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培养有理想、懂经济、能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国际金融、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等重点建设专业,又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

强化行业特色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上海金融学院特色办学纪实

【视点】

立足“金”字,依托行业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围绕“新”字,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紧扣“实”字,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与朴实的思想作风,实施人才培养的素质工程;突出“精”字,形成精致型办学发展模式,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金融学院注重学科专业的不断优化,注重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协调一致。如今已形成包括25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涵盖经、管、理、工、文、法六大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并先后获得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的好成绩,在上海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上海金融学院创办于1952年,原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转为央行和上海市共建,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今年5月26日,是上海金融学院建校55周年的日子。55年来,这所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建立的金融类院校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栉风沐雨、滋兰树蕙,秉承“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立足“金”字,围绕“新”字,紧扣“实”字,突出一个“精”字,谱写了为行业育人、为行业奉献的壮丽篇章,逐步凝练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一、立足“金”字,依托行业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

金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国家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源动力。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上海金融学院的发展依托于金融行业,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大金融机构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信息提供、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出境培训、资金筹措等方面的有力指导和巨大帮助,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为金融行业而生、依金融行业而立、靠金融行业而强,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金融事业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围绕“金”字做文章,紧密结合金融业发展需求,跟踪金融业的发展,瞄准金融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培育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注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参与金融系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和培训咨询等,不断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努力将行业资源转变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使学校教育事业与国家金融事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共进双赢的可喜局面。

img5

2007年10月,我校与ATA公司行业考试中心签约。

——“八五”期间,学校根据金融行业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的需要,适应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渗透交融的趋势,开始着手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造工作,以原有金融、保险、外汇、城市金融等学科专业为依托,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延伸,逐步拓宽了专业方向。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想,倾力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采用政策倾斜、专款资助等措施,对学校传统的国际金融、保险学会计学等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使其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

——“九五”期间,学校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托上海市经济金融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明确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此同时,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以培养有理想、懂经济、能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经济、金融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国际金融、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等重点建设专业,又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

——“十五”期间,随着金融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新要求:金融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和其他现代设备的使用技术,必须掌握营销技能,具备公关能力等。适应这一需求,学校设置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同时,增设了理科类、法学类等对金融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很强互补性、支撑性的专业。另外,还与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合办了国际金融、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3个热门专业。

——“十一五”发展之初,为巩固已有专业建设成绩,引领专业建设走向更高水平,学校以办优质本科为目标,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术队伍,加强基础平台建设,从而形成了以经济管理为重点、以金融学科为核心、以相关学科为支撑的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国际金融、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金融经济类紧俏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明显的专业。

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布局、具有坚强学科支撑的特色专业、优化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校在服务金融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舞台上勇立潮头、大展宏图。半个世纪以来,为各类金融机构、经济部门输送了数万名既掌握金融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机构和经济部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由于“综合素质高、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已成长为金融界的业务骨干、专家和领导干部。由于特色鲜明,社会声誉高,学校成为全国莘莘学子倾心向往的专业化院校。

二、围绕“新”字,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手段,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

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把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与手段的更新完善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对金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围绕“新”字做文章,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和优化,着力进行课程内容的提炼和更新,充分吸收和应用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始终保持与金融行业改革发展的动态一致,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基础扎实且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学校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中心地位,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在教育教学方面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育理念由“标准型”转变为创造开拓型;教学内容由单纯学科型转变为应用研究型;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教学手段由传统平面型转变为信息技术型。突出教师参与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从2004年开始,以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重点教改项目《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国际金融”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不断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实现“三通一渗透”,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学科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注重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和渗透,荣获市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个。同时,调整、更新、完善专业课程的门类及内容,增加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紧密相联的实用性课程,确保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img6

2007年12月,我校承办上海市大学生市场营销大赛。

——着力建设新型特色精品课程。学校坚持从基础课入手开展课程建设,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特色课程,如金融学、保险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学、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学、投资学、财政学等一大批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注重与行业发展实际的动态适应,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从三个不同层次建设精品课程,初步建成了国家、市、校三级精品课程,仅金融保险高地专业群就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5门,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3门。实施“名师名课”工程,由名师主持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精品课程标准,更新课程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编写优秀新教材。授课教师设立A、B角,实现“一课多人,一课精彩”,并逐步建立“双选新机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以建设金融保险和国际经贸教育高地为契机,探索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学校以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遵循金融保险和国际贸易教育基本规律,瞄准国际金融、贸易发展前沿,依托行业背景,按照“起点高、见效快、思路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国际化金融、贸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一、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了60余名新生分别组建了两个金融保险教育高地教学试验班,实行导师制、主辅修制、第二课堂学分制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每4名学生配备1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具有海外学习培训背景的导师;打通金融学、保险、财务管理、会计学、经济学的界限,根据“宽口径”的要求实施“1+1”专业主辅修制度;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式,开展Project Work,Reflection Team,Study Team等新的教学形式;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核心课程全部引进采用Franchise的模式。

