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_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二、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一)学生变量策略分析双语教学中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面对大批开设的双语课程,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双语教学陷入形式主义。双语教学对国内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双语教师必须具

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_高等院校双语教学

二、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学生变量策略分析

双语教学中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具有一定层次后再加入双语教学能够产生正向的激化作用,不但能够继续保持或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而且还能促进专业知识的深度拓展,获得学科方面的优势与心理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相反,如果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不但不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倦与焦虑的情绪,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致使专业学习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应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建立对应的双语教学授课方案。另外,在开设双语教学活动前,应广泛开展相关调查报告,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动机以及态度,按照学生英语基础的层次优化生员,实施分级教学,使有良好英语水平及专业水平的学生形成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班。当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流动听课,对于其他英语水平较差、学习动机及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组成较低层次的双语教学班,以学好专业知识为核心,实行点滴渗透法逐渐融入英语语言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阶段测试达标进行转班,使学生得到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带动和激励其他同学。

2002年4月15日中新社的一则报道题为《香港学者呼吁加强中文地位无须全民学外语》。报道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杜祖贻指出,盲目推行全球化,在教育方面腾出大量时间、投入大量资源加强外语教学,将造成全民在时间和精力上的重大损耗。他认为,不必驱使全国13亿人都成为外文专家,只要训练出20%精通中西语言的人才,对科研、外交政治、贸易等活动即可应付自如。教育部门应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学非所用或学而无用的现象。杜祖贻教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种理念实质是精英教育的理念,它不仅在我国的考试选拔制度中得到体现,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学校教育乃至欧美发达国家一些举世闻名的高等院校中都能得到验证。双语教学要培养的这种“精英”是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并非也无需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所以笔者大力主张采取分级教学来实施双语教育。目前政策上对双语教学的导向是硬性规定高校双语课程要达到一定的比例,于是各高校为了教学评估的需要,盲目攀比开设双语课程的数量,对开设双语课程缺乏规划性,对双语教学的对象缺乏选择性。面对大批开设的双语课程,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学习兴趣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双语教学陷入形式主义。为了使双语教学确实产生其应有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部分学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能够互相促进,两种教学可以密切结合,共同实施分级教学。一些高校在新生开课之前会对他们进行一次英语摸底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这同样可以作为不同级别双语教学的依据。譬如,大学英语快班的学生可以首先接受双语教学,即不一定等到第5或第6学期。由于这部分学生数量不多,为他们开设一两门双语课程也不需要过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高校双语教学本来就是精英教育,让这部分优秀学生在较早阶段更长时间地接受外语的熏陶,可以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其他学生也根据其水平分级,水平中等的可以稍晚一两个学期接受双语教学或在双语教学方式上作相应的调整,譬如首先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等学生的水平逐步提高再实行“沉浸式”教学。至于部分外语水平过低,被编入英语教学慢班的学生,由于其语言水平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可以不必接受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毕竟不能以损伤学科教学为前提,对于这部分学生,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只能妨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分级、分班不能定得过死,不应仅以某一次考试作为唯一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级进行相应的调整,譬如快班的学生因为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难以跟上进度可调至下一个级别的班级,或者水平突飞猛进的学生可以调入上一级别的班级。通过保持学生的流动性可以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超越。当然,分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会相对较复杂。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双语教学教师可以和该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师合作,定期交换、沟通学生的信息,甚至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做出相应的配合。由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教师从语言的不同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故相对而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了解得更清楚。如果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定期交流,双语教师就能根据英语教师反馈的信息对自己的课程进行调整,尤其是用英语教学的部分。而英语教师亦可以根据双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将要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介绍,或者在非专业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对该领域做些粗浅的了解、讨论,为双语教学进行一定的铺垫。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均等受教育的机会,使双语输出结果能够通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获得更高发展。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英语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运用英语思维吸纳知识、获取信息、传递思想和表达情感,但是双语输入变量中的学生变量在自身的语言基础、学习态度、认知能力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双语输出结果。我们把这些因素统称为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从个体差异性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研究和利用这些个体差异,双语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完全释放出来,即在重视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毕竟,双语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更新变化的,通过语言和知识的融合与变通,完成创造知识、自我演化的进阶。我们用图4-4来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与输出结果的相互作用。(www.guayunfan.com)

图4-4 学生个体与输出结果图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变量的差异程度,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表,用以确定双语教学的方案(表4-1)。

(二)教师变量的策略分析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资源与最直接的调控者,是双语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主要中介。双语教学对国内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双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掌握并理解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双语教学的核心目的才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因此教师必须在具有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的平台上,通过搜寻、阅读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最新成果及技术资料,对本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学科体系的架构以及学科课程的组合体系有清晰的视野,在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形成对学科研究的深度渗透与独到见解。其次,双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富有技巧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快速接受知识的媒介通道,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不断与学生交流互动,从而对学生接受的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与问答。再次,教师还必须掌握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授课技巧,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策略,有效组织课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表4-1 学生个体差异情况调查表

在教师变量的四个因素中,交际语言能力是教师以此为教学语言顺利组织和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其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是传递专业学科知识的桥梁,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英语和学到多少英语的关键之一。母语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知识,教师借助语言交际通过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语言学习,而专业水平的深浅决定着学生是否能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以及达到学科学习的目的。可见,双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同时,双语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去调整、处理可能发生的教学问题。考虑到双语教学可能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难度,教师还应具有先进、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具备开阔的专业视野、全球意识、高尚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文化批判力,这样才能实现双语教学的育人目的。

如此看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推进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加大双语师资培养力度、拓宽师资培训途径就是两个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国外许多国家的做法。比如新西兰十分重视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政府每年都会通过连续增加双语教育经费资助或补助双语教师的语言训练、未来双语师资培养、在职进修等,来确保在岗教师的语言能力,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目前,我国对于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对广大教师的英语培训投入太少,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学习英语仅限于评定职称,因此政府也应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促进教师参加英语进修或培训。

