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的新闻传播教育

德国的新闻传播教育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德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从17世纪末,德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报学课程,一些大学生撰写报学方面的学位论文,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开始发端。德意志新闻学院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校,是《南德意志报》的总编辑Werner Friedmann模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教育模式创办的。1949年,德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研讨会在此召开。

第五节 德国的新闻传播教育

从17世纪末,德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报学课程,一些大学生撰写报学方面的学位论文,世界范围内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开始发端。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写成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学专著《德国新闻事业史》。1916年,莱比锡大学首先创办报纸学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报纸学取得了与别的专业同等的地位。“二战”后,报纸学逐渐被新闻学、传播学所取代。

在德国,进入新闻界有四种途径:[13](1)高中毕业后作为自由人员或职业人员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这些培训生被称为新闻预备生(现在约占15%,有减少趋势);(2)高中毕业后进入新闻专科院校,或攻读为新闻求职者开设的各种专业训练和教育课程(目前约占10%);(3)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获得某种学位,并接受较短期的专门训练(目前约占50%,并有增加趋势);(4)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新闻专业、写作或媒介科学专业,其后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现为15%到20%之间,有增加趋势)。

“根据德累斯顿工程学院传播系系主任提供的最新数据,德国现有新闻从业人员70万,大约49万人是永久雇员,而剩下的为独立撰稿人。从职业待遇上,永久雇员享有比较充足的社会保障,而独立撰稿人的生存状态相对艰辛。但近年来,独立撰稿人中出类拔萃、知名度特别高的记者非常多。许多驻外记者往往选择成为独立撰稿人,这样可以根据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媒体发表。这些记者的出身背景差别很大。有学文学的,也有学法律和经济的,还有一部分学哲学的,但是在成为新闻记者前是需要经过系统的新闻和传播的培训的。当然,一开始就学习新闻和传播在职业起步时有更多优势。”[14]

德国开设传播学科或媒介科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为65所,不到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276所)的四分之一。传媒学科相关专业通常设在社会科学学院、文学院或艺术学院之中,直接设为一级学院的极为少见,而且德国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一般下属于传播学科,大多不是为媒体培养新闻工作者,而是为研究新闻传播行为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准备研究人才,着眼于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与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联系紧密,所以在其课程设置中,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产业等与新闻研究相关的基础课程较多,而新闻写作等实用课程则很少;媒介科学学科教学则以媒介活动中的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技术的学习。电影电视专业和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非常有特色。[15]

14所德国高校传播学科相关专业一览表[16]

img2

22所德国高校媒介科学学科相关专业一览表[17]

img3

汉诺威音乐学院的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在德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本科学士课程要学习:大众媒介的经济学、法学和组织机构学方面的知识;公众传播的方式、内容和答复方式的具体分寸;媒介的信息和内容结构以及媒介的信息网络;媒介内容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媒介工作者的工作和工作方式;公司企业传播的工作方式和实践;媒介企业的运营过程。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艺术学院的电影电视专业很有特色,学生在基础课阶段的末期就进入分组实践项目。在专业课阶段,学生开始学习更加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方法和新技术。专业课结束之后,学生要到自己感兴趣的机构进行为期九个月的专业实习。

2005年的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莱比锡大学在全德率先开设“网站内容管理”和“多媒体产品技术”专业课程,毕业的学生被授予科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新学位的学习重点将包括网站基础技术、传媒法和传媒管理以及新闻学专业知识。网页内容管理专业将更侧重于网页制作及维护;多媒体产品技术将以多媒体产品为重点,传授音响和影像制品以及发展等其他多媒体产品相关知识。

德国最知名的两所职业新闻学院是位于慕尼黑的德意志新闻学院和位于汉堡市的亨希新闻学院。德意志新闻学院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学校,是《南德意志报》的总编辑Werner Friedmann模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教育模式创办的。1949年,德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研讨会在此召开。德意志新闻学院的经费来自《南德意志报》和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全免并有相应的津贴补助。亨希新闻学院的录取要求是:年龄要求在19~28岁之间,要会讲流利的德语并有很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录取考试非常严格,每年只收20名学生。学生在校的时间一般是31个星期,也有可能延长至39个星期。学校要求学生不仅会写消息、通讯,还要做各种分析工作,尝试着评论的写作。学生的各种培训课程包括讲座、讨论和新闻的实践。毕业前需要进行四次实习。学院的经费来自德国发行量过百万份的新闻杂志《明星》和另一全国性大报《时代周报》。[18]

