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传播的共性

新闻传播的共性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质的规定。新闻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动事实的信息是电视新闻的本源。真实性是所有新闻报道共有的特性。新闻传播的时效,即新闻事实从发生到被报道传播开来之间的时间跨度。一是新闻传播迅速及时。有学者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称作迅即性,以此强调电视不但可以报道刚刚发生的新闻,而且可以同步报道正在发现的新闻。电视的优势技术占据着领先地位,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时效性的标志。

一、新闻传播的共性

(一)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质的规定。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体的新闻一样,必须恪守真实性原则,这是一切新闻媒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是赢得受众信赖的最基本的条件。

新闻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动事实的信息是电视新闻的本源。只有确实存在和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的信息才可能成为电视新闻。电视新闻不仅要求取材于客观存在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而且电视记者在采访制作新闻时,还必须努力从社会背景、历史进程中去把握具体事实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它可能的发展趋势,努力做到新闻报道具体真实和宏观真实的一致,或者说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真实性是所有新闻报道共有的特性。但对电视新闻而言,在具体报道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电视多符号传播的特点,从声画局部信息到整个新闻报道都要真实准确。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声音和画面都是新闻信息的载体,要确保新闻真实,首先要对现场画面和同期声等视听材料严格把关,防止以假充真、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比如,一则报道某市文化下乡活动的新闻,画面中是几张桌子,两三个前来咨询的村民,可新闻稿(解说)却是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声画内容明显不符,让观众不禁哑然。因此,电视新闻要确保每一个画面和同期声的真实可信,要能经得起亿万观众的审视,任何取巧和失实,都会损害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甚至于损害人们对于整个电视媒介的可信度。

电视新闻要做到真实,电视记者、电视编辑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具体而言,电视新闻采制人员在采访新闻当中,应该深入新闻现场,充分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努力摄取第一手声画材料。在编辑和制作新闻时,要顾及声音、画面等信息内容指向的一致性,不仅单一画面或声音是客观真实的,还要确保同期声、现场画面以及文字稿匹配后新闻信息整体的真实可靠。

(二)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传播的时效,即新闻事实从发生到被报道传播开来之间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长,时效性弱;时间跨度短,时效性强。时效是构成新闻的一个重要元素,时效体现的是新闻价值。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信息诉求上求快、求新的欲望越来越高,因而,时效性在新闻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电视新闻与其他大众媒体新闻相比,其时效性有着更丰富的含义。一是新闻传播迅速及时。电视新闻凭借微波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在新闻传播中可以获得比其他大众媒体更为快捷的传播时效。有学者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称作迅即性,以此强调电视不但可以报道刚刚发生的新闻,而且可以同步报道正在发现的新闻。而后者共时空的“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时效性特点的报道方式。二是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时效性角度看,电视新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逼近新闻发生第一时间的历史。鲍列夫在其《美学》一书中提到:“电视就是因为产生了希望能当时、当日,以直观记录的形式,真实准确地传播并从思想和艺术角度加工当代生活的事实和事件的那种需要才出现的。”电视ENG采访方式的运用,大大简化了节目的中间环节,缩短了报道所需的时间,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EFP方式则进一步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处于同步状态,带给人们第一时间目睹新闻事件的全新的心理体验。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卫星传送信号、网络辅助报道和现场直播等技术,使电视新闻能够通过天上卫星、地下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使新闻的时效达到了与事件同步的程度。

尽管电视新闻传播有着报纸、广播等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优势,但仍需要传播者树立新闻时效观,重大新闻必须抢在第一时间发布。在这方面,电视新闻有卓越的例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一带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四川电视媒体和中央电视台迅速应对,在半个小时内,就将这一重大消息传播出去,占据了时效的制高点,显示了电视媒体时效快的优势。这样的具体事例不胜枚举。

时效是一个变量。今天,受众对时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一天前的新闻已经没有多少价值。时效是受众的需求,也是媒体竞争的重要方面。电视的优势技术占据着领先地位,直播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时效性的标志。

(三)新闻的简明性

新闻是一个大家族,包括简讯、消息、通讯(专题报道)、新闻调查(深度报道)等。本标题中的“新闻”是指消息这个类别。消息类新闻的任务是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大事,内容的重点是现象或结果,至于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详细说明、成因解释则是专题类新闻的任务。真、新、快、短、活,是新闻(消息)的特征。消息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容量小、字数少。一条新闻一般只有500个字左右,没有更多的文字去做详尽的表述。

短,是提高时效,增加信息量的手段之一。新闻(消息)要求简明、简短,但不是短而空、短而轻、短而浅,而应是短而实、短而重、短而举要。下面的这条新闻,题材重要,内容实在,体裁简明。

中国水电集团获准开发老挝钾盐矿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正式核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投资开发老挝万象平原钾盐矿年产12万吨钾盐项目。

中国水电集团10日发布消息说,该集团于2006年与老挝政府签订了万象平原钾盐矿普查和勘探协议。目前,土地征购工作开始进行,采矿加工设计合同和开采生产协议已经签订。

12万吨钾盐项目的核准,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水电集团是国有跨国企业,目前占国际水电建设市场50%以上份额。

(CCTV—财经《经济信息联播》2009年11月10日)

在电视新闻中,往往用拉滚字幕的方法报道新闻,不仅在限定的时间长度内扩充信息含量,而且也呈现出简明的特色。

(四)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客观事实一旦经人们采集、组织、报道出来,它就隐含了作者的主观性,以及媒体的观点和立场。其实,从选题、采访、确定主题、写作到发布新闻,无疑隐含了作者的主观性。主观性就是倾向性,在非大同社会(阶级社会),倾向性(主观性)集中表现为阶级性和党性。

中外新闻媒体的实践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都存在着阶级立场和主观倾向,它们总是为掌握着媒介的那些利益集团和政党说话的。英国格拉斯哥媒体研究组成员在《糟糕透顶的新闻》(Really Bad News)中宣称:“我们的研究发现,广播机构是极端等级制的,他们与一些‘官方的’和‘公认的’消息来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结果新闻对观察世界的方式进行了倾向性处理。”西方两位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对大量的电视现场直播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事实上,这些中心事件(指媒介事件)的大多数是对现状的赞美,是对精英集团的合法化,是对国家兴旺的重申。”即使是在一贯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国,当国家发生重大灾难和变故时,也会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管制,并采取一些手段调控媒体和新闻报道,以制造有利于政府和执政党的舆论环境。2003年,美、英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后,CNN等电视媒体只报道美英联军的军事胜利和战争按计划进行之类的消息,而避免出现伊拉克平民被炸死、炸伤的画面。当全国广播公司(NBC)的资深记者阿内特在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的采访中发表个人对战争的观点,指出美国的原定作战计划已经失败,美国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已对布什形成挑战时,他随即被NBC解雇。

在我国,我们党和政府从不讳言新闻具有倾向性、阶级性和党性。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国的新闻媒介担当着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职能,所以,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包括电视记者、编辑必须充分认识到新闻的阶级性特点,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通过新闻实践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发挥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情感沟通、舆论引导方面的强大优势,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