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心筑梦三十载交大出版正青春——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十问

精心筑梦三十载交大出版正青春——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十问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心筑梦三十载交大出版正青春[1]——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十问“巍巍交大,百年书香。”本专栏将选择10个事例,以问答的形式,来展现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依托交大,教材为本,弘扬学术,市场优先”是上海交大社的办社方针。这些年来,上海交大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精心筑梦三十载 交大出版正青春[1]——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十问

“巍巍交大,百年书香。”一百年前,1898年,我国最早的大学出版机构南洋公学译书院载誉出世,出版了严复的《原富》等风行一时的书籍。发轫于此,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中重生。30年来,上海交大社励精图治,薪火相承,励志拼搏,不断壮大;30年来,交大出版人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炼就坚定的信念,强壮的队伍,成长为中国出版业中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交大社3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更是一部筑梦史。在这部史册中,人们看到了交大出版人的聪明才干、出版工作者的必胜信念。30年来,交大出版人的发展理念是什么,上海交大出版社取得了哪些成果,实现了哪些跨越式发展……这些问题,引人瞩目。本专栏将选择10个事例,以问答的形式,来展现上海交大社发展理念与成果。

一问:交大社办社方针是什么?

“依托交大,教材为本,弘扬学术,市场优先”是上海交大社的办社方针。“依托交大”指依托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资源和优势,这是交大社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更是独有的。例如,交大社出版了杰出校友江泽民、钱学森等学术著作,受到广泛关注。“教材为本”,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大学社的立社之本。如今,交大社出版的船舶航运、机械、材料等学科教材,都已成为全国同类学科教材中的品牌。“弘扬学术”是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交大社鼓励编辑跟踪最新学术成果,策划开发了一系列学术出版项目,都取得了“双效益”。“市场优先”是指确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扩大品牌图书的市场影响。这些年来,交大社遴选出面向市场的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实行政策倾斜,精心打造,优先出版,重点营销,进一步诠释了“市场优先”的基本理念。

二问:交大社的“四化”理念是什么?

“专业规模化、产品经营化、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是交大社坚定不移的办社理念。“专业规模化”指专业化发展,这是大学社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近年来,交大社推出了诸如“大飞机出版工程”、“世界一流大学”丛书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交大品牌系列”图书;“产品经营化”指以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为先。全社上下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装帧设计、再到印刷用纸等各环节,都十分注重从市场出发。“业态数字化”是指依托上海交大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平台国际化”是指搭建学术出版国际化舞台,打造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桥头堡”,是交大社近年来改制转型中创新的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盲信号处理——理论与实践》等一批优秀图书的英文版系列学术图书被成功输入国际图书市场,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

三问:交大社为何能做到跨越式发展?

这些年来,上海交大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2012年为例,交大社新书品种为1 200余种,销售码洋已过4亿,同比增长都在20%以上。交大社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如下:

思想上强调“理念超前,敢为人先”八个字。出版社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念,例如,图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出版应成为大学教学科研之外第三种力量、专业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做交大乃至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等等,当这些理念转化为出版社领导班子的共识,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就对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动上做到“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八个字。交大社率先高举“专业出版”旗帜,在高端学术出版领域接连取得突破,如“大飞机出版工程”成为国家标杆工程,已出版30余种专著,并起到了带动学科建设、引导学术品牌、聚集人才资源的效果。此外,抓住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文化产业转型的契机,积极推进学术出版走出去,2011年签约53个品种,均是高端学术图书……抓住机遇,让交大社在出版布局等方面占得了先机。

管理上践行“改革创新,机制高效”八个字。出版社把传统编辑室改为事业部,还组建了重点项目部、数字出版部、版权贸易部、产业项目部等新兴业态部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成绩。此外,改革选题产生机制,实行重大选题遴选制度、内部订货会等制度,都有效提高了图书选题的质量,保证了精品图书源源不断地涌现。

四问:交大社如何绽放文理并蒂花?

近年来,上海交大社在科学文化出版领域异军突起,出版了“中国学会史丛书”、“萨顿科学史丛书”、“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献丛书”、“世界一流大学史丛书”、“晚清著名人物年谱长编丛书”等一大批优秀人文图书,“理工社里开出了人文之花”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话题。

交大社的科学人文特色板块既得益于上海交大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工特色,也受惠于上海交大110余年的深厚人文传统。交大社科学人文图书不仅大项目较多,而且选题独具特色;除去厚重的学术著作外,交大社推出的大众类人文图书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周末读史丛书”、“江南建筑文化丛书”、“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建筑之旅丛书”、“布鲁姆文学圣地丛书”,以及网罗了叶永烈、江晓原等著名作家和学者为作者的“书房系列”、“叶永烈看世界”,等等。如今,交大社一方面依托上海交大理工科优势,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学术著作;另一方面,在科学文化、外语教育、经济管理、古籍整理等方面也有一系列好书出版,呈现出文理并蒂花开的喜人局面。

五问:交大社为什么要推出“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

在传统理工类强势专业教材基础上,近年来交大社专门成立了大学学术英语项目组,集中全社优势力量,重磅推出了“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项目主要包括三大块:教材开发、教师培训和资源库。除了教材之外,定期举办教师培训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为广大高校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各高校教师了解学术英语教学与科研的前沿动态。同时,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建设了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学术英语研究、大学英语教师向学术英语教师成功转型创造便利条件。

