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首先应明确实践能力的内涵。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定位,“应用”应成为培养方案、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理念的主色调。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定位,从实际出发。每一个学校因规模、资源禀赋、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培养目标与资源优势不同,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就会表现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为例

贺先志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 要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结合,理论教学与挂职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学业与就业结合,专家拟订培养方案和地方领导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将纯理论课程变成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教学课程,通过与地方联合共建集教学、科研、培训、应用为一体的产、学、研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通过让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整合理论界、学界与政界、实业界的优势互补团队,构建出务实致用,又追求卓越完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许多大学开始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作为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这既有利于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功能,也符合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条件。然而,如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些大学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有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人一直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符合教学型大学特色和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2003级、2004级、2005级和2006级进行过实践,现总结出来,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正。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理念

1.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是多层次的。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不等于低层次人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分化与综合的交叉渗透,在具体的实践中,很难将人才截然归为理论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这说明,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划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意义。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人才。正如此,我们很难给应用型人才下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从目前理论上对应用型人才多层次衡量或评价指标来看,包括知识的多层次衡量或评价指标、技能的多层次衡量或评价指标、管理的多层次衡量或评价指标、创新的多层次衡量或评价指标等,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内涵。

(1)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强调学习成熟的和适用的知识。应用型人才有三个显性知识层次:专、博、用。专: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博:通识性强,知识面广、文化底蕴深厚;用:掌握实用的知识。

(2)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其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还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一个不参与社会活动的高知识的人,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不能称之为应用型人才。

这些特点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我们在2006年12月4日的学校就业招聘会上,与12家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进行了交流,用人单位理解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适用性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实干能力强”,即“实用、适用、实践能力、应用知识和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除以上的基本内涵外,还必须有两个突出特征:突出的“应用”特征,突出的“高素质”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简单的“够用”和“实用”要求,逐步向“扎实的基础、有持续发展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注重“常规性技术”训练的同时,兼顾研究性、探索性技术的训练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实事求是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此可见,高级应用型人才除满足“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突出的外语能力,还要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点,要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行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技术等。

2.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首先应明确实践能力的内涵。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等。此外,基本的实践能力还应包括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一些基本心理品质和素质,比如:自信心、不怕困难、不甘于失败、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基本实践能力的之外,还包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

第三个层次是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地以这些理论知识、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定位,“应用”应成为培养方案、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理念的主色调。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定位,从实际出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最优秀的模式,但却可以探索出最合适的模式,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判标准是其与学校实际的匹配度,而不是先进性。每一个学校因规模、资源禀赋、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培养目标与资源优势不同,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就会表现出差异性,因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学校特点,以保证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切忌不切合实际。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制定,同时兼顾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核心、有辅助、相互支撑,抓住高级应用型人才关键环节。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合情合理。一方面要讲究科学、理性规律;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避免不近情理、不合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台。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支撑理念,我们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创新了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培养方案,做到起步晚,起点高,突出“四个结合”

(1)课程设置突出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力争形成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力支撑的课程群。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特别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加强对理论课程的整合,对课程精选、重组和充实,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业特色的形成。开设了“政务礼仪”“实用口才学”“行政公文写作”“传播学”“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社区管理”“秘书学”“电子政务系列课程”等12门应用性课程,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应用性课程群,对培养社会实际需求的现代政务人才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2)理论教学与挂职实践相结合,坚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具体化和应用化。每个假期,我们都由法学院党总支用公函的形式给学生联系挂职实践单位,让学生深入新农村建设实际,深入社区工作现场,深入基层政权单位进行挂职实践和顶岗学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和行政实际的认识,避免理想化、西方化、幼稚化的书生气。同时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3)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结合起来,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大一我们就开设有“大学生学业职业设计”课程,以便及早树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做好发展规划,避免盲目和郁闷。在大三开设有“国家公务员考试专项训练”课程,对学生的行政能力进行测评和训练,指导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时科学定位。这种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四年学业的始终,让学生清醒就业形势,明白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同时在大二、大三、大四相继开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认识实习”“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就业指导”“电子政务实验”等6门课程,以此来形成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为应用,应用实力为就业的明确目的。

(4)教师拟订培养方案和地方行政领导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力争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需求相吻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方案初订后,法学院请四川大学李平教授、西南科技大学陈思哲教授进行了仔细斟酌,修改后,我们又与绵阳市人事局、绵阳市经委的部分领导进行了商议,反复斟酌和考查,把准地方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质,坚决避免培养方案的理想化、脱节化、学术化。通过地方行政领导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部分地方领导还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就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始终围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中心内容

实验教学要立足于充分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创造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纸上谈兵。创新实验内容和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因素。

我们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坚决避免实验教学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加强验证课堂理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1)在课程体系上,变纯理论课程为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复合型教学课程。如“实用口才学”由32个理论学时加16个实践学时构成,“政治学原理”由48个理论学时加16个实践学时构成,“行政公文写作”由48个理论学时加16个实践学时构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由16个理论学时加16个实践学时构成等等。

(2)实践教学独立设课达16门之多,但中心思想明确,就是围绕培养现代行政文员的实际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专业发展方向看,打造电子政府是我国行政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拟与绵阳市信息中心联合共建“电子政务实验室”,形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培训、应用为一体的产、学、研实验室,已初步达成一致意向。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投入经费25万元,该实验室的建设,使得培养现代高级行政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有力保障。

