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自独立学院创办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上述情况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并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大。“学以致用”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也是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必然要求。总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因材施教。

袁剑波

(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410076)

作者简介: 袁剑波(1964—),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道路经济与管理及高等教育管理。

摘 要: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贯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以致用”的方针,总体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核心要求是“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基本方案是实施“5+1+2”模式。树立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理念,强化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删、减、增、并,调整必修课和理论课,增加选修课,优化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腾出时间和空间。按专业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工程实践中应加强安全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实施预就业策略。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5+1+2”模式; 教学理念; 从实践中学习

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自独立学院创办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主题是如何在有限的四年大学时间内,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才培养模式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院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笔者结合所在学校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贯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以致用”的方针; 总体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 核心要求是“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独立学院入学门槛比本科二批(尤其是本科一批)要低,有的相差60~80分,甚至更大。以下是近年来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录取线与母体学校录取线的差异表。

从表1可以看出,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录取线比其母体学校录取线普遍较低,有的分差超过100分。例如,在重点招生的湖南省,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近三年分差都超过了60分,最高分差有120分。

独立学院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大,不像本科二批(尤其是本科一批)学生那样整齐划一,分数最低的学生不到400分(理科)。如2009年笔者所在独立学院就有7个省市的招生录取线在400分以下,最低的学生分数只有288分,与分数高的学生相差超过200分。在湖南省招收的学生中,最低411分,最高496分,二者相差85分。

表1 近三年笔者所在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在部分地区录取分数一览表

上述情况表明,独立学院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并且相互之间差异较大。但相对而言他们各有特长和爱好,多数学生有一定潜质,且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这是他们的优势。

因此,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基础素质出发,其人才培养应贯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

“学以致用”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独立学院人才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也是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国民经济正处于持续、快速、大规模发展时期,许多基层单位迫切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状况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学以致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且,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母体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独立学院如果采用相同的定位,其结果不仅定位趋同,而且不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是在“以己之短,搏他人之长”,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和办学竞争力。因此,从扬长避短以及与母体学校学生错位发展的要求来看,也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原则。

“学以致用”的“学”既包括学科学也包括学技术。但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看,其定位应该是科学适用,技术过硬。即“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基本理论适用”是指基本理论学习以“经世致用”为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而不是盲目攀高,即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以满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需要为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达到举一反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度。“基本技能过硬”是指学生应具有比普通二本和一本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土木工程学生的测量放线、工程试验检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等。

“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原则的内在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德智体美全面提高,要求人才培养计划与普通本科相适应,课程体系具有整体上的完整性。“突出专长”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突出专长,“突出专长”更应突出专业方向性而不是一味地拓宽专业口径; 应以专业方向为单元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应在压缩必修课内容和时间的同时增加选修课。“强化实践”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课教学方法,应压缩理论课时间,加强实践教学; 应实施“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实践教学上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着重应用”应适当削减基础课内容和课时,加强专业课学习和实践教学,做到“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应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加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总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因材施教。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走向制订培养计划,以专业方向为单元,在原二本教学计划基础上优化教学计划,整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精简和调整原计划必修课内容和门数,压缩必修课时间,增加选修课,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基于上述研究,学院主动适应当前经济建设、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学确立了“立足行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对某一专业领域非常熟悉、学有所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做中学”的“5+1+2”模式研究

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5+1+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1+2”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四年的8个学期中,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削减理论课教学时间20%,从而用5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开展课程实习或生产实习,再用2个学期时间(外加暑假和寒假)开展工程实践。通过实施“5+1+2”模式来达到“三强化”(即强化工程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实现“三结合”。

