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工作机制为目标,以转变工作模式为手段,构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以及学生自身对非专业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以单一的思想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视角

刘志强

(上海政法学院 201701)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改进传统学生工作模式所存在的种种不适应,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在学生工作中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沟通交互化和引导个性化,并以此促进管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生工作 运行机制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高校在自身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工作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当前学生工作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手段、模式和运行机制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期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旨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生工作的内容涵盖了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的规范、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学生工作如何进行内容、模式、机制的创新是当前学生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客观选择。

现代信息化平台已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和信息利用的功能,信息化系统由网络联结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化、网络性化平台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我们要改变工作方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就需要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把学工人员从表面性、事务性、体力劳动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一些学生工作规律、学生工作经验和教训、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想动态等问题上来,以增强学生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则是实现学生工作运行机制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本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信息化、网络化创新工作机制为目标,以转变工作模式为手段,构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一、传统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传统高等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学生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工作理念的不适应

传统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下学生工作内容和理念已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学生工作所涉及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以“三观”教育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教育理念是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以及学生自身对非专业素质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以单一的思想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工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不足和滞后,已不能满足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主观愿望,缺乏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所需要的教育内容,也缺乏规范的行为训练方式和实践指导模式,在内容安排上更有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工作目标上仍以维持基本教学为导向,缺乏全面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教育体系;在工作方式上常常以某些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为切入点,缺乏深层次的系统性研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初级和非专业的状态。

(二)学生工作模式的不适应

现代高校办学体制下的最大变化是教育和培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环境逐步分离,而教学上的选课制和学分制等又使得传统的行政班级日趋式微,但学生工作并没有形成与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服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仍然以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模式为主,这种管理模式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管理中带有明显的集中性和强制性,要求学生以服从管理为主,学生缺乏当家做主的意识,管理者主观意识上要求被管理的服从性多于自主性,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管理模式也因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

(三)学生工作运行机制的不适应

一方面,学校与学生之间已变成一种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学校面对的是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这也导致了社会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满意度以及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下形成的学生工作多是事务性管理为主,运行机制也是分层进行的,管理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信息反馈,学生工作仅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主,而不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为目标。同时,学生工作的传统运行机制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不高,而且制度化程度低或者说可操作性差、效率低,学生认同感和满意度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无奈之下往往以运动式手段推进学生工作是传统运行机制的突出表现,也是这种工作方式的典型范式。

(四)学生工作考核机制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学生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由于学生工作集教育性、事务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几乎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入学前准备、新生接待和入学教育,到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考勤查寝、班团学各种会议、重大节庆活动和安全防范工作等。客观上学生事务琐碎繁杂,工作负荷重,时空变换频繁,易出现突发事件,使工作定量和定性考核、评价较难,但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是学生工作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这里,一方面是学生工作理念上的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底线是不出事或不出大事,这种较低的定位使学生工作没有形成完善的整体性评价考核体系。另一方面是学生工作者的非职业意识的影响,使学工人员兼具思想教育、纪律检查、组织各类学生活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指导学生就业等众多角色于一体,泛化和无所适从是当前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就难以完成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能。

二、信息化和网络化下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提升服务水平。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以班级工作为基点的学生工作模式也已愈来愈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学生工作模式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是大势所趋,而构筑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模式是现实高等教育环境下的最佳选择。学生工作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可以实现三个方面机制的优化:

1.学生工作的信息化。信息化及网络化技术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几乎涉及各个方面,主要有决策管理、过程控制、信息管理以及事务管理等。学生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的开发,也促使学校部门或学院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上输出报表和统计各种学生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利用与发布,从而把学工作人员、学生干部从许多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大大提供高了工作效率。以高性能信息化软件平台为基础,实现教务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科研信息、后勤与服务信息的全面整合,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与之相关,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增值服务。