——实施品牌论坛,拓宽学习新视野。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对金融业最新动态的把握,相继举办了“诺奖讲坛”、“亚太保险教育培训论坛”、“全国金融教育论坛”、“全国金融人才论坛”等高层次、高规格品牌论坛,邀请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奥曼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金融经济专家、教授讲学,优化了学术环境,感知了国内外金融最新动态,启迪了学生的新思维,在学习、讲授、研究、服务与管理等多个层面形成与金融界高端接触的模式与标准,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起点。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富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使全体学生直接受益,为学生构筑了与经济转型社会和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业发展同步的知识结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知识新、基础实、创新意识强,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紧扣“实”字,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与朴实的思想作风,实施人才培养的素质工程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更加突出,对金融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技能和朴实的思想作风,因此培养现代应用型、实践型、国际型经济金融人才的任务更为紧迫。根据行业与社会的需求、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定位和自身的条件,学校重视并不断强化实践性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合理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应用技能。

img7

2007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介绍我校强化行业特色办学经验。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学院新建了教学楼、体育馆、图文行政综合楼,先后建设了高标准的经济信息实验室、商贸实验室等5个部级公共实验室、3个校级专业实验室、44个多媒体教室、11个语音室;馆藏图书达53.5万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到推广,信息化校园建设加快。仅2005—2007年,学校即投入专项经费680万元,用于实践教学建设,扩建、改建了集实训、培训于一体,融银行、证券、贸易、保险、企业等业务于一身的仿真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在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继续充实实验仪器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实验室和模拟银行的开放程度,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效率,在结构上建立面向全院学生的管理平台以及专业实验平台,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多层次实验体系,并配合实验教学改革,使教学实验室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需要。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学校坚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方针,积极开辟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探索“校内外结合,校内实验系列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的实习战略。充分利用与行业在长期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血缘”关系,长期建立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黄金交易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山西省平遥县中国票号博物馆实训基地、山西省太谷县孔祥熙宅园货币金融博物馆实训基地等数十个长期固定的大型实训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既为这些基地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和后备人才储备,又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设定了实践课堂,同时也广开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化建设。学校坚持和发扬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切实加强了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学校构建的结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设计、自由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每年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形成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与社会的“磨合期”。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团学工作模式、学生社团管理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学生思想作风的培养放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实践教育的“四三”模式(即学生参加四类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三级比赛:学校、市级、全国比赛)。建立了实践育人的“四化”工作机制(即实践运作项目化、实践内容集成化、实践过程全程化、实践实施形式多元化)。坚持了大学生德育“四六”评价体系(即按知行统一的原则,课内课外结合,按4:6比例科学考核学生德育课业成绩)。学校注重提炼富有金融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打破传统的管理和课余活动体制,将学生的业余时间用潜在的文化形式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上,通过举办高水平文化素质报告、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经师生共同努力,学校连续10余年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投资理财研究会荣获“上海高校明星社团”荣誉称号。得益于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活动的濡染,上海金融学院的学生形成了踏实严谨、从基础做起的求实精神,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自信自强、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赞誉。多年来,上海金融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始终位居上海高校前列。

四、突出“精”字,形成精致型办学发展模式,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进入新世纪,为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指导下,上海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出了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四个率先”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教委又明确提出了“做大做强上海金融学院”的工作目标。这些都为跨越发展中的上海金融学院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托海派文化之底蕴,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东风,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上海金融学院将继续坚持走“立足行业,面向上海,服务全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充实内涵与拓展外延相结合,凸显特色与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已经取得斐然成绩的基础上,学校党政领导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走具有特色的“精致化”办学道路,即保持精简的办学规模、打造精良的学科体系、坚持精品人才培养、建设精湛的师资队伍、构建精美的校园环境、形成精致的管理风格与管理水平,并描绘了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到201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以经济金融为特色的多科性优质本科高校。构建在经济管理学科的若干专业方向上领先的研发创新平台;建成金融保险和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高地;拥有国内外知名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专业方向的专兼职学科带头人,形成“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到2020年,学校将发展成为国内金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届时,学校将保持8 000人左右相对精简的发展规模,打造精致型的优质本科财经大学。

——坚持培养业务精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学校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职能定位,保持适当规模的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基础性人才的培养与供给。同时,巩固若干个特色专业,努力把国际金融、保险、会计、市场营销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办成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若干个金融创新学科方向,创建金融会计、金融工程、信用管理、投资理财等金融相关专业方向,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搭建精品化的高端产学研合作与开发平台。学校坚持依托行业、贴近行业、服务行业的宗旨,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精品化高端产学研合作与开发平台,与银行卡产业园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组建张江创新学院金融服务分院,开展高层次金融服务项目。开创金融BPO人力资源供应“校、企、园互融”新模式,整合学校在金融领域的科研、教学、培训、模拟银行和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为上海金融BPO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支撑。设立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金融理财师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的授权培训基地,建立上海地区第一家获授权培训CFP的单位,开展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培训业务。

——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创新之路,发挥击剑项目的传统优势,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作为经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教委确定的体教结合一线特色高校,上海金融学院正努力探索一条体教结合的创新之路。校高水平击剑队在世界和各国各类大学生击剑比赛中屡屡披金夺银。涌现出了包括首枚男子重剑世界冠军、上海市劳动模范王磊在内的一批高水平击剑运动员。学校击剑队精妙高超的剑术引起了国际剑联的关注,国际剑联主席勒内·罗克亲临学校作题为“世界击剑运动未来发展趋势”的报告,并对学校击剑队的发展作出了高度评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55载栉风沐雨自强不息,新世纪春华秋实再谱新篇。上海金融学院将进一步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金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多科性优质本科院校,为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市战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挺立在新的起点上,全体上海金院人正充满信心,昂首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刊载于2007年6月14日《中国教育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