(4)让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如:目前,大四的李青刚同学参与了四川省犯罪防控中心的科研项目,大三的谢兵等同学参与了四川省教改项目。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切切实实地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5)每个假期都让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特别是挂职实践,让学生深入新农村建设实际,深入社区工作现场,深入基层政权单位进行挂职实践和顶岗学习,使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和行政实际的认识,避免理想化、西方化、幼稚化的书生气。

3.整合教师的能力素质,形成教师专业理论精湛、实践经验丰富、运用能力较强的优势互补团队

为了培养适应面向政府、面向社会和面向应用的专门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我们一是聘请了一些政府部门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人到专业担任顾问或兼职教授。目前聘请了绵阳市信息中心主任赵淳为副教授,绵阳市人事局人事考试部部长古宁、公务员培训中心刘玉祥副教授为兼课教师。二是大力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去,或采用轮流的方法,让他们参与到政府部门锻炼和工作。如贺先志副教授多次参与四川省人事考试、参与绵阳市人事局、绵阳市市委组织部、德阳市人事局的一些研究与培训工作,参与四川省省委组织部关于党代表常任制改革试点的研究与讨论,王仕军、唐娟老师参与绵阳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些工作。

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有利于理论界、学界与政界、实业界的良性互补,既有利于我校行政学教师队伍的优化,也有利于政治学与行政学教学与实践的科学化和应用化。

4.创新教学方式,努力打造务实致用、追求卓越完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研室在组织教师挑选教材时,尽量避免单纯追求学术上的先进性和高深性,尽力选择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教材和参考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坚持以应用性标准来组织教学活动。如电子政务方面,我们选择了三套不同难度的教材,一套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重在应用上,一套是清华大学出版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重在理论上,一套是地方党政干部培训用的电子政务系列教材,重在实践上,这就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又如,国家公务员考试课程的教材,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教材,全部不能满足大学生参加考试的需求,我们就鼓励教师按照当年的人事考试大纲,自编讲义。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五个环节:讲授-自习-练习-辅导-假期挂职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少而精。

第一个环节是教师的精讲。我们不主张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一味地追求扩充学生知识面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什么都知道一点,但熟练掌握的很少,更不用说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了;另一个后果是学生忘得快,教师在上专业课时,往往发现学生已经把基础课内容忘得差不多了。文科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在将来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一部分,但偏偏这用到的一小部分知识,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自己还不会运用。据我的调研,很多文科学生来听课,仅仅是因为听老师讲课比自己看书轻松一点。

教师的职责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导,教学思路是把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并培养让学生掌握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教师讲授较多的是用具体案例以及教师的见解等来阐述课程的重点,同时对课程中比较琐碎难以用文字表达,但又很必要的经验性知识,例如政治情感、习俗等进行阐释。

第二个环节是学生的自学,包括指定阅读和自选阅读,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检查。如“政治学原理”等课程教学,每堂课教师都要布置2~4篇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文章作为指定阅读,除此之外,还必须有1~2篇的自选阅读,来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他们自主发展的精神和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练习任务。把练习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来对待,练习任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补充授课的不足,即具体知识细节的掌握,二是基本原理的运用,主要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政治学原理课程中讲析了“政治参与”后,布置的练习就是从1月18日的选举角度,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做一份调研报告。学生就需要根据政治参与的相关理论,就政治冷漠、非理性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限度等相关理论做符合中国实际的分析。学生的作业量非常大,每门课一般有两到三次作业,一年级新生的一个作业可以是三千字的一篇调研报告。作业评定的分值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占30%的比例,而且一般要求学生的每次作业都必须及格。

练习时,目标明确,题目具体,格式严格,步骤清晰。目的是使学生知道遇到类似问题如何按照规范的步骤来解决。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统一按照给定的模式来完成既定任务。一个学生经过2~3年的实践练习训练后,能够养成有条不紊、认真严谨的作风和习惯。

第四个环节是辅导课。辅导课主要是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辅导课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需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由学生充当辅导课的主角,要学生针对老师指定的问题,准备好书面的解决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以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假期挂职学习,一方面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加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的自主性,强调将课堂知识应用到课外环境中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地方党政领导对大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和教育,有力的弥补了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促进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形成。

讲授-自习-练习-辅导-挂职学习,以及由此形成的师生对话,学生基本上把所学知识都用了一遍,对基本的理论,学生还有机会反复练习,重要的内容不断重复,这样,学生知识学得非常扎实,不仅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概念,更通过练习锻炼了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突破,在教学中逐步形成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和课题指导模式,建立起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深化实践教学,培育学生问题意识,培育学生解决能力的能力。三年多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先后在《江西农业学报》《乡镇论坛》《科学时代》等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获省级奖励3项,校级7项;申报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立项17项;学生撰写挂职实习报告共86篇,其中有3篇分别被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政府、广元市宝轮镇人民政府、绵阳市江油市方水乡白玉村采纳;寒暑假撰写挂职实践报告566篇,共有38人次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省文明办、团市委、安岳县人民政府以及学校表彰。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韵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2]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3]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91~193

[4]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5]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20~21

[6]李炯光,陈孝胜,周廷操.试论应用型高级人才实践能力的三个层次[J].决策管理,2006(19):48~49

[9]胡卫中,石瑛.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6(4):92~95

[10]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注释】

(1)该文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式学习——政治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编号:210-054017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