2.学生工作的网络化。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建立依托网络的学生工作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是适应网络发展的客观选择。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学工人员各种通知的下发、信息的发布主要通过班会或班委传达,这就要求学工人员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等都要有效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场所缺少、时间无法统一、因病因事缺席、口头传递信息容易走样儿、重点领会不一致、传达详略不恰当和不详细、某一环节脱节等原因都有可能误事,从而影响活动的效果。而且这种形式不仅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学工人员管理的班级数量以及专业、年级的不一,还会造成学工人员工作效率降低,甚至有时候会因为学工人员时间来不及周转,信息无法传达,从而延误影响了学生学习。网络的出现,很大程度地改善了这一局面。随着大学生使用手机、电脑频率的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信息传递越来越便捷,包括了手机电话、飞信、QQ、E-mail等多元化方式。使用网络传递信息,只要学生用手机或者电脑登录QQ空间、论坛或社区等网站,便可以方便地获得全面的信息,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分享信息资源。学工人员通过这些方式传递信息,不仅能够使紧急的通知和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学工人员也不必在课间或是上课期间忙碌着奔走于各教室之间,从而提高了学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构筑网络型的工作模式是创新学生工作的有效手段。学生工作以网络型架构和模式运行是改革学生工作模式的主要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过程的实施以及教育效果评价都建立在一个网络型架构中,以强化管理层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反馈为主要工作方向,弥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传递对象遗漏和信息提供不全面等现象,实现实时互动、信息闭合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效率。

3.学生社区的网络化。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是校园网络的终端,是学生与学校、社会交流的端口,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为学生工作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平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应注意将落脚点转移到学生社区的生活场所中,新时期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已转移到社区,学生社区已经是学生探讨问题、交流思想、提高修养和自省自律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信息化、网络化理应以学生的生活场所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社区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使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加强学生工作在社区中的开展力度,促进以网络为主的教育和管理模式的形成,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模式的最佳绩效。学生工作必须适应网络无处不在的客观环境,切实利用网络优势,加大学生工作信息在网络中的应用力度,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注重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学生分辨、选择、综合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着力于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以网络教育和管理为主要模式的工作平台。

(二)学生工作流程的网络化

学生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由诸多流程组成,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活动离不开对流程进行设计。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流程再造的角度,来探讨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思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用流程再造理论改革学校学生工作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益和师生的满意度,降低了管理成本,使得教学、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运转更加流畅。高校流程的再造要从以往我们关注不够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入手,简化和集成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流程网络化则要求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基于现代技术的网络化的协同管理平台,树立需求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行科学化管理,注重监督反馈,并通过一站式服务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其信息化将产生巨大的作用与效果。同时,信息化方便了学生的参与及发挥其作用。高校管理工作,一方面,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应简化流程。另一方面,为了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流程,而流程网络化为这提供了条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学生事务。流程保证了学生的监督与反馈,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及时化和有效化。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流程网络化,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完善了学校的管理流程,使之简化,方便管理,而且更有利于双向互动。

(三)学生工作的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学生工作与办公自动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无纸化办公。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通过办公自动化可以有很多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它建立了内部的信息发布及通信平台建立信息发布的平台。在内部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例如电子公告、电子论坛、电子刊物,使内部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技术交流、公告事项等能够在学生之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使其能够了解各种发展动态。建立内部的邮件系统,使通信和信息交流快捷通畅。同时,它实现文档管理的自动化。可使各类文档(包括各种文件、知识、信息)能够按权限进行保存、共享和使用,并有一个方便的查找手段。办公自动化使各种文档实现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共享,有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又辅助了办公。可见,通过学生工作信息化以及办公自动化,对学生工作的无纸化办公产生了重要作用。

(四)学生工作的交互化

学生工作的沟通交互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每个学生都以学号为独立的用户账号,可在线获取通知、填报资料并能实现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职能部门的沟通。各职能部门都有信息发布平台,可选择对象发布信息。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中沟通方式的创新,实现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教育活动创造了一个空间和载体,使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同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避免了某些面对面教育的尴尬。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尽快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创新信息化和网络化下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使其为我们工作带来便利,给我们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至关重要。要认真分析近阶段学生现状,区别层次,强化学生工作目标化,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开展学生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加强学生工作探索的实践,创新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根据学校的各项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发挥,注重效能,形成体系。创新是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有前途。同时,要唱响历史的主旋律,弘扬传统的凝聚力,融进时代的大潮流,体现浓郁的人文关怀,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人本化理念下的学生工作机制创新