在双语教师师资培训方面,美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美国联邦政府对双语教师的质量一贯要求很高,故其一直十分重视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20世纪70年代至今,它的各种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形式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现行的美国双语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以大学为中心组织的双语教师培训。美国的这种培训可以跨州或跨学区,并且是连续性和长期性的。许多大学为双语教师提供有关课程与学术讲座,其内容包括两种语言知识、多元文化知识、其他学科基础知识、双语教学方法与技能技巧的研讨,双语教育研究活动的参与等。双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修习科目,修满规定的学分,学习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课程的积分,为以后获得硕士学位奠定基础。二是以州、市或学区为中心的双语教师培训。这种培训主要是短期的讲习班或现场研讨会,多半以修订双语教育计划或进行双语课程改革、双语教育方法的研讨为主要内容。通常是全脱产式的,培训时间一周左右。绝大多数学校会为双语教师参与这种培训提供机会。三是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的双语教师培训。这种培训是由双语教师自行管理,自行决定培训内容和方式,自行确定培训时间的一种双语教师自主性活动。四是校本双语教师培训。这种培训主要在双语教师任教的学区或学校进行,主旨是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用第二语言从事学科教学的水平与语言能力。可以看出,美国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已形成了制度化,双语教师必须通过在大学特设的双语教师培训班进修2年后,经过双语教育课程和双语教师技能训练考核后,才能获得国家颁发的6年有效期的临时双语教师资格证书,承担双语教学任务,只有在继续进修后取得双语硕士学位才能获得永久性的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另外,美国所有的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受政府经费资助,由专家学者任教。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英语教师培训也很值得参考。香港教育署在海外多个英语地区设置招聘委员会进行外来教师的招聘面试工作,为选聘上的外来英语教师举办有关香港教育制度、香港青少年文化等辅导课程,以求外来英语教师能更容易融入香港的教育制度。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同本民族文化的融合程度和教育理念。

可以看到,双语教师的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相对于国外的双语教学,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师资培训的重要性,但都缺乏系统性的全面学习。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当务之急是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储备高质量的师资。

1.建立完善规范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改善目前高校双语教师的稀缺情况,必须抓紧抓好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因此要迅速建立起灵活多样而又完善规范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对于双语师资的培训,有学者把它分成两大类:一是对英语教师进行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二是对专业教师进行英语知识培训。在高等教育中,学科之间较大的差异性使得第一类培训很难实现,因此双语教师培训主要是指针对专业教师的培训。

(1)校本培训。当前由于不同高校开设的双语课程各不相同,教师自身水平及面对的教学对象之间差异都相对较大,实施以双语教师任职学校或该地区层次相当的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的校本培训是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一种方式。校本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譬如教师所欠缺的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训就重点强化双语教师的英语发音与对话能力,可以采用聘请外教、集中培训及个人自学的方式;欠缺的是教学技巧,培训就重点介绍演示各种课堂教学策略、手段等;欠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培训就应着重介绍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的静态灌输变为图文并茂、有趣生动的动态传播,通过直接的感官刺激建立形象直观的互动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借助网络技术建立教师教学和学习资源的数据库,拓宽教师获取双语学科资料的渠道。总之,培训者的讲座要和被训者的经验和实践密切结合,教师们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形成一个以学校为单位的校本科研的培训体系。另外,这种培训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双语教学实践和经验并且要注重双语教师的自我反思。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教师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狭隘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双语教师切实参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自学和创新,才能使培训产生良好的效果。”

(2)出国培训。选派优秀的双语教师直接去国外接受双语教育培训是有效而快捷的方式。教师置身于英语国家,其英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比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交流、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感官刺激、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双语教学的观摩与讨论等,不仅能直接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水平,还能通过亲身体验国家的文化理念更深地理解国外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技巧,另外,通过进修相关专业课程,开拓视野,了解多元文化,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推行双语教学资格证书制度。培训是手段,而制度是约束与管理机制,因此形成一个权威的双语师资培训体制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委托国家预科学院与英国官方教育权威机构——苏格兰学历委员会(SQA)合作引进了“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IBTQ—Interna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 Qualifications)项目,并被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教育部考试中心认可。该项目按照国际标准的专业师资培训和考核双语教师的能力,包括国内外文化理念、双语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高尚情操的道德修养。但是目前并不作为我国双语教师上岗的资格证明,仅仅是在部分高校试点。这种趋势说明了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和认证制度正在向前迈进,使我国的双语教学更加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校际师资共享。

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多年前就大规模地选派教师出国深造,这些回国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缺乏合格师资的同地区的学校可以聘请这些教师兼职,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不同高校师资方面各有偏重,同一地区高校也可尝试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的灵活机动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

3.更新双语教师的教育文化理念和职业道德精神。

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双语教师要以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科研能力、双语文化观念致力于双语教学改革。双语教学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体系和教育技术的传播,如果不熟悉语言背景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更无法理解语言所承载的学科前沿信息,因此教师除了掌握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科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特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体验语言精华的同时掌握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性,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意志,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培养出具有“国际素质”的人才。此外,教师自身必须追求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创新开拓的理念和良好情操的人文精神,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将这种人文精神融于整个教学课堂当中,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观念和素养。

4.加快双语教学团队建设。

规范优秀的双语教师团队是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通过双语教师师资培训后,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后备梯队,通过遴选可以发挥和挖掘教师潜能,整合现有教师资源,打破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界限,优势互补。吸引留学归国人员也不失为一个加强师资水平的方法,这类人才不但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为国内双语教学添砖加瓦,能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与科研合作项目。吸纳非语言专业的外籍教师,可以作为双语教师的合作者,他们必须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较为了解,外教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引入先进、活跃的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英语氛围,同时与专业教师在工作和交往过程中,为提升教师的语言水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和双语教学的质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双语教学之所以非常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外籍师资的引入,该校教师近50%为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外国教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校双语教学水平。围绕着本校教师、外籍教师以及留学人员,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双语教学团队,这是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保证双语教学持续发展的力量。基于此,双语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以具体的双语课程群的建设为内容,以发展专业人才及双语人才为目标,以合理分工、规范管理、统筹协调为保证,组织一支学科知识渊博、外语综合能力强、学术科研气氛浓郁的活跃型双语队伍,依靠团队里的不同学科教师和同一学科不同学派教师之间的协作,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和潜能,构建和谐发展、博采众长的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团队。