“5+1+2”模式首先从时间上强化了实践教学,使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达到60周以上,占教学计划的40%,比原来至少增加了一个学期外加暑假和寒假,而课堂教学则比传统计划短20%,学生能得到较完整的工程实践训练。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理论课教学时间比我国普遍要少30%。德国大学(慕尼黑大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为2:1。可见,“5+1+2”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1+2”模式同时从空间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专长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要分赴到多个大型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施工周期内,能接触各种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施工项目及工程内容,且有工地技术人员做兼职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管理模式,能从不同侧面进行学习,在全面实践的基础上,突出各自的技术专长,增强对工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相应的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素质较高的同学,还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协助解决工地复杂技术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5+1+2”模式不仅从时间和空间上强化了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取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学习有三个重要渠道,即向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在校大学生来说,主要的方式是课堂听课、图书馆看书、工程实践,而后面两个渠道及方式更为重要,这是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区别。而我国的大学教学普遍沿用了中小学教学理念,采用的是“教会”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甚至希望教得学生和自己一样“专业”,学生学习很被动,教学时间长,收效不好。尤其是遇到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时,其课堂教学效果更差。

独立学院学生多数有思想、有个性、动手能力较强,不喜欢“死读书”,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好和执着的追求。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们既不喜欢,更不适应,当然难有好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教会学生学习、实践、思考比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

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的教育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这是一种从实践中学习(准确地说是从实践中“学会”)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倡导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的同时,注重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 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注重看书、实践和思考。“5+1+2”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学会”的教学方式,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5+1+2”模式时,为保证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因学时缩短而降低,还需要在理论课教学中转变过去那种“教会”学生的教学理念,采取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模式。即以精讲、实践、应用、创新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的同时,注重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强调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注重看书、实践、思考。从而改变我们过去那种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总之,“5+1+2”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它体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不同,因此,“5+1+2”模式不可以简单复制,简单复制也无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5+1+2”模式。但“5+1+2”模式所蕴含的从实践中学习的教学理念及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很好的普适性,是应该得到推广的。

三、“5+1+2”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实践

在对“5+1+2”模式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院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

1.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删、减、增、并,调整必修课和理论课,腾出时间开展实践教学,凸显“基本理论适用、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培养要求

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以道路工程方向为单元,增强应用性和专业方向性,解决专业口径过宽时基础课程体系庞大、课时占用多、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小的问题。

如压缩必修课时间。“高等数学”由154学时改为120~140学时,“结构力学”由90学时改为76学时,“桥涵水文”由40学时改为34学时,“道路勘测设计”由60学时改为48学时,“路基路面工程”由62学时改为52学时,“桥梁工程”由80学时改为68学时。

又如整合必修课内容。“画法几何”(34学时)、“土木工程制图”(60学时)合并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8学时,以工程制图为主); “线性代数”(34学时)、“概率论数理统计”(42学时)合并为“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68学时); “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合并为“工程力学”(120学时,以材料力学为主),“工程经济”(36学时)、“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48学时)合并为“工程经济与管理”(68学时)。

再如增加“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必修课(44学时); 增加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如“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增加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等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如“公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路面管理系统”“道路复合材料”“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新技术”等)。

通过上述改革后,课堂教学时间明显缩短(由2044学时降为1670学时,加选修课后,总学时2130学时,比原计划减少近400学时,约20%); 实践教学明显加强,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达到或超过70周(含假期); 知识结构突出了“应用”,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精讲、实践、应用、创新

学院围绕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突出精讲、实践、应用、创新。学院明确了课程建设负责人,讨论和制定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编制教学大纲,落实“三同三不同”。即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与母体学校专业相同但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教材相同但教学要求不同,就业领域相同但就业层面不同。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教会”为教学理念开展理论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彰显应用性,兼顾基础性、前沿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方法上,推广和普及案例教学法及形象教学法,构建“知识讲授+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创新应用”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上,以“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理论为指导,以问题导向为教学理念,来统筹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将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按课前下达实践任务(如课程设计任务)、提前开展实践探索的模式组织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的教学安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中,将案例教学法的成功教学模式嫁接到本课程中,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案例教学法更加形象生动,使案例分析融理论、实践、应用、创新于一体。同时将案例教学法与问题讨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充分准备,课堂上结合案例分析开展深入讨论,课后鼓励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自主创新。教学过程中采用从实践中学习即“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开始前就布置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公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课程设计),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学习,边学习、边设计; 又如将一些公路施工组织方法的内容安排在课程实习中学习,让学生带着学习要求去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实践,建立“预就业”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1)强化工程实践。将原来零散的校外课程实习(效率低,受气候环境影响大)整合到工程实践中,将工程实践周期延长到1年,包括2个学期及2个假期,打破学期和假期的界限。工程实践过程中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结合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实习(路基路面、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等)或见习,加强实践锻炼; 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通过不同项目的工程技术特色教学实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培养和专长培养。工程实践指导采取学校(指导教师)和社会(生产一线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

