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责任之光引领大学生自我管理_应用型人才培养_
用责任之光引领大学生自我管理
闫铁钊
(上海政法学院 经济管理系 201701)
摘要:学生自主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树立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校方要努力搭建学生自主管理平台,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门要按照学生自主管理的思路、方法开展学生工作,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自主管理 责任(www.guayunfan.com)
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特点的要求。辅导员要以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基础,发掘当代大学生缺点的共性,构建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成才之间搭建一座更加开放的平台,从根本上教会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规划。
一、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内涵
学生管理是高等学校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管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现实来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校园中责权利相统一的平等的一方,是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为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行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并使其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调控,激励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动精神和主人翁态度,树立自我管理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积极性,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动地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成才等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自主管理是高校管理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体现,也是辅导员的艰巨任务,通过“授之以渔”真正实现“教为不教,管为不管”的理想目标。
二、实践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自主管理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特征。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思想上的自我意识、生活上的自立意识和学习上的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这一时期他们产生了认识和支配自我、支配环境的强烈意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明显区别于中学生的相对独立的倾向,希望自己的意志和人格受到外界的更多尊重。他们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会思考其合理性,一般不希望被动地处于服从和遵守的地位,而是要求参与管理。特别是对于与之联系甚密的辅导员,很容易会产生抵触、抗拒管理的情绪,这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不能多管,不能事事都管,也不能管得太细,否则会对他们形成一种压力,使他们“抗拒”的动力越来越大,为此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正确的思维,让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想法,而非辅导员老师“强加”的。
其次,自主管理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两者有着“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回环,相生相应。师生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特别是我国的中学教育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在大学生过去的18年中很多学生基本上都在经历着这种模式的教育。这种师生关系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平等意识降到极低的水平,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也就成为空谈。进入大学后,辅导员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每一个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摒弃之前的教师本位的教育模式,以朋友的姿态去跟学生交谈、探讨,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反之,有了这种“授之以渔”的思维和意识并努力践行,会使辅导员与学生摆脱犯错便介入、介入并纠错、纠错即批评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也使这对哲学上的矛盾体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新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师生合作模式,可以更多地强调师生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容易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自主管理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高校不断扩招,有的大学甚至存在多校区管理,师生比例进一步缩减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和交流机会明显降低,作为全国比较先进的辅导员管理的上海,一个辅导员也要管理二百多个学生,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同时,学分制、弹性学制特别是选课制度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推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又给学生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习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这些变化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管理,独立制订学习计划,自行安排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注重自我管理,辅导员的教辅侧重点也要相应地向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管理上倾斜。
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有助于实现高校培养合格大学生的终极目标。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所具有的必备素质。
三、实现自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自主管理狭义上讲是班干部对高校中各自行政班级的有效管理,广义上讲是每个大学生对自己日常学习生活的合理计划和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这也决定了辅导员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工作中的方法要由点到面,先从班干部抓起,通过班干部和班级中一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学生来推行这种自主管理的理念。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理解为阻力,但也恰恰印证了自主管理培养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已经进入“90后”,“90后”大学生表现出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一,“90后”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90后”大学生更热衷于尝试新事物、吸收新观念,网络传媒的发达导致价值尺度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使得他们不知所措,又无从辨认。在一些偶像的影响下,许多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开始倾向单一与狭隘。还有相当一部分“90后”信仰缺失,他们大都重经济、轻政治,重眼前、轻长远。
第二,他们自信而独立,崇尚个性自由,但也更加功利。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无条件地服从已经无法理解,凡事都要求解释清楚、透彻,否则会表现出极强的反抗意识,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已经为他们所不齿、所排斥。
第三,他们情绪上普遍比较焦虑、浮躁。焦虑的是社会的不公平与残酷,他们对社会阴暗面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并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归于弱势群体,对社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满,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焦虑情绪。但他们并未积极去寻求解决途径,却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表现出了矛盾的乐观态度,以此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安于现状,用活一天开心一天的说法来映衬他们潇洒的人生态度,实则内心却无比沉重。真到就业那一天,浮躁的心态使他们总是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不能沉下心来做好一件事,终究耽误了自己。
第四,由于“90后”大学生已经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也带有一些独生子女的天生缺陷。他们自理能力不强,表现在学习上、生活上过分依赖老师、家长,习惯于等待别人帮助解决问题。协作意识很差,表现为经常性、习惯性地推卸责任,总想着“事情总会有人做的,何必非要我自己来做呢”?