具体说,双语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团队的长远发展规划,按照教师的专业方向和核心优势明确不同任务和目标,立足于学期和年度建设,形成团队运行的总目标。其次,双语教学团队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及前瞻性,在现有的教师资源和设备的基础上,多渠道拓展团队发展资源,加强校内校外资源整合及共享,建立有利于师资质量提高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团队协作与知识互补、科研互助的和谐气氛,通过共同进步、整合团队的创新成果来提升教学团队的绩效。图4-5展示了从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两方面构建和谐的双语教学团队的设想。

(三)双语环境变量的策略分析

双语学习环境是指制约、影响学习活动和效果的所有静态和动态的外部条件。

1.建构合理的双语政策体系。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提出:研究发现,除非双语教育与政府保持一致,否则他们不会成功。从加拿大、美国、新加坡等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双语教学在初始阶段,几乎都是民间的、地区的或学校的自发行为。随着双语教学需求的逐渐增加和可行性及其成效的不断显现,双语教学逐步得到国家政府的认可与重视,得到了国家政府颁布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障,从而使双语教育成为国家合法的教育举措。得益于国家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障,这些国家的双语教学得以长足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基本以教育部2001年、2004年、2005年和2007年相继颁布的几个文件为纲,由各个高校在摸索中推进。由于缺乏应有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的保障与规范,在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定位、招生规模、双语师资建设、双语教学管理、评价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引起一些不利于双语教学开展的意见,甚至有人建议彻底取消我国双语教学实验。因此,当务之急是建构双语教学政策体系,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其合法地位,并且在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双语教学,从而保障较高质量的双语教学的长足发展。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建设应该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或有关立法机构负责制定,以保证我国双语教学实验的合法地位,促进其长足发展。同时,由于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对于具体的双语教学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它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我国的双语教育政策法规应对双语教学实验目的、规模、师资专业素养、教材、科目、课时、评价标准等问题作出详细的说明,对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及其权责等作出具体规定。制定双语教育政策时,要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全国各地双语教学实验的实际情况,开展广泛的调研活动,以使制定出的政策切实可行。

图4-5 构建双语教学团队模型图

2.改善高校双语教学条件。

(1)提供经费支持,增强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制定的高校双语教学相关的文件中仅对双语教学覆盖的科目、推进力度、重点努力方向等方面作出规定。关于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方面完全交由各高校自己解决。双语教学需要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材和设备,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完全解决的。所以只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各高校专项拨款,加大经费投入,高校双语教学才能着手解决面临的问题。譬如,针对目前合格的高校双语教师奇缺的现状,如果能适当给予双语教师优惠的政策,以更优厚的待遇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不断提升自己,加盟高校双语教学,师资方面的压力定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较大的缓解。

(2)学校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和激励。学校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双语教师致力于双语教学的研究,提高承担双语教学应具有的能力资质。首先应为双语教学提供有力的经费保证,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引进、师资培训、教学设备、科研专项资金等;其次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激励倾斜政策,如教师的课时津贴、工作量的核算、学时学分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评选优秀教学奖时,应将双语教学课程作为特殊课程对待,不能使用统一标准进行选优。最后,学校应制定一系列工作策略推进师资建设,包括保证专题经费、组织出国培训、鼓励参与科研和创设教学条件,使科研与实践结合、专家与教师结合、英语课与双语课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有效地扩展双语教学发展的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道路。学生方面,可进行教学体制、考试制度、学生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在课时、学分、评优、奖学金等方面对参加双语教学的学生给予倾斜,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双语教学,使之成为其内心的迫切需求。教与学相配合,提高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

影响我国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语言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S.D.Kla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强调了习得与学习的区分。“学习”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学习活动,而“习得”是在非课堂的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一致认为,交际的流利程度和熟悉程度不能通过明确的语言学习而得到,在学习第二语言和外语的过程中,习得比学习更重要。我国英语教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李观仪教授所言:“听和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即在这几项技能中提供语言知识储备和语言经验积累的听和读两项能力又是首当其冲的。在对语言习得规律的理解之上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利用校园中的一景一物,加强双语教学氛围的整体设计,使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充满双语气息,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个标记和每一间宿舍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l)利用调频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广播台。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在常规节目之外,根据学生的空余时间合理安排各种英语节目,使学生更加频繁地接触英语,提高听力水平。

(2)利用自主学习中心。目前随着高校硬件设施的完备,很多高校建立起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自主学习中心接触大量形式多样的英语材料,譬如来源于国外广播电台的听力材料,经典英语电影,著名英文原著,等等。这种自主学习中心是为了英语教学而建立,如果和双语教学适当结合,可以加入一些双语教学方面的内容,譬如一些专业的经典著作或教材等,同样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帮助。

(3)利用学生的个人电脑。随着条件的改善,很多大学生都配备电脑,连上网络,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推荐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英文歌曲网站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较好的英文网站等给学生。此外,一些开发设计得很好的语言学习材料,例如《洋话连篇》《走遍美国》《疯狂英语》等,通常由于成本较高,学生不愿购买,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拷贝到学生电脑上,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更好的语言学习资源。

(4)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英语角”,即每周有一两个晚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自发地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学生对此反应不一。有的学生由于每次都和陌生人交谈,每次都讲几乎同样的内容,认为英语角的实际效果并不大。对此,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可以适当介入,例如每次给学生一个可以深入或与专业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后在英语角里充分展开。由此学生既可学会运用各方面的词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相关知识。此外,英语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如果合理组织,学生还是愿意积极参与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这些活动的定期举行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使其逐步认识到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效果,从而增加他们的信心,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此外,双语校园标示牌、双语黑板报、双语课表、双语校刊等,可以出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将英语学习和英语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4.突出多媒体教学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器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作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对双语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特有的效果,它克服了传统的可视性差、板书单调呆板、教学信息量少、形象不够立体直观等缺点,利用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动态化,把一些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流动的线条或结构图创造性地展示在屏幕上,使双语教学过程实现了图文并茂、视听并用的逼真表现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学生在手、眼、耳、脑并用的过程中调动起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使教师从纷繁复杂的黑板和粉笔中解脱出来,节约了课堂时间,教师只需使用课前精心准备好的课件并配以网络链接,就能展现出丰富的教学内容。电子课件能够复制和保存的功能,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劳动,并只需要对部分需要变动的内容加以更改、添加或删除,即可达到更高的教学要求,大大提高了备课授课的效率。一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交互性好,操作简便。由于双语教学本身对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资源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而最新涌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则适时地为《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手段。在双语教学尚在探索的今天,多媒体成为双语教学中积极有用的工具和辅助者。因此,利用好多媒体技术需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1)色彩的调配。多媒体课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最突出的成果,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和黑板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在色彩上给学生造成直接的视觉刺激,使学生从课堂教学形成的疲劳感中“跳”出来。教师在运用色彩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分灿烂和鲜艳的颜色,冷暖色调对比不宜太过明显,颜色的种类也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产生眼花缭乱、杂乱无章的感觉。最佳的配置应该使用柔和的浅色作为统一的屏幕底色,同一张课件的颜色最好不要超过3种,文字和表格使用同一的单色,与底色形成适宜的色差,既醒目又不易引起视觉疲劳。