(2)强化课程设计。改变以单门课程为对象的课程设计为综合课程设计,如将原有的“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整合为“桥梁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将“道路勘测课程设计”和“路基路面课程设计”整合为“道路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中增强工程背景与应用,将每门综合课程设计的时间延长到3~5周,确保各综合课程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周期,变原来的工程分析和计算为工程设计,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能在毕业实践期间独立开展综合了多种工程内容的毕业设计。

(3)强化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分类规划,单独考核,独立设置“土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实验项目,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通过开放预约实验,使课内课外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保证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每年联系高速公路重大项目30多项,派出指导教师30余名,确保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教师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与学生长期保持热线沟通; 给工地生产单位兼职指导教师颁发聘书,开展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 学生人手一本实习手册便于学习。制定了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的“五项措施”和加强实习质量控制的“六项办法”,并增加专款(1000元/人)用于工程实践的实施和质量保证。学生人人撰写结合工程进展的实习工作日志,实习结束时要提交实习报告并接受实习答辩,以此对学生进行考核。

为满足工程实践要求,学院校企合作加强“预就业基地”建设。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以及就业需要,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预就业”模式和具有实习、预就业功能的“预就业基地”。通过“预就业基地”,一方面落实工程实践项目和兼职指导教师,强化企业对实习的支持及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 同时,让学生在三年二期末就开始和基地单位签订就业意向,为施工单位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搭建沟通和考察的平台,使他们之间真正有时间和空间相互了解,实现双向选择。

四、“5+1+2”模式的实施效果

目前,“5+1+2”模式已在土木工程专业实施8年,并推广到工程管理专业。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效果好。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许多学生承担了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部分技术工作,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弥补了当前工程技术人员的不足,有些学生还解决了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与高度认可,不仅已全部就业,许多用人单位甚至表示独立学院道路工程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且还针对这一改革需要,和学院校企合作,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建设和“预就业”基地建设,大力支持“5+1+2”模式。

学生的基础素质也得到了初步检阅,2014年土木工程道路专业有23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占该专业学生人数的12%。其中有7名学生分别考上同济大学等5所名牌大学,说明尽管削减了理论教学时间,学生的基础素质依然是过硬的。表2是对2006级土木工程道路专业119名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后的问卷调查结果。

从表2可知,90%以上的学生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施工组织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

“5+1+2”模式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他们和施工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有些学生一并落实了就业单位。

表2 2006级土木工程道路专业学生工程实践收获调查问卷统计表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重视和注意的:

(1)校企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是更有效开展工程实践的前提,否则会因每年要联系工程项目、生产单位的兼职指导教师等问题而影响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

(2)实施“预就业”制度是有效开展工程实践的关键,学生在三年级应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最好一并落实实习单位和项目,在毕业实践期间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考察和选择。

(3)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是实施这一改革的条件,包括经费投入和教学力量投入。不能指望该项改革能节省实践教学经费或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时间,否则,许多安全保障与质量保障措施会因经费问题和教师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

(4)编好实习手册以及选好兼职指导教师可弥补学校指导教师不能长期在学生身边存在的指导不足问题,另外还应就实习期间安全保障、实习纪律、考核体系、预就业和考研等问题制定详细的措施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斯荣喜,龚山平,邹晓东.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2]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孔寒冰,叶民,王沛民. 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典型特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

[4]中国工程院教育代表团. 访美考察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5]曹军,张拥华,袁剑波,刘绍勤.正视差异,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