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规范。前文已对中国当代的社会背景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做了分析,那么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呢?

第三节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规范。前文已对中国当代的社会背景及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做了分析,那么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呢?

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方汉奇教授曾说:“当好一个记者,我想德、才、史都很重要。‘德’就是记者要有职业道德,再就是判断是非,能够坚持对事物和观点的鉴别能力。‘史’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因为新闻事业涉及的方面很广,新闻工作者接触的方面很广,必须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就是要有这方面的文化、文采。……我觉得新闻工作者必须有非常广阔的知识面,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要有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几个方面。我希望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接受新的事物,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因为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所必需的。”[11]

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传达政策、指导工作、反映民意的有力工具。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提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江泽民曾说:“报社的同志,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这是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始终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关键所在。”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人民日报》时对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第五,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

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队伍建设时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新闻宣传战线领导班子建设,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要加强对中青年骨干的培养锻炼,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造就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带头实践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党的领导人把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放到了队伍建设的首位,这既是对新闻工作能否完成党和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

我国历史上著名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知识者,不仅应用于新闻而已,凡观察社会上、政治上一切事物,苟其具有新闻之知识,则较之一般人为易觅得事物之要领,加以正当明确之判断。”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吴信训教授指出:“传媒的最大价值、生命力所在是具有公信力。新闻是大众传媒的立身之本,是反映和标志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是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功能的根本动力所在,具有公信力的新闻传媒是社会前进的守护神。……中国新闻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原则,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优秀记者。”[12]

二、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式专才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当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目标,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特征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娴熟的新闻传播技能、掌握除新闻传播学外的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媒介市场已开始细分化。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各种专业化媒体(如经济类、政法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在媒介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在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国外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许多问题需要有专业性的分析评论,激发社会公众的关注与思考,促进问题合理解决,维持社会良性发展。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素养等及由此而生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对当代新闻人才的更高要求。

2005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对高等教育任务的新的表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

在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报业发展纲要当中,首次提出了“黄金一代”报业人才的培育。这个工程目标被描述为:促进新闻人才学历教育创新,大力培养政治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承前启后、肩负报业发展使命的“黄金一代”报纸出版业从业者。从高校教育的源头着手,培养高级复合型报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报业集团或报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重点培养发展战略研究和决策层面的高级报业人才。

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式专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培养:一是在有条件的高校内部跨专业、跨院系联合培养,学生可通过辅修或攻读第二学位来完成另一个专业的学习;二是在研究生层面,可以考虑有计划地招收非新闻专业本科生(如经济学、金融学、法律、管理学的学生)报考新闻专业,或鼓励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实践界人士报考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三是高校与媒体联合培养。

三、具有国际视角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WTO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一整套多边秩序。加入WTO,可以帮助我国经济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媒市场将面临国内外媒体的资源竞争、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提高了中国传媒业的危机感,促使我国传媒学习西方传媒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以推进我国传媒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我国传媒的竞争力。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社会和生存方式,它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使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成为一个“村庄”,新闻传播类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可谓是大势所趋。

“无论你在任何时候环顾地球,你都会发现各种文化彼此在不停地发生着联系。……理解来自国际文化的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你必须积累关于其他文化的知识,二是你必须学会尊重他们的文化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不断缩小,而我们自己的人口越来越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所以文化差异问题离我们越来越近。这种接近要求我们提高跨文化的理解力和灵敏性,只有这样才能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和平相处,并且进行成功交流。”[13]文化视野上的国际化与开放的知识结构为跨文化交流创造了认知上的先决条件,而对现代传播技能的掌握则是跨文化交流的技术保障。

国际化传媒人才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用海外市场的本土人才资源;二是培养一批既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熟悉本土传媒市场,又深谙国际传媒市场运作的高级媒体经营管理人才。

2005年6月13日,人民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做客强国论坛,就新闻教育、记者素质及中国新闻的发展历史与网友们在线讨论和交流。他说:“我们现在入世了,全球化了,我们马上还要举办奥运,很多记者要走出去,很多世界方方面面的人要到中国来,很多新闻事件涉及世界的方方面面、各个地区。一个是专业的技能,一个是知识面,一个是外语,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在全球传播过程中,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保民族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对全球化的共同战略主题,全球化与本土化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传播人才具有更高层次的全球传播能力。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奥运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充分证明了我国当代新闻传播工作者跨文化传播意识及传播能力的提高。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所“国际化”、“重实践”的新型新闻传播学院。该院成立于2003年,办学宗旨是“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院长陈婉莹女士说,“我们的毕业生是理论结合实践,拥有驾驭中英文以及高新媒体科技、具备国际视野的新闻人,他们也是能在平面、广播与新媒体采访、制作的多面手,可以随时出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人。”2008年8月至11月,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八名师生,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到美国实地考察总统大选,向国内外媒体发布第一手报道。这是中国高校首次美国大选报道活动。汕头大学美国大选报道团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南方周末》所颁发的“年度新闻专业贡献奖”,以及2008腾讯网首届“影响中国年度华语传媒盛典”的国际报道奖。

四、具有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传播能力

“媒介融合”概念(Media Convergence)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浦尔教授提出,其本义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尼彻森(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和组织融合。

媒介融合趋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二是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融合涉及广播、电视、电影、信息通信、电子制造、出版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目前对媒介融合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广播电视产业和电信产业,这两个产业控制着庞大的信息内容、传输网络及受众和用户。媒介融合的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14]

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首,现在世界许多新闻院系都在积极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被认为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彭兰对此指出:“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而一个重要趋势是内容的多媒体化。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媒体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然而,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其复杂程度显然要超出任何传统媒体,对于从业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全面技能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于让新时代的记者在新闻第一线总是身兼数职,而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一种多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拥有多媒体技能的记者们更多地是需要了解自己在一个大的报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所要生产的那个‘部件’。”[15]笔者比较赞同彭兰教授的观点。

在当代技术革命和全球传播的大背景下,我国传媒业呈现出市场化、国际化、业务形态融合等多种发展态势。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新闻传播教育要紧跟时代形势和传播实践发展,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努力方向,培养出具有高度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与专业特长、具有国际视角和跨文化传播能力、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