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论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专业教育的训练,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所以,研究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对于进一步提高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减少疾病为宗旨的医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在教学环节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论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基础医学院 张 珂 贾 敏

医学院的学生是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学学生的要求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该具有人文素质,应该能从社会道德和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这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是兼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一门学科,学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医学专业技能,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应该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完整知识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专业教育的训练,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应加强医学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树立其信心、爱心、感恩之心,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所以,研究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对于进一步提高以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减少疾病为宗旨的医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文素质方面所进行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而为思想政治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取向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才,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二、当今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相比,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我国医学学生高中阶段就在理科班读书,主攻数、理、化,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学习,这造成了人文素质的基础薄弱;二是进入大学以后,医学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三是着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都会造成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智能结构的严重缺陷,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崇尚拜金主义,对患者缺乏同情心、冷漠和不负责任等。

1.在教学环节中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医学教育也不例外,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专业课或者基础的数、理、化。这种过分强调专业意识、专业教育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较差等问题。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课时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医学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和比例一直占绝对优势,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

2.只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其他人文社会学科

近年来,各高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进一步规划,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由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科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合并,以选修或辅修等方式开设了人文素质课程。但是,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学年,这其中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政治类占主导地位。然而,人文社科课程一般包括三大类:政治、哲学类,社会、经济类和历史、文化类。三者相互补充,相互统一,构成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石。目前忽视了其他两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补充,对生命的关注、对伦理的思考、对医学内在精神的揭示等人文艺术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体现,致使医学学生的文化底蕴依旧相当薄弱。学生推崇的是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坚定的政治立场,疏离的是温情和人道。

3.学生求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环境熏陶

要培养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势必少不了人文环境的熏陶。纵观其他文科类院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关注度极高,对政治、经济等相关热点相当敏锐,他们热爱历史,积极探讨社会,并善于将人文素养与本身的专业相结合。然而医学学生学业压力大、任务繁重,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政治经济类话题,没有时间去关注历史人物、社会热点。医学类的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强调的都是专业教育,很少去以人文精神感召大家,致使医学学生他们缺乏一种人文环境的熏陶。

4.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在医学教育中,临床实习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医院是临床实习的基地,也是对医学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理想的场所。每年各级医院都要有一批医学学生进行实习,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医生职业的向往、对工作岗位的好奇,进入不同的科室实习。进入医院后,带教老师传授给他们的是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很少有人给他们讲解本学科思想观念的演化历史、价值遗产和医学理论的渊源。因此,学生也只顾追求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提升,而对于医学本身具有的社会意义、医术之外的文化和伦理特征过问较少。

三、加强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加强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相结合,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良好人文素质和医德医风。

1.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医学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工作常抓不懈。这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上就树立他们良好的医德观、人生观;要定期举办班干部培训班,抓住学生干部这个强有力的团体,让他们以点带面,全面带动起所有同学;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在同学们之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懂得,作为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从而增强医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大学期间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修养,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转变育人理念,改革课程体系

目前,我院学生的学时被庞大的专业课程所占据,人文社会学科课程比例低。以2007级第五学期的课程为例,本学期共开设7门课,且全部为专业课,专业课比例达到100%。而2008级、2009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仅仅只有思想政治“两课”和中国近现代史,这造成医学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人文精神的缺失。要让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首先需要调整课程体系,适当地增加人文学科比例,除了思想政治类课程之外,还应该适当加入法律、心理学、管理学、道德伦理学等课程,灵活安排学生喜欢的各种人文知识讲座,从而优化整体课程结构,设计医学知识、能力、人文素质结构的新框架,构建独具特色的医学教学模式,实现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学科三者并重的转变。改革医学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它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总体要求,解决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人的问题,旨在培养医学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情操、较高文化修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在一、二年级进行。本部分教育应包括马克思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两课”类课程以及社会学、历史学、大学语文等教育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对社会和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适应性。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潜在的、深刻的甚至是本质的意义。

(2)加强医学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它立足于对医学双重性质的认识,从宏观方面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在二、三年级进行。本部分的教育应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论、医学管理学、医疗保险学、医学技术评估学等内容,这些课程可以深入剖析医学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帮助医学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高对医学社会价值的认知能力,树立完整、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病人、热爱生命、尊重人的精神和品质。

(3)加强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它立足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知识结构的具体需求,从实施医学行为的微观角度,培养学生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方法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一部分的教育内容主要在四、五年级进行。本部分教育应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医患沟通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这是新的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具体医学能力和手段,它直接应用于维护人体健康的实践,是21世纪的医生所必备的医学操作能力之一。公共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医学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医学专业性人文素质教育这三者逐步推进、层层深入、融会贯通、有机整合,构成对医学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

3.从辅导员做起,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辅导员是关键。辅导员的文化素养、语言特征、行为气质、风度仪表都能以有形或无形的因素直接感染、影响学生。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过程中,辅导员的人格力量、品德修养、个人情操同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其人格魅力时时熏陶、同化着学生。可以选择具有文科背景的人才或具备丰富人文素质的人才担任辅导员来管理医学院的学生,可利用辅导员平时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人文环境,使他们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与工作中在言谈举止上都透着人文气息,给予学生人文环境的熏陶。

4.拓展教育载体,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从认识的发展规律来看,人的认识水平是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是医学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过程。学院必须拓展教育载体,变封闭为开放,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思路,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重视实践环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两年来,我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青春红十字协会,由学生自主管理,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例如,红十字协会定期举办医学知识讲座、为广大同学测量血型、给同学们讲授简单的急救常识、义务献血等等,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人文关怀,在服务他人和社会中塑造乐于奉献的情操。

总之,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统一结合起来,接受它的社会导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科大学生。21世纪的医学是人文医学,在新的层次上弘扬人文关怀将是21世纪医学的主旋律。所以,重振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