(2)文字的编排。多媒体课件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经过合理的提炼、加工、修改后,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的文字反映。因此,密密麻麻的汉字或英文的显示,即使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加以体现,其结果仍然是令学生产生厌烦,无从下笔记录,最后还不如直接看教材轻松。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体现文字简洁干练、教学重点醒目突出,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理论化解成简单的图像或流程线条,把关键的信息勾勒成生动的动画或图片,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3)放映的方式。多媒体的放映方式呈现了其特有的新颖性与生动性。不同的切入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立体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应考虑的是切入方式不宜频繁转换,以免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甚至由于过度的好奇使学生转移到对下一个切入方式的猜测上。另外,过多的刺激还会产生心理与视觉疲劳,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4)工具的应用。声音、动画、图片的结合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引人入胜,但是建议在一堂课中不应采用过多,点到即可,否则学生的注意力会适得其反地转向制作方式上,反而忽略了正常的教学内容。

5.建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影响双语教学输出效果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阶段,对双语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模式、双语教师的资格认证、学生的双语效能认定等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因此,如何考核学生从双语教学课堂中收获的专业知识及语言能力是决定双语教学模式系统中输出变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完善教学工作的关键依据。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由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即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它们的有机结合具有明确的指向,都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或目的,同时又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在每一个子系统中又包括若干更小的系统,从而保证系统的全面性、完整性与关联性。有学者对双语教学的评估做过如下评论:“纵观众多关于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的研究文献,能得到一致肯定的是,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培养面向全球的、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这是对双语教学目标的宏观定位,也是一种思想导向。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却存在笼统化、主观化的问题,没有对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没有对学生所学专业特征、未来的就业趋向、后续学习的需要、学生自身的外语水平等特质进行进一步的考虑,而是简单化地开设固定的几门双语课程,让所有同一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招生来源的学生同时学习。虽然有常规的作业和考试,但没有一种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来验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对于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有一些双语教育研究者认为,双语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对象应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语言目标评价,即双语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学生的知识与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运用熟练程度的测评;学术目标评价,双语教育系统隶属于教育这个大系统,它理应具有与单语教育系统相同的学术目标,因此双语教育必须印证它有能力达到预期的学术目标;文化与社会目标评价,即社会文化水平、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与双语教师对待双语教育的态度、社会文化与社会语言环境等方方面面因素的评价。

构建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双语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国内却严重缺乏有关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专著,论文的数量更是明显不足,来自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调查显示,从1990~2009年的文献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双语测评”、“双语教学评价”、“双语考核”的搜索记录为0,而篇名包括“双语”“评价”字样文章的检索记录也为0,只是有少量包含“双语”及“考核”字样的论文。

首先,在双语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于双语课程的测评是目前各高校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双语课程评价的方式也仅仅是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评,根据笔者在网上查阅的各高校的双语教学大纲,可大致分为三类:

(1)以成绩为主。北方交通大学《大学化学》双语教学考核方式为“书面闭卷考试(期中、期末)+平时成绩(作业、自学报告、小论文等)+研究式学习成绩”;吉林大学《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大纲中指出“course grades will be determined from four one- hour quizzes,a mid- term exam,a final examination and homework”;南京大学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小组讨论、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应用技能的培养,这些教学考核方式同时也构成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广东工业大学在其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考核中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教学过程中参考学生的考勤、课堂小组讨论的表现、课堂提问、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期中和期末考试均为闭卷笔试。全英文试题,其中客观题40%,概念性简答和论述题35%,开放性案例分析题25%。考试和平时作业都要求用英文作答。期中和期末考试均由教学小组统一命题和评卷,实现考教分离并保证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及考核标准的统一”;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测量》双语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是在学期末依据口试、笔试及作业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针对各高校大同小异的双语教学评价方式,有些专家为此指出“考核属于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进教与学,如果只关注某一阶段的结果,对学习过程熟视无睹,将失去通过其促进学习的目的。”另有专家主张“在双语教学中,应将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建成成长性评价,使学习与成长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双语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成果,尽可能得到科学公正的反映。

(2)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双语教学改革方向之一,就是通过英语语言的导入,将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带给高校,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并调动学生的潜能,实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高校把学生能力的考核作为双语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山东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出:“课业内容要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部分资料。通过完成课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的能力。”北京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双语教学中,实验设计题型占最终考核的40%,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表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并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厦门大学《环境科学基础实验I(环境监测)》课程采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笔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估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学习、过后思考,注意技术方法的掌握与收获。一般10多个实验报告共占总分52%,2次实验考试和综合表现共占40%,一次开卷笔试占8%。佳木斯大学《材料力学性能》双语教学大纲明确表明:“本课程的测试着重检查学生运用英语理解材料力学性能基础知识的能力。”襄樊学院的《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为:“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本课程要求学生参与小组国际市场策划的写作及课堂汇报演说,要求学生关注Financial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Economist,Business Week等国际著名报刊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的报道和案例,提交1篇读后感(附上报道或案例英文原文);登陆英文网页,查找相关信息,完成相关研究报告。”