人本化管理,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因而人性化服务、人本管理的理念应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贯穿于学校各职能部门。总体来说,“以学生为本”应包含以下三层基本含义:它是对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和塑造学生;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人的尺度,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发展,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使学生养成自主意识,包括自主的权利意识和自主的责任意识。学生是事务管理的对象和目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利用是以学生为依据和目的。网络的流程化和办公的自动化是从提高效率效益角度出发的,沟通交互化和引导个性化都是为了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对学生地位的肯定,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和塑造学生,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中取得最好的平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而且要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中,要贯穿于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象、内容、机制、组织形式等都应体现的教育思想。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的任务和受教育者对学校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工人员应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顺应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选择教育内容上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安排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努力探索最佳的教育途径,达到社会和学生双方均满意的最佳效果,使一切为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成为现实。总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既是传统人本教育思想的升华,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则为人本化管理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引导机制

学生工作与引导个性化,即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引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学生的结构日益复杂,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迅速觉醒,每个人都有自主全面发展的愿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日益突出个性化,选择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表现出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学生工作不能停留在人与事的管理阶段,而是要强化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仔细研究学生个体,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引导,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实现教育目标。如基于网络建立的校、院学生工作绩效考评系统,引入学生评价成分,发扬民主,使校、院学生工作通过考评提高对学生个性化引导和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效能。另外,可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学生个性档案汇总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为了适应教育产业化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查阅个性档案的需要,向外界有选择地提供学生的详尽信息,这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实现了管理者的个性化引导,学生自己也可以依据这一平台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引导。如在学生工作中设有心理健康板块,其中包含了心理测试与分析,经过学生自己测试就可以对自己进行一定的评估,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传统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下,学工人员主要通过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与学生接触、谈话,了解学生心理及思想动态,但很多情况下基于师生之间的身份原因,学生不愿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无法正确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辅导员做思想工作带来阻力。随着大学生中手机和电脑的普遍,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感悟。网络给了我们了解学生心理、思想动态的一种新渠道和手段。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双向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双向沟通,避免单纯说教,使得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还可以避免有些学生因害羞而不愿与老师当面沟通的情况。学生工作人员和学生是平等交流的主体,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工作人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实践,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自我成才意识,引导学生将教学中所掌握的理性思维内化为自主、自觉的个人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法治化机制

法治化管理,即对管理的规章制度的指定有学生参与,结果由学生知晓,执行由学生监督。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广泛吸纳学生,要拓展规章制度等高校内部自治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学生参与渠道,特别是在高校广泛实施并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定必须征求学生意见,在生效前予以公示,让受其调整指引的大学生充分了解管理规章的内容和效力取向。要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监督机制,自觉、主动地将学生管理规范性文件及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活动置于监督之下。要实行学生管理工作公开化,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事务的办事规则程序及监督途径公布于众。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注重学生的申诉权利。学校对申诉程序的重视体现了学校维护学生权利以及希望得到最公正的结果这样一个理念。信息技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了平等和公开。平等和公开是网络的固有特性,利用网络,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查询、参与、监督的平台,这也是法治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必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工作,并能上行下效,形成学生参与管理、民主决策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的素质、能力及学生工作的决策水平、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不仅要倡导学生参与学生工作,而且要使学生进入学生工作的目标体系、考核机制、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中。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危机预防机制

在危机预防、危机干预、危机修复的各阶段减少危机的影响,降低应对成本。从高校管理的角度理解高校危机,国内外学者有着较相似的认识,即都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害等,而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危机。在整个危机应对过程中,对数字化信息的提炼、分析,对危机信息进行预测公布,危机应对小组之间的沟通以及危机过后的信息总结存储,都体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信息化,使危机应对能力得以大大加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步,可以针对专业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工人员进行培训,传授工作方法,尤其是在危机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给他们提出较高要求,使其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同时,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优势,并建立学生管理的网络,加强横向纵向联系,使信息畅通,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命脉,高校的管理也应从传统的方式走出来,在学生工作中实现信息数字化、流程网络化、办公自动化、沟通交互化和引导个性化,并以此促进管理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友晖,郭琦.个性化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2.刘晓亮.学生工作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4).

3.鲍晓平.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网,2004,(9).

4.宋桂娟.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J].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5.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