,诸如增加教师的出国培训机会、加强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授课方式,以及调整双语课程考核方式等,但从实践中看,这些措施不仅成本高,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改善甚微,最多只是使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得以维系。

二、基于学科体系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设想

重新审视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我们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宏观目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但具体指标值得探讨,对双语教学目标及其指标体系的重新定位或许有助于走出困境。在此,我们基于国际金融课程学科体系本身的特点,超越“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路,提出“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设想。

当代国际金融的学科体系呈现两大新特点:一是学科视野的拓展。国际金融正积极把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到学科体系当中。随着近年来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市场理论、博弈理论等的进入,使得国际金融有了更加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研究方法的二元化趋势。国际金融对国际金融理论的介绍是与宏观经济学一脉相承的,在研究方法上以宏观定性分析为主。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的一系列发展大大充实了国际金融的微观分析内容,从国际金融市场中微观交易主体的行为入手进行研究成为国际金融研究的一大趋势,国际金融的最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微观金融的迅猛发展。因此,在对国际金融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充分重视这些特点。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金融不妨尝试“学科双语教学”,而非“单课程双语教学”。具体做法是:

第一,将目前在各高校实施的国际金融课程分离为“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实务”两类课程。可将“国际金融理论”课程设置为中文课程,“国际金融实务”课程设置为双语课程。原因在于,前者重点研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理论、汇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内容广博复杂,用第二语言传授和学习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且教师也十分有必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教会学生观察与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显然,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比不上母语的,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并不需要用英文来表达对上述理论的理解,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可能”会有所提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而放弃对核心理论的深入理解;而后者重点在于介绍国际金融市场业务,诸如外汇市场业务、国际结算业务、衍生工具交易、国际信贷、国际债券等。它涉及广泛的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操作中运用英语的水平则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具有可行性,且更能体现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增开辅助双语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比如,增开“金融专业外文文献选读”双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较为前沿的国际金融理论,不妨选择英文材料,中文讲解的方式;增加外汇市场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等相关双语课程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课时,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在业务操作上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第三,开展多层次双语教学。首先,可对双语课程教学实行分层。第一层次使用原版教材,教师基本上用外语授课;第二层次使用原版教材,教师基本上用汉语授课。其次,可对授课教师分层,教师应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课程而无须强求一定是双语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师评价机制上,需注意应以教学效果而非外文使用比例为标准,以避免本末倒置。最后,可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规定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双语课程;但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则不必做此要求。总之,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因人施教、人尽其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基于学科体系的双语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本,也符合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本意。我们认为,“英语教学”始终不应超越“学科教学”。现有的“专业+英语”的模式,以专业水平与英语水平的共同提高为目标,这一目标本无可厚非,但在实行过程中,当语言问题成为学科教育的障碍时,不能仅以教育部的“指标”为本。否则,不仅大大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诚信形象,还会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信力,这无论是对施教者还是受教者来说,都将是得不偿失的。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67—76.

[2]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0—26.

[3]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6(6):28—30.

[4]Swain M.Bilingualism with tears[A].In M.A.Clarke &J.Handscombe(eds)On TESOL’82 Pacitic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C].Washington D.C.TESOL,1983:35—46.

【注释】

[1]陈小蕴,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