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理念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理念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在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集中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精神追求。[5]新闻传播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工具”,还是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这是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在对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形成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集中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精神追求。随着社会经济和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培养新闻人才的要求。当代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一、人文理念

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一些科学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侵入了我国的高校新闻院系,学生把新闻传播活动当成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利用手中掌握的新闻资源为自己牟取经济利益,这种现象在香港、台湾都有所体现。现代的“人文主义”,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

“在信息文明与市场法则的双重挤压下,将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凌驾于一切价值之上,是有损于新闻教育健康发展的。新闻教育必须首先服从于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服务于民族和社会的需要,以传播人类精神文明、关注社会进步为天职;其次,新闻教育不能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应将服务市场与服务社会、学会认知与学会生存、实用技能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最后,要坚持人本化教育理念,这是新闻教育活动中必须坚守的原则、信念和理想,是新闻教育的生命力,也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3]

曾在2003年被评为“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的新华社主任记者朱玉说:“人们常说新闻良心很重要,但我自己越来越觉得一名好记者不但要有正义感,而且一定要认识到并告诉自己什么是职业记者。职业记者应该以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准来要求自己,理应履行好记者的职责。要成为一名好记者,我觉得,首先要能吃苦耐劳。不是说好记者就要天天以吃苦为己任,生活中的常态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在非常态、需要冲锋陷阵时,应该完全有能力做好工作。另外要有广博的知识。我理解的广博的知识,是看他是否具备进入一个陌生的报道领域的快速适应和反应能力。不管采访有多么困难,都要能写出稿件来,而且每篇稿子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4]

二、创新理念

2007年11月,《传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我国首次组织中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并发布中国第一份传媒创新能力调查报告,解读影响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能力的对策。

报告显示,人才因素决定了传媒创新的水平和速度,48%的企业负责人把该因素放在阻碍传媒创新最重要因素的地位。调查指出,传媒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人才经济;传媒业在本质上不是资金密集行业,不是劳动力密集行业,也不是技术密集行业,传媒业是智慧密集行业。在影响中国传媒企事业单位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获取成果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社会信息交流平台,第二位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第三位的是对成果的市场前景把握不准,第四位的是成果不成熟。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传媒企事业单位领导是传媒创新的组织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管理者,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传媒企事业单位创新成功与否的一个首要因素。因此传媒创新首先应从传媒企业家创新素质培养开始。[5]

新闻传播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工具”,还是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这是我国当代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属‘伦理类型’,具有重人伦而轻自然、重整体而轻个体、重思辨而轻实证的特征,这一点导致中国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发达,缺少以创新为精髓的科学精神。中国的大学往往缺乏应有的创新精神,这既表现在教学、科研等职能的发挥上,更表现在所培养人才的创造性上。新闻教育最本质的要求,是要把人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6]

在对学生的评估上,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还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美国新闻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拿到学士学位之前,他们都已做过一些大大小小的研究题目,掌握了研究方法,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借鉴。另外,要尽早改革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毕业论文可以是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做出决定。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也亟待创新,欧美等国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培养有三个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实行“实务型”与“研究型”双轨制,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毕业时也有不同的考核标准;二是可以考虑跨专业招生与跨院系培养,致力于培养媒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或某个专业领域的传播专家;三是与媒体联合进行“订单式”培养。

三、开放理念

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指出:“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既然我们形成了向国际现代综合传媒发展的思路和共识,我们就需要优秀复合人才的支撑。为了适应事业的发展,急需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于是,从2006年开始,我们积极拓展国内和国际人才渠道,着力引进外语水平高、能适应全球媒体竞争的国际人才,精通新闻业务、熟练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和把握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端型人才,并通过积极引进、大胆使用、深度开发、严格考核、有效激励等系列手段,使人才队伍规模得以壮大,结构得到优化。”[7]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相互间的交流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的新闻院校要在充分利用大学资源的前提下,树立开放式教育理念,取得在教育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开放互补式教育的实质是合理配置高校和市场的有效教育资源,在理论和实践的多元化互补中完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开放大学的办学路径,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大学与媒体的多元化互动办学,二是与境外同类院校的全方位合作。”[8]开放式合作办学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要高度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

2004年,辽报集团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创办报刊发行专业,课程和师资由双方协商,辽报集团发行管理人直接为学生讲授发行专业课,合作双方采取“订单式”培养,辽报集团每年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接收人才。2005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与中国报业协会联合开办媒体管理(报刊发行)专业,学历层次为专科,该校将请发行营销专家、学者和报刊发行的成功人士来校授课,对报刊发行的运作与管理进行系统教研。“报业发行营销专业”填补了国内新闻教育在报刊发行专业方面的空白,也成为中国报业整体转变发行理念,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信号。[9]也是在2005年,《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订单培养的方式,共同培养“新闻+经济+外语”的专业型经济新闻人才。[10]

联合办学模式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缓解专业师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克服新闻教育与实践脱离的倾向,更满足了细分媒体市场对特色传播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就已经开始探索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活动。2003年9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实施,合作办学的层次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国家批准了110个可授予国外学位与香港特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国外的著名大学和一些大学的著名专业也开始向中国内地发展;外国合作者的资金投入逐步加大,合作办学的规模也相应增大;合作办学逐步向平民化的层次发展,也逐渐向西部边远地区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展远程教育,举办网络学校逐渐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鼓励有条件的新闻传播院系与国际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用项目管理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本科生成建制地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习深造;二是通过学分互认制度,鼓励不同项目试行“3+1”、“2+2”、“2+1+1”或“1+2+1”等多种合作办学改革,学生在国内和国外分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三是鼓励采用国内学生到国外学习和国外学生到国内学习的互换培养方式,既为国内学生接受国外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途径,又为中外高等教育的进一步相互交融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