(3)以英文测试为主。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学考核倾向于英文语言能力测试,比如浙江大学双语课程基本上都是以英文题目作为作业和练习的形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经贸大学等学校的很多双语课程试卷考核采用全英文命题、全英文答题的方式。太原理工大学《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考核方法为实践环节、课堂情况、作业情况及期末考试几方面相结合。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实践环节的动手及观察能力表现占10%,课堂表现情况占5%,作业完成情况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80%。作业及试卷均采用英语。课程设计及科技英语写作作为考查内容。西北大学的《天然药物化学进展》双语课程的闭卷考试主要是选取英文专业文献翻译成中文,阅读英文文献回答问题等。还有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双语教学考核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平常测试时不必强迫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对于英语基础好的班级可以选择英文作业、练习、小论文等,而英文基础差的班级可以选择中英文混合的方式,避免由于语言水平的差异造成专业成绩差距过大;另有观点认为平时成绩应着重于英语语言的应用,可采取课堂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考核,而期末测试则可以采用双语命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知识的难易程度选择作答方式。

根据以上对各大院校双语教学课程测评方式的调研,笔者总结出双语课程的测评主要形式为课堂问答、课堂练习、书面作业、小论文、口试、团队合作、期末考试这几种形式,无论哪一种,都不应以单一的形式作为双语教学的测评结果,应结合多种形式,将课堂互动的平时成绩、课后作业的完成状况与最终考核成绩按照比例加以计算,以克服传统的闭卷考试形成的以机械记忆为主的状况,尤其是在文科教学中单一的试卷考核无法真正体现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同层次的进步,也无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认定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水平,只要学生在考前几天集中突击强化记忆,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也能顺利过关,从而降低双语教学的效果。

其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中,指标的设定对于保证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至关重要,具体见表4-2。

表4-2 双语教学评价体系指标设定表

续表1

上表是笔者建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构想,可以看到指标的设置在上表中显示为三级,但实际上指标越细化,评价结果就越客观公正。因此笔者建议应按学校的类型和双语教学建设的情况划分不同的子项目,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使整个体系具有灵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合理性,在保证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评估、教学检查、教学指导与教学控制的方向。比如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的子系统中,可以细化指标,具体见表4-3。

表4-3 双语教学教师教学质量细化指标表

续表1

续表2

续表3

表4-4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等级表

表4-3是以学生、学校、院系的角度为一级项目来评估双语教师的教学质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但又并不绝对统一,权重比例分别为4∶3∶3,对应计算得出综合评价得分X,以四个等级认定教师最终的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一级项目中学生一项被赋予最高的权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双语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正如教育学家阿里莫里认为:(1)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他们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对学习环境的描述与界定也较为客观。(2)学生直接受到教师教学效能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观察比其他突然出现的评价人员更为细致周全。(3)学生参与评教有利于师生沟通,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表4-4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四个等级,计算方法如下:

X=0.4 X1+ 0.3 X2+ 0.3X3

式中:

X——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分;

X1——学生评价平均分;

X2——学校评估部门评价平均分;

X3——院系评价平均分。

从每个一级项目X1、X2、X3中选取最能鲜明反映教学质量的指标项目作为二级子项目,每一项目再细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在每一权重下分配A、B、C、D、E分别代表好、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计算如下:

Xi=(Xi1+ Xi2+ Xi3+…+ Xin)/n;

Xin=∑(M×N);

式中:

Xi——一级项目得分;

Xin——二级项目得分;

M——权重;

N——系数;

n——一级项目的子项目数。

在每个表格中的最后一栏添加了备注栏,对于某些项目无法准确的对应或无法表现,可以在该栏内进行描述,力求做到细致、公平、合理。

在教师对学生素质目标测试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多种考核方式,课堂测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以确定学生的进步程度、知识运用能力和真实的学业成就。

具体到评估的实施,学校教务处应负责组织学生测评、学校教学评估处测评的工作,各教学单位应负责院系评估。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分散,这部分信息采集应认真谨慎对待,最佳方案是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将任务下发到每个院系的辅导员或教学秘书处统一时间集中测评,要求学生公平、准确地填涂每一项指标,再由各辅导员或教学秘书将各教学单位的结果汇总至教务处进行统一排名。学校教学评估处的信息采集主要以领导和教学督导在某个时期内抽查听课进行综合评定,并记录听课过程和评语,填涂评估卡,汇总至教务处。各个教学单位同样是以现场随机听课为评价依据,听课人员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一线教师,由各单位进行安排,最后将填涂卡汇总至教务处。

上述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设计仅仅体现了建构该体系的一种思路,由于各个学院情况不同,学校、生源不同以及环境不同,因此各个学校双语教学体系的设计要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一刀切。

如果说双语教学评估体系是一艘轮船的话,那么,为了保证轮船能够在正确的航线上按照既定方向行驶,就必须引入双语教学质量监控。所谓质量监控,是指为达到质量标准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和活动中不利的因素。质量监控是以质量标准为起点,以质量评估为依据的。20世纪中期以来,全面或部分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国家日趋增加。1969年,美国教育部建立了“国家教育进步评价体系(NAEP)”、英国教育科学部建立了“中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GCSE)”,它们都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典型代表。1997年,英国建立了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QAA)来监督和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1998年以来,由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建立的“国际学生质量评估体系(PISA)”,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当前有30多个国家参与到此项目评估的过程中来(张咏梅,2003)。这些体系代表了当前国际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它们密切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或者本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动态,充分展示了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科课程的新要求,强调过程与终结性相结合,教学档案的管理和运用以及网络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加强了质量体系的服务、诊断和促进作用,采用现代技术对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利用它们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和反馈及时纠偏。

双语教学评估是通过高校评估机构检查双语教学质量,目的在于通过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督促高校改进双语教学效果的行动。双语质量监控则是通过监控主体对双语教学活动质量的持续监督,获得有关双语教学工作质量、教学产品质量和办学条件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加工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双语教学行为及时调控,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学评估与监控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其目的在于发现双语教学问题、增强双语教学决策、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完善双语教学工作。高等教育理念强调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和控制论等方法,通过对教学系统的监控和系统信息的采集、传递、变换、加工、处理来保证和控制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高等教育评估理论认为,为了判断和衡量教学质量,并且加以调整和控制,科学评价作为手段在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运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学质量具有模糊性特点,所以管理者可以借鉴应用数学中的运筹方法和理论对于教学系统内的数量关系进行概括或者描述、运用概率学统计方法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教学质量的不确定性作出数量描述,以求得与绩效比较接近的参数,来阐明事务的本质与规律(郑治祥,2003)。双语教学质量监控,按照监控阶段可分为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按照监控内容可分为评价、反馈与激励;按照监控的重点可分为生源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教师教材质量、教学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和手段等。笔者重点研究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以教师水平、学生素质、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为内容进行协调、评价和控制,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从而营造并维护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图4-6)