第五,心理承受能力、抗压力差,缺乏责任感。这是当代大学生最致命的问题,也是自主管理培养工作中最大的障碍。
四、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现状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工作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先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责任感与自主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正是由于责任感的缺失,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不负责,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有一半对生活不满意;约两成对现实生活感到空虚、不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拿文凭、找工作,学习主动意识不够,信奉“60分万岁”,为了通过考试不惜牺牲个人诚信而作弊;逃课、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屡见不鲜;缺乏责任感还体现为逐年递增的自杀率,体现了对家人的不负责;就业后的违约率、助学贷款的拖欠状况也比较严重,体现了对社会的不负责。在笔者与学生的谈心中,听到更多的是“这不是我的错”、“我学习不好是寝室太吵,图书馆占不到座位而没法自习”、“我偷别人东西是因为爸妈没给我买Ipod”、“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是因为政府政策不好”、“我们到社会上受歧视是因为学校不好”……貌似他们更擅长找客观理由和推卸责任,从没用反省的态度去审视一件事的始末,也没有用客观的视角分析因果。在他们心中首先反射出的一句话就是“这不是我的错,是他们的错”,而且能找出各种借口来支撑这些谬论,让人担忧的是这些现象不是个别,而是在群体中存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一句话很好地联系了责任感缺失的危害和与自主管理意识培养的关系,他说:“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对国家,克服功利主义的心态,否则会使你们变得短视,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对所在领域的强烈兴趣,也就失去了在未来担当起重要责任的能力。”试问一个没有或缺失责任感的大学生如何还懂得自主管理、自主规划与发展?一个只会推卸责任的人如何能扛得起自己、家人、社会、国家所交付的重任?
为了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笔者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因材施教,明确每一个学生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根据经济管理系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明确他们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具体社会角色所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在学校里就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职员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使自己更加职业化。第二,充分利用笔者是法学硕士的专业特点,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不能仅仅知道索取,更要懂得付出,收获时懂得满足,付出时不求回报,让他们明白“爱出者爱返”的道理。笔者常常教育他们作为公民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要遵守法律,在享受公共设施带来方便的同时有义务爱护公物;在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阳光空气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在享受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要遵守交通规则;作为子女,父母把我们养育成人,我们有义务孝敬、赡养父母;作为学生,在享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要遵守校纪校规,尊师好学,按时缴纳费用,毕业后按时交还助学贷款,这些都是学生应尽的义务。第三,开展感恩教育。在“90后”大学生中开展这种教育尤为必要,现在的孩子已经习惯于被关注、被呵护,当这种恩赐被他们当成习惯后,他们便失去了感恩之心。笔者常常对他们说:“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因为别人完全可以不这么做。”每一个高尚的人都应该有颗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感恩之心,必将造成人际关系冷淡,这也是大学生寝室中造成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懂得感恩的人必然没有责任心,感恩会让他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第四,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特意从班级活动中为学生承担责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特别是一些平时不担任班干部,人际交往比较淡薄、比较孤僻、我行我素、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学生,笔者会经常将一些任务拆解给他们来做。比如,这次人大代表选举工作,每个班都有一名学生作为选举小组联系人,笔者特意从4个班中选了4名学生来带领各自班级顺利完成选举。通过这次短暂的工作,让他们体会班干部召集同学搞一项活动的艰辛,培养了他们肩负重任的能力和勇气,也让他们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还锻炼了他们的一些领导潜力。在组织过程中他们积极地跟笔者交流并贡献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工作点子,进步很大,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好的演员,需要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尝试。第五,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手段。结合我们经济管理系特色社会实践项目——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我系对口的两个养老院,带领学生经常性地进行德育活动,为老人们整理内务,陪老人们聊天,为老人们表演节目,为老人祝寿,逢年过节还会为老人们带来特有的节日节目,配合养老院组织、筹划大中型联欢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责任担当教育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维互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辅导员不断地努力。
笔者相信通过责任意识的灌输,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规划,以当代有责任心的青年的形象走入社会,为祖国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国勇.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
2.“90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
3.从高校辅导员角度谈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J].出国与就业,2010,(8).
4.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3).
5.余海虹.中加大学生自主管理情况比较考察[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6.尤晓建,李翔,刘小龙.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
7.刘凯华.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指导与经验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李晓文,金玉忠.关于自主管理的初步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9.叶晓勤.柔性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
10.刘胜乐.试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