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最完美的教育,“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

和谐:最完美的教育,“和谐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这个法宝就是“和谐教育”。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谐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教育过程是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

和谐:最完美的教育

“和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其基本理论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为主的教与学过程的和谐,以学校为主的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民主融洽的现代师生观、能动发展的学生观和整体优化的教育方法观。

一、和谐,最完美的教育情境

和谐是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的完美配合,是多元化的协调与统一,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愉快和满足,并由此而唤起人们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与向往。我们知道任何教育活动都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因此和谐的教育情境对人的学习动机、欲望、情趣、信心和热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使教育过程和谐完美,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资源,创设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热情,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压抑为轻松,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使教育主体和客体和谐合作,真正把教育转化为“寓教于乐”的活动。

我们认为,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必须以优化学习环境为基本前提,整洁、清爽、优美、宜人的课堂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心情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历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常规教育中,除做好教室、黑板、墙壁的整洁之外,还应该讲究教室内部的审美设计,把教室布置得美观、高雅、活泼、大方、亮丽,甚至充满情趣和温暖,使之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相协调,让同学们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和温馨的气氛,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在专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则应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来布置学习环境,或热烈,或高雅,或庄重,或活泼,总之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情调和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固有的环境资源外,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气氛,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总之,我们认为和谐的情境乃是最完美的教育情境。

二、和谐,最完美的情感体验

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和谐是完美的心理体验。我们知道,和谐不是事物各个分散部分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事物的外在联系在人感知中留下的印迹,而是在于本质联系的内外的和谐统一的相互渗透,通过感知在人的情感和理智中产生一种积极反映。所以说,和谐是一种完美的心理(情感)体验。

从心理上讲,教育是师生双方基于教育教学资料(包括环境、教材、媒体等)而进行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活动,只有在和悦愉快的情景氛围中才可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学诸因素不和谐,学生就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体验。所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体验的根本保证。

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愿望,与学生一道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优化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尤其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中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因素,然后再启发学生进入感知体验阶段,并交流获得的具体感受。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研究和探讨、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艰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益。例如,社会实践是一种开放型的教育活动,但有些教师却采用封闭式管理办法,一切都按照教师的意志来编导,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表演的地位,整个活动缺乏学生的创意,显得十分呆板和别扭。正确做法应是:师生共同研讨,主动吸纳学生的创意,放手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然后进行评比选择,再由学生自主实施,最后进行集中汇报、展示和交流评比。和谐的教育体验(实践)活动,必须是喜闻乐见,合乎学生心理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只有真正参与,才可能获得深切的感知和体验。

三、和谐,最完美的心灵展现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不和谐因素的影响,不少同学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压抑,他们不自觉地关闭了心扉,不愿意向家长和教师展露心迹,他们的情绪也很难得到合理释放,自我保护意识极强。那么,教师应该使用何种法宝启开学生心灵之门呢?我们认为,这个法宝就是“和谐教育”。

“和谐”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反映。它既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又是家长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关系的和谐。其基本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并由此而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够接受教师教育并向教师展露心灵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呵护学生心灵,循循善诱地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去教育和帮助学生,排除学生心灵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障碍,积极鼓励学生说真话、道实情。对于学生的问题要做耐心细致的启发疏导,而不能报以冷淡态度,更不能加以冷嘲热讽。其次,教师要改进教育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发挥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的力量,使学生自觉地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尤其对那些存在某种偏激情绪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采取科学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释放不健康情绪,使其心灵得到正常发育。

四、和谐,最完美的人格创造

教育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活动。塑造具有创造能力的健康人格,是现代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知道,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仅是智力开发问题,也是个性特征,尤其是人格特征的塑造问题。它包括人的求知欲、独创性、灵活性、意志力和坚韧性的培养,而人的这些个性品质又是在一定环境中,经过长期教育、熏陶和磨炼而形成的。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和谐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教育过程是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基础。

首先,和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有所创见必须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并具有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有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创新。和谐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外部环境,更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他们创造和谐主动、自由发展个性的条件。比如说,组织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就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其次,和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创造韧性和抗挫能力。我们知道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也是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轻松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战胜困难的思想动力,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长期与困难斗争,可以磨炼出人的意志,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人格精神,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过程,是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形成的基础,教师必须明白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