图4-6 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图

(1)前期监控。图4-6中的前期控制主要倾向于双语教学开展前对于教师的监控,这种监控立足于对双语教学活动整体规划,包括双语教师的资格审定,比如是否具有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并且在我国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获得专业课硕士以上学位,是否经过国外双语机构中长期培训,是否取得国家级、地区级或校级双语教师资格证,以此衡量师资力量的强弱,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种监控的目的就构成了双语教学的师资质量的有效保障。还包括双语课程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宜、双语教学大纲是否合理、双语授课计划与教案是否完备、双语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双语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将监控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双语教学工作者,力求双语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双语授课计划的安排达到层次性、渐进性的要求并因材施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等教育的机会。

(2)过程监控。双语教学过程监控实际上是对师生间双语思维活动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各个环节及其信息传播绩效实施动态的监测、调节与控制,侧重于教师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以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等方面,比如观测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否健康,是否能够关爱和要求每一个学生,并能从思想上引导落后的学生;考察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组织双语课堂活动,从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角度出发,是否能够使用多种形式、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视频、录像、模型、动画、图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反复强化、追踪记忆、综合分析、实践应用等不同渠道设计双语课堂教学,是否能够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辩论、讨论、讲解等多样化的思维交流形式,或者创造双语环境激发和鼓励学生向双语目标前进;除了监控教师的教学过程,课后辅导与交流也应成为中期监控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课后充分的沟通决定着双语教学被融化吸收的程度,特别是针对后进学生,教师的分层辅导是双语教学总体效果的保障。可以说,对于教学监控实施者来说,中期监控有利于建立双语教学评估与矫正;对于受监控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追求教学质量的过程。在整个监控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接收到的监控信息反思、调整和改进,从而使得教学水平得到升级和跨越。

(3)后期监控。作为最后一个监控阶段,后期监控对于促进双语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经过对前期采集的各类信息分类、整理、比较、分析后,将监控结果真实、客观地反馈给被监控对象,同时予以矫正和激励,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督导专家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必须注意的是,后期监控应该和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这种动态双向的互动过程也是双语教学整体不断优化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使改进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这是矫正功能的体现,而另一个后期监控的功能——激励(motivation),根据其定义,“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则是双语教师可持续发展与学生积极参与双语教学活动的前提。作为双语教学质量的核心——师资质量和学生质量,学校有关质量保障的规章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以便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同时在监控之后应根据质量保障制度加以肯定。国外教育学者曾提出:“当人们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就会受到激励进而付出更大的努力;良好的绩效评价会带来组织奖励,如奖金、加薪或者晋升;组织努力会满足员工的个人目标。”

图4-7是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相互作用的闭合循环回路,体现了双语教学质量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监控的权威性,应充分调动多种评价主体的监控能动性,综合双语教学督导专家、评估小组、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作用,建立多角度、多渠道全面准确的信息流,以便为相关的矫正提供科学、充分的依据。(图4-8)

图4-7 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的相互作用图

图4-8 双语教学信息流图

(四)双语教学加工过程变量策略分析

1.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体现,是教学规划和课堂教学的纽带,又是引导学生教学方向的直接依据,更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双语教材优良与否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成败。因此,一本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必须保证教材能够反映当前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能够吻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目标。英文表达规范清楚,其选材应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与普及性的特点,设计的练习难易适中,体现学科重点与英语运用,同时应配有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

借鉴国外成功的双语教材经验,我们在引进、开发双语教材时也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力争使教材内容具备理论性、可行性、针对性、系统性、易读性、真实性、文化性、规范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教材体系逻辑性强、条理清晰,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不同渠道解决双语教材问题:

(1)引进合适的原版教材。目前我国高校引进的原版教材不在少数,虽然出现了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原版教材都不合时宜,关键在于教师的把关。在选择原版教材时,两个类别的图书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是成熟而经典的被国外著名大学广泛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是被国际承认和接受的,其体系、方法和内容都是经过检验并被广泛认可的。在双语教学中直接采用这种成熟的版本,可以省去许多摸索的过程。二是由国外著名学者撰写的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著作。由于国外相当多的教材是一流科学家所写,作者本身既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又是学术前沿的学者,所以优秀教材一般注重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在计算机核心技术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投入也相当大,很多著名学者都热衷于撰写相关教材。这些教材大多久经考验,并不断修改再版,基本上成为相关课程的经典教材,并且完整地构筑了计算机系统类的课程体系。

引进的原版教材应避免出现专业英语课的替代品。为此我们可以请相关的教师、专家专门认证审定,具体包括是否符合我国高校的专业目标和教育目标,是否能体现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是否与其他课程相互协调,是否在本校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内,价格是否昂贵,是否为国家教育部认可并推荐的。在与国内教材充分比较后,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组合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与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连贯衔接、前后有序,避免出现顾此失彼、课程重复与失衡现象,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一旦认准,可以成套引进。学校的性质也是在引进原版教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按照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重点理工大学、普通院校、民族院校等等不同层次、不同培养方向进行合理引进,提高引进版的效益。此外,国外优秀的教材往往配有教师手册、题库、PowerPoint等教学附件。教师手册中不但有习题答案,还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例如针对某个问题举什么例子、学生可能问到的问题等等,能成为教师授课有效的指导。题库中试题丰富合理,课件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出版社在引进原版教材时,不能忽视这些教辅材料,应该配套引进。引进原版教材面临的高昂的版权费的问题,建议可以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交换教材加以解决。

