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金融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引起的微观金融主体决策的需求和相应金融服务的快速上升,为新世纪的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生尚需要加强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要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来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

金融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

姜华东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科学定位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的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目标体系问题,并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创新方面提供一些初步的思路。为了满足我国金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金融教学必须深化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专业课程的调整与优化,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培养符合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新型人才。

关键词 金融学;国际化;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国际化人才培养也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也需要大量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金融学科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不仅需要在总量上加快培养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而且需要在结构上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这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迫切任务。为此,我们应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与国际接轨,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金融课程设置上应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造型人才。

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引起的微观金融主体决策的需求和相应金融服务的快速上升,为新世纪的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育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科学定位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的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目标体系问题,并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创新方面提供一些初步思路。

1 国际化形势下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

由于金融活动是生产和经济实践活动中较为复杂的一种类型,因此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设计都有一定的独特性。金融人才质量和结构矛盾尤其突出,教育结构的失衡使金融应用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档。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类企业面临专业人才紧缺;另一方面,每年从国内各大财经院校和其他综合类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结构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国际化形势下,需要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落后的金融服务行业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对金融人才需求有限,而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劳动力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这些需求中,对微观类金融人才(例如投资银行、金融工程人才等)的需求增长更为迅速。

为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完善培养模式,提升培养质量,树立“服务社会型”的人才培养观念以及“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增加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学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教师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实践、学生定期不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等方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了解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明确了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了解自己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双管齐下,以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学校需要及时更新培养计划和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充分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从而带动更多的人才培养。

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量化,因此我们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融合到金融学科发展的主流中去。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成为其中最鲜明的标志。中国加入WTO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金融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全面开放的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的素质,才能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的金融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2 西方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

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也具备很多的共同点:①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专业理论基础,也包括通识性的基础知识);②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③强调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两者的结合;④强调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高等教育不仅专业“窄、专、细”,而且体系“条块分割”现象也十分严重,金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以过去“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时期为例,当时隶属于财经专业的货币银行学专业主要为人民银行的各个岗位输送各类急需的人才,不要求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合各类金融业务的通才。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原有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加速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而且,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将成为社会运作的核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期望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就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于金融学本科生尚需要加强通才教育的培养模式。

3 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要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来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要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同时也需要突出微观金融学的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的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

对于金融学本科教学来讲,重点在于调整通用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同时应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课程简化为宏观、微观和工具三大模块,强化其中微观和工具模块的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本科的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核心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和自身升级和完善的基础。因此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培养方面转化。

同时,还要优化双语教学质量。语言的国际化是人才国际化的基础要求,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和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核心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逐步实现核心课程全英文讲授和考核。另外,在国际化的培养中还需要增加应用型的选修课程,利用金融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

3.2 以创新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金融学本科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以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导向,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重点考虑加大社会实践部分的学分量和学时数,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课程。同时要求在核心课程方面提出明确的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动手动脑的能力。研究如何通过与对口单位加强联系,建立一批实习基地,通过实际工作体验来激发学生主动要求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

在以创新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下,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同实际金融机构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直接与社会需求挂钩。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可以更加贴近实际,发现创新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实际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针对特定的需要,加强中外合作培养的模式。通过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金融学科的交流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培养的模式,如与国外高校进行定期的交流和课程合作,让合作高校派教师来讲授一定比例的核心课程,派遣学生到国外去完成部分课程或者教育实习环节等。吸取国外一些优秀课程和师资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的一条必经之路。

3.3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我国金融人才国际化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数学、法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扎实的数理知识,不仅难以理解一些金融产品,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2]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3]姜宏德.“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6):32-34.

[4]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15-16.

[5]曾康霖,马骁.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张亦春,蒋峰.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3):32-35.

[7]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