始于1976年的多特蒙德大学的新闻教育,是德国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的一个创新。自1984年起,多特蒙德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一个大学的独立学院,在与出版人协会、广播电视机构及记者联盟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多特蒙德模式”强调学术研究和强化职业训练的密切结合,每年约接受60名学生。

多特蒙德大学的新闻教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介绍性学习:最初的四个学期,学生要学习新闻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有文体论、金融报道、新闻伦理、新闻史和文化报道等。这些课程起到介绍性的作用,涵盖新闻领域绝大部分课题。此外,学生将在校园媒体开始他们最初的媒体实践。头两年的学习完成后,学生将获得中期学习证书。

(2)职业化训练:在介绍性课程完成以后,学生将到传媒业界进行为期一年的全日制实习。学院与30家媒体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学生可以向这些单位申请实习。

(3)高级学习:实习之后有两年的高级课程学习。学生在高级课程学习期间准备学位论文。学习的课程有犯罪与法庭报道、传媒经济等等。此外,他们将完成为期两个月的第二次实习,第二次实习必须在与第一次实习不同的媒体单位进行,学生毕业获得的文凭相当于硕士文凭。有的课程对选课人数有限制,学生也可以选择不参加全部的课程。

在新闻学院,新闻的研究、教学与实践之间联系紧密。学术理念建立在八个研究领域上,这八个领域包含在四个专业内。每个学生必须在这四个专业中任选其一:

专业一:新闻学/传播学的社会学及历史基础。学生的学习研究对象是职业领域的伦理问题、新闻史、社会研究、数据分析以及写作类型。

专业二:大众传媒/国际新闻的结构。学生将近距离观察媒体结构。对于媒体政策、传媒经济以及媒介法的重点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通过这个专业提供的课程获得胜任欧洲及国际性公关工作的能力。

专业三:新闻学/新闻制作以及新闻研究的职业化知识。学生在这类课程中学习受众认知、新闻的表现方法和形式。这个专业的学习有助于新闻编辑的训练。该专业也整合了研究与实践,例如研究青年的社会化阅读、采访训练或文化报道等课程。

专业四:经济学/法律。学生要掌握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比如基础职业知识、商务报道或传媒经济。学生要通过德国联邦政府的法律基础课学习媒体如何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完成职责,了解记者的权利及义务,如何做犯罪报道等。

2003年10月,多特蒙德大学设立了科技新闻学士学位。这个学位将自然科学与新闻学结合起来,在欧洲属于首创。学生学习新闻技巧,同时也学习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并在以下三个科目中选择一项进行深化学习: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医药学或物理学)、工程技术(机械或电子制造)或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记者能够对科技新闻进行解释,为读者、听众或观众做好信息分类。毕业生将在电台、电视台、报纸或公共关系处获得科技记者的工作,获得该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还可以再用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

总体上看,英、法、德三国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共同点在于,都很重视新闻职业教育,学院式的新闻传播教育重视理论研究,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精神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博士教育的目标都是集中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

受欧洲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影响较大的另一个代表性国家是日本,我们在此对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做简单介绍,在下一章“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趋势研究”中还会就相关内容有所阐述。

日本早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与欧洲,尤其与德国较为接近,在“二战”后受美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影响较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马嘉在她的博士论文《重术轻学: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中对日本新闻教育的评述颇有见地,她认为当代日本新闻教育形成了“高等新闻教育与企业内部培训二元并行”的教育模式。她在文中从日本新闻教育的发展历史入手,结合日本的文化传统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1899年,美国布朗大学文学博士、政治经济学家松本君平在东京政治学校开设日本最早的新闻学课程,并出版了日本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欧美新闻事业》。1909年10月早稻田大学“新闻研究科”成立,它是日本大学里最早的新闻研究机构,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培养记者为目的,但存在时间不长。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及面向全社会的新闻教育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929年,从欧洲游历归来的小野秀雄在东京帝国大学创办了第一个新闻研究室,从法律、文学、经济三系选拔11名研究生,目的是培养新闻记者;他又于1932年4月创建了三年制的上智大学文学部新闻学科,这是日本最早培养新闻记者的大学学科。