(2)改编教材与自主编写相结合。合适的优秀原版教材固然好,但不一定所有专业都能找到符合师生要求的原版教材。有的原版教材内容很好但与其他课程无法衔接,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在原版教材外再配一本中文教材,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使双语教学不伦不类。再者,我国的课程设置与西方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在西方大学中不开设或不单独开设。此时我们就无法依靠原版教材,而只能改编或自主编写双语教材。针对一些原版教材与我国高校实际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出版社可以会同学校,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节选可用章节,补充适当内容,编排成适合我国教学大纲的体系。当然,这首先需要原著的作者和国外出版社的授权。另外,找到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作者。他们应当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既对原著有较好的理解又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很熟悉。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管理双语新形态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化管理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工商管理英文版”都非常适用于高校教学。不仅对原有内容经过改编和删减,使其更适合于本国学生阅读,而且还增加了很多中文注释、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国外教材本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完全自编的教材除了要保证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外,还要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因此可以组织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专家,充分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结合任课教师的讲义、素材库等编写适合我国高校学生的英文教材,然后请国外有关专家审稿,保证教材质量。自编的教材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方式,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能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渡形式。因此必须要保证这样几个原则:a.明确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难易适中的编排;b.编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体现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前后框架体系要有严密的衔接,内容应对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料进行合理的吸收借鉴;c.教材的英文内容部分必须表述规范地道,逻辑通畅,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合乎标准,英语语言的运用必须体现专业知识;d.教材必须具有启发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便于用案例、例题、问题的设置来解释或说明深奥的原理或概念,通过实践操作认识或验证抽象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e.教材应配备必要的教学资源,比如专业术语的英文对照表、英文词汇对照表、关键词、典型例题等,帮助学生克服听课或阅读障碍,增加对教材更好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教材还应附有多媒体课件、教师手册、网上资源、案例习题库等,帮助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和建立教学数据库。

2.课程体系设置。

双语教学改革是对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的革命性创新,既要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递,又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高校教学课程设置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框架安排,体现了教学知识的体系化和渐进性。因此双语教学的实施要按照同样的原则在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考虑到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所属学科的性质,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出来的双语课程必须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群要具有结构上的衔接,并能够在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中推行,相关课程应提早进入保证基础知识、英语专业词汇的跟进。这就要求,双语课程体系与专业其他课程应相得益彰,还应与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相互融合,保证语言课程要为学生学习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而双语课程则要为学生提供连续的语言浸泡环境。因此笔者建议,首先,双语教学课程不适合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因为基础课面向的是低年级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而课程内容较深,学时又有限制,增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主要的是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是以后专业学习的基础平台,专业交流不多。所以,学校可以一边将基础英语课程安排在大一阶段,打牢语言基础,一边安排专业基础课做好专业入门教育;大二阶段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同时可安排1~2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双语教学课程试点;大三阶段重点展开双语教学,在一些重要的专业课程中有方向性地选取双语实验课程,使学生在深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延续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其次,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教育部颁发的双语教学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在金融、法律等急需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的前沿学科先行一步。因此,对某些不涉外的专业如中文系、历史系则不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另外,在课程体系中双语教学考核指标设计是影响双语输出变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双语教学测评方式应有别于普通课程,对教师的考核不仅是依靠学生的成绩评定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更要关注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和科研论文上;对学生的考核应运用多种评估方式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不能以最终考试结果作为唯一评判的标准。因此,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考核,将英语技能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表现结合起来,将专业技能与素质测评结合起来。“三结合”的考评不但能让教师了解双语教学的质量,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有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拓宽平时考核渠道,教师可采用问答、讨论、作业、个人体验和团队体验的方式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语言能力、创造性能力,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表现构成学生的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对于在阶段学习中有显著进步的同学应予以表扬和肯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化。比如采取演讲、小论文、团体任务等,使专业知识渗透在这些形式中,从而多角度考核学生对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团队合作协调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显现的,宽容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注重平时考核、期末成绩多元化、考试多样化的测评方式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真实水平,也能调动学生对双语教学参与的兴趣。

(3)成绩构成比例。澳大利亚大学的考核成绩构成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思路,他们认为,案例分析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考勤占10%,期末考试占50%,这种细化使成绩更加公平、全面和合理。

(4)期末考卷的设计。考试中的中英文题目的比例应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合理设置,英文题目的出现能够一定程度的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但是应尽量在语句表达上简单易懂,内容应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推理与实践,避免单纯的英语词汇的记忆性考核。中英文混合题应体现英文作答关键知识点、中文辅助以补充描述的特点,尽量减少英汉互译或英语作文题目,这类题目不能灵活的反映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资源是指双语课堂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工具的总称。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借助粉笔、黑板、教案强调一味的“教”。双语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打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建立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机制。欧洲学校采用的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内容和语言融合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它的产生源于欧盟为了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和跨文化交流,减少不同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欧盟公民的思维差异,要求在高校推行CLIL来实现文化、语言和教育的融合。它以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推动语言学习和其他科目内容的有机结合,借以实现欧盟的跨文化目标。CLIL能够向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提供更加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它倾向于淡化语言学习而侧重于学科内容。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语法错误,却不影响沟通与理解,所以使用语言的能力不仅仅在于掌握大量词汇或组成完美的句型,而且在于语言能力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CLIL- Compendium(www.clilcompendium.com)网站中列举了CLIL的多重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际化进程做准备;为从不同视角学习提供机会;提升整体目标语言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课堂实践的手段和形式多样化;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以下是国外致力于研究CLIL的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

(1)支撑CLIL的4Cs教学法框架:

表4-5 4Cs教学框架表

该框架包括内容、文化、交际、认知四方面,通过了解内容、获取知识、增加技能、提高认知、参与交际的过程,增进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交流理解,提升语言能力,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可以看出,CLIL正是有效的通过语言运用学习新知识和学习如何使用语言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4Cs教学框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①教学内容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学习者自身创建的学习数据库,在后者的辅助下,恰当的运用知识和技能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

②内容应与思维相融。内容的理解必须通过语言交流过程体现,有助于使学习者更深层次上掌握知识内容。

③思维要靠语言分析获得。

④通过创造学习语言的氛围来提高语言知识能力,通过语言学习增加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

⑤强调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彼此互动中体验语言和专业知识。

⑥语言和文化是不能割舍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核心。

(2)CLIL的五个维度:

①文化维度——CULTIX

——加强跨文化知识和理解;

——发展跨文化交流技巧;

——了解相邻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

——了解更宽广的文化语境。

②环境维度——ENTIX

——创造良好的国际生存环境;

——获得国际准入资格;

——提高整体学业水平。

③语言维度——LANTIX

——提高目标语言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对多元语言主义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加深理解目标语言。

④内容维度——CONTIX

——为学习内容提供多种机会;

——掌握目标语言的专业词汇;