1945年之后,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影响和帮助下,日本高等新闻教育转入实用教育阶段。1946年,受制于美国占领军司令部的日本新闻协会为了促进新闻教育的发展,为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神户经济大学、东北学院专门学校、同志社大学和日本大学共提供140万日元的补助金。在此基础上,1946年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开设了新闻学课程;1947年上智大学专业部新闻科升格为大学里的新闻系;1948年同志社大学设置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这些新闻学专业机构都是在美国职业化新闻教育模式下,以培养新闻工作者为目的创办的。

马嘉在文中着重指出,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虽然在战后的日本盛极一时,但是在强大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作用下,曾经被压制的德国古典大学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等尊重大学内在逻辑的理念回归并占据了主导地位。例如,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科新闻学专业虽然也是成立于战后,但是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师的学术研究仍然体现了以新闻史学、媒介批判理论为主导的德国新闻教育理念。而上述美国背景的新闻学专业组织,因为其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传统文化难以融合,相继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停办。但是,实用主义新闻教育理念并没有从日本传统教育文化体系中退出,仍然与重视学术价值追求的新闻教育理念构成一种紧张的对立状态而存在。70年代以后,随着传播学、信息学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扩大研究领域,开始转向有关灾害信息报道的研究。这种实用主义新闻教育理念对日本传统学术理念的濡染再次引起了新闻学界的担忧。1992年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更名为社会信息研究所。到2003年,在日本只有三所学校办有单纯从事新闻理论研究和教育的新闻学系或专业,它们就是上智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系、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和日本大学法学院新闻学系。2005年4月,同志社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新闻学专业更名为社会学院媒体学系,这次更名标志着该学系将加强媒体实践指导和媒体研究的力度,对新闻学理论研究有所削弱,但是从学理层面出发的媒体批判精神依然是它们的主导方针。

日本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多以媒体对新职员进行实地训练(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形式为主。媒体在每年的4月到7月之间面向来年3月份毕业的本科四年级学生进行录用考试。考试的合格者作为来年4月份的新职员被公司聘用。他们进入公司之后,如果是全国性的报社,便先在东京的总公司接受1~2个月的培训,之后被分配到地方分社开始实际的训练,一般情况下分社是教育新职员的场所。媒体录用的并不一定是新闻和大众传播等相关科系的毕业生,而是包括文、理科在内的各种学科的学生。他们到媒体就职之后,便手持某某报社记者的名片,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19]

【注释】

[1]李东、田晓晋:《英美法三国的新闻教育》,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2]李蓓:《术与学的选择———中西新闻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沿革及动因探析》,《新闻知识》2005年第5期。

[3]党芳莉:《英国的新闻教育及记者培训制度》,《新闻记者》2004年第3期。

[4]刘畅、张羽:《英国新闻教育模式:重“术”轻“学”》,http://www.jinchuanmei.com/2008/4- 14/ 095439519.html。

[5]钟新、周树华主编:《传媒镜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6]钟新、周树华主编:《传媒镜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7]钟新、周树华主编:《传媒镜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8]Lexis-Nexis,提供灵活简单操作的界面及广泛的学术内容,包括超过6100个来自新闻、商业、法律、生物医学和公共参考的信息源。是一个由权威学者设计,服务于大学本科生的基础学术研究数据库。Lexis-Nexis学术大全是为研究、学术策划、课程建设设计的完整的教育与研究工具。

[9]钟新、周树华主编:《传媒镜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10]〔英〕Angela Phillips,“Should Journalists be Educated to Hold Power to Account or Simply Trained to Fulfil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见《21世纪新闻媒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赵彦华:《中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教授访谈》,《中华新闻报》2002年11月19日。

[12]部分内容参见张子让:《法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新闻大学》2002冬;陈卫星:《管窥法国大学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1期。

[13]吕凌:《德国的新闻教育》,《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14]吴木銮:《颇具特色的德国新闻教育》,《青年记者》2007年第18期。

[15]詹正茂、杨扬、林明:《德国高校传媒学科设置及其借鉴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16]詹正茂、杨扬、林明:《德国高校传媒学科设置及其借鉴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17]詹正茂、杨扬、林明:《德国高校传媒学科设置及其借鉴意义》,《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18]参见吴木銮:《颇具特色的德国新闻教育》,《青年记者》2007年第18期。

[19]〔日〕东京大学社会情报(信息)研究所教授花田达朗,刘雪雁译:《日本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的现状与课题》,《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 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