——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作准备。

⑤学习维度——LEARNTIX

——提高学习策略;

——补充教学实践的形式和方法;

——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3)CLIL的七种核心能力

——跨学科能力;

——语言能力;

——评估能力;

——理论能力;

——学习策略;

——学习环境适应能力;

——资料占有能力。

(4)CLIL的教学方法

①基于情感态度的学习。这种方式旨在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的心理变化,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说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真实性学习。教师应注重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场景,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度。

③自主学习。CLIL有意识的采用多种策略指导学生建立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支配课后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④合作式学习。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可能会比消极退出更有利于学习者,从相互沟通中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寻找答案。

⑤体验式学习。增加语言体验的机会,通过交流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⑥个性化学习。这种方式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基础上,教师通过发现并纠正学生的某些不良方式,帮助学生完善学习方法。

⑦阅读式学习。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充分的阅读来全面掌握知识框架和发现问题,有助于配合教师完成在课堂上的互动。

⑧情景式学习。这种方式类似于真实性学习方式,指创造一个完全真实的场景和活动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专业知识的运用,在团队合作中提升协调沟通能力,释放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

(5)CLIL模式的优势

①教师方面

——更新教学机制;

——利于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利于整合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创造性;

——建立于学生良好的情感联系,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

②学生方面

——通过接触真实有趣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

——通过学生的互助协作,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和独立性,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

——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内容和语言的整合,鼓励学生开拓性思维;

——发展学生多样化的技能;

——提高文化和全球意识。

从以上几方面对欧洲CLIL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由于背景和文化的差异,我国的双语教学并不完全等同于CLIL,但从语言与学科内容双重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来看,我国的双语教学应参照并吸纳CLIL教学法中有价值有意义的部分,来完善和推动我国双语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考虑到教学方法对双语输出变量的影响,建议双语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采用递进式教学手段。

首先,在实施双语教学阶段,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教学初期应该遵循少量渗透、逐步过渡的原则,仍以母语讲解为主,在必要的时候穿插英语词汇、术语或简单的概念,重在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用英语语言的意识,具体做法是:

①采用英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反复强调课件中多次出现或使用的英语词汇、术语,使学生建立它们和专业知识的联系记忆。

②专业内容的重点、难点用母语分析、讲解,通俗易懂、实践性强的用简单的英语举例说明,如课堂用语、导言、插入语、学生熟悉的内容、和专业知识有关的例子等。

③尽量用短小的英语句式提问一些简单的内容,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并加以协助提示,同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④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预习能使学生在已有的充分准备下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快速对教师提问作出反应,降低由于课堂期间所遇见的陌生词语、专业术语对专业知识和听力的影响。教师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和主要要求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email将问题传递给教师,经过汇总、整理后按照问题出现的频率和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加以选择,在课堂上解决或者可以将所有问题群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兴趣为其他组准备答案,包括重要内容的英文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充当“专家”解答问题的好胜心理;在结束教学前教师应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对于后续课程的专业生词教师应加以注明,提醒学生查阅并寻找相关资料,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⑤教师的英语语速要适中,多次重复使用本节课应掌握的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使学生加强记忆,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⑥指定中文参考书,指导学生选择相关的中外文献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⑦教师在课前课后应与学生经常性沟通,组织学生进行座谈、问卷调查,使用email专门用于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与焦虑感,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按照学生的反应与态度在恰当的阶段慢慢增加英语语言使用量,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交替使用。重点难点内容,英文和汉语应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说的机会,教师以启发式为主,学生以互问互答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一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高度注意于课堂教学内容,跟随教师的节拍;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对调整的教学方法的适应度和接受力。在师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更能在学生问与答的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分享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在这个阶段,建议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加强互动效应,提升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英语运用。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的、有现实意义的、趣味性的案例,或者对相关案例进行有方向性的改编,通过对某一实际场景的客观描述,启发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好课堂讨论,以鼓励为主。由于在案例教学中,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重在参与的原则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不仅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而且通过提问回答带动所有同学共同思考,在辩论、分析中扩大双语的双向效应,形成一个多渠道的沟通流,无论是正确的思路还是错误的解释都能提供有意义的经验或教训,甚至使学生终生受益。就案例教学中的角色来说,教师充当了指挥者、组织者、帮助者和评论者,利用情景、对话、写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而学生则居于中心人物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平台有效地实践知识,强化语言的实用性,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创造性思想的火花,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和双语教学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再次,这是双语教学课堂的高级阶段,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用英语思维的意识、用英语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不同语境下的文化理念,这一阶段应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教师可以给定某部分课程内容,让学生就其自己的理解进行讲解,穿插以课堂互动,或以专业知识点为目标,或以学生的讲述方式为目标,或以学生的表现能力为目标,让其他学生用英语或汉语或双语进行提问或点评,使学生能够通过自我探究获得心理上的英语氛围,避免传统双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教师再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正确知识的讲解或指点,培养学生自我吸收转化课程内容的能力,使课程意义得到不断提升与建构,课程也因此向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转变,这就从课程层面上给教学带来一种“解放”,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同时教师辅助以英文资料、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空间。

在这三个阶段中实际需要哪些阶段并不是固定唯一的,而是按照专业性质、课程特点、学生基础等合理安排,在授课当中,教师还应关注于多媒体的充分运用,弥补双语课堂中由于英语语言的参与使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情况。第一,多媒体设施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改善学习效果;第二,作为教材的补充和辅助,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占有资料、利用资料和建立学习数据库的能力;第三,解决课外作业的有效途径。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安排学生授课讲解专业知识、案例或者习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亲身体验双语教师的角色,同时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运用能力。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建议教师应进行2~3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对上课作出反馈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材、学习效果、心理变化等做全面的了解,从中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学习目标。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双语会议,通过国际交流、面对面访谈、参与学术合作、观摩国内同行的课堂教学来了解国内外教学的情况,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除此之外,与其他专业双语教师的交流也是一个启发教学思路的途径,从老教师身上学习经验,从新教师身上得到教训,与即将开课的教师探讨方法,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

(五)双语教学输出变量

在双语输入变量、双语教学加工环境变量、双语教学加工过程变量策略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双语教学评估体系中测评方法,可以建立双语输出变量分析。(表4-6)

表4-6 双语教学输出变量分析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