事实上,“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不仅是大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者,更是探索新型编者、读者、出版社三方关系的先驱,是图书出版模式的一次改革。交大社对“新核心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定位不仅是一套教材,而是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开放式平台。即以教材为主,以光盘和网络教学平台为辅,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并且能不断扩充细节、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更新内容。在这里,作者、出版社、用书院校,既是平台的打造者,又是使用者,真正实现了三位一体。同时,教材的出版也能为出版社积累一批良好的作者群。通过这一平台,交大社将率先打破现有的出版模式,在转型发展的路上再上新台阶。

六问:交大社为什么能多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交大社把出版工作融入到国家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中,策划、出版了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获得了国家级出版基金的多次青睐和支持。以国家出版基金为例,交大社先后有大飞机出版工程(一期)、《全乐府》,大飞机出版工程(二期)、《钱学森文集》,船舶与海洋出版工程·航母与潜艇系列、《翱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之路》、《叶永烈讲述钱学森故事》、民用飞机适航出版工程、《东京审判庭审全记录(英日双档)》9批次出版项目入选。在按期结项中,获国家出版基金办公室的好评,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可喜的是,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机构——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引进了5种“大飞机出版工程”图书英文版版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说:“这才真正体现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专著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能在国家级基金项目中立项是一种荣誉,能否圆满完成国家项目,则是一种考验。交大社在做到人员(领导、责任编辑、作者)、资金、时间“三落实”的同时,还把好了“四道关”:一是跟作者沟通,争取到作者的配合与重视;二是在社内建立绿色通道,建立项目责任人制度;三是切实把好书稿内容、编辑加工、装帧、印刷等环节的质量关;四是做好国家级项目的宣传和推广。

七问:交大社为什么要打造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出版是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交大出版人愿意做一个文化摆渡者,让世界上更多读者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积淀和交大的百年书香,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借助专业出版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2012年4月16日,交大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成功合作出版了《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英文国际版,并在伦敦书展举办全球首发式,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时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钱学森文集》国际版的出版发行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做了一件意义重大、功不可没的工作,是中国精品图书走向世界的最新重要成果之一。”

据了解,交大社“走出去”工作的主要合作伙伴集中在全球领先的学术和教育出版商,如爱思唯尔(Elsevier)、德古意特(De Gruyter)、剑桥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圣智(Cengage)等,这些国际大社学术声誉异常卓著,市场网络四通八达,有助于中国原创内容最大程度地被国际学术界所阅读和接受。如交大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了一系列交大学者的英文版学术专著。这些学术专著的作者都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包括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等,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扩大了中国优秀科研成果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问:交大社是如何创新专业化营销思路的?

为了提高营销竞争力,交大社把原来的市场部升级为营销中心,秉承“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业绩”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年轻化的营销团队。出版社注册成立的上海新学通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是交大社的全资子公司,设有常规渠道营销部、网络与新媒体渠道营销部、专业渠道营销部、重点项目营销部、大英教材营销部、特殊渠道营销部、营销业务保障部、合作业务管理中心等部门,既是出版社产品营销和书款回笼的专职运营机构,也是出版社自身品牌塑造和产品品牌拓展的有效平台。

针对专业图书的读者人数少、布局分散等现状,交大社还实施了专业化营销,包括:社里为每个事业部配备专职营销编辑;引入重大选题遴选制度,通过策划编辑参加项目策划答辩的方式,让专家学者、书店代表和出版社共同确定下一年度出版社集中精力进行重点打造和营销的系列图书;为重点省区配备地区营销经理;积极开发与维护新兴营销渠道,如网上书店、门户网站和专业性网站,等等。

九问:交大社如何筑融合创新之梦?

2013年1月,交大社在南通会议上提出“转型发展,强化质量,夯实基础,融合创新”的发展战略,作为2013年工作的主要思路,重点提出“筑融合创新之梦”。“融合创新”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战略上的融合创新,包括: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文化和资本的融合;出版社与学校、院系的融合;出版社与上海市、徐汇区的对接融合。在出版社与学校、院系的融合上,要求具体做好以下项目:大飞机出版工程项目、东京审判项目、转化医学出版工程、通识教育丛书等重要出版项目。二是项目上的融合创新。包括图书项目与数字出版项目的融合,图书项目、数字出版项目与产业项目的融合,图书项目与教育培训项目的融合,图书项目与期刊项目的融合,国内项目与国际化项目的融合。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交大社今年上半年亮点频出。今年5月底,交大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将成立合作编辑室,这是施普林格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合作编辑室。在实现国内项目与国际项目融合的同时,交大社还实行了跨地区的融合,创建了交大社北京事业部,该事业部成立后策划出版的《人体使用手册》一书,初版2.5万册一举打响,成为畅销书,已重版加印。交大社与中国科技出版社联合组编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第一批著作已隆重推出。

十问:交大社是如何进行转型发展的?

2008年上海交大社启动“转制”工作,除了理顺了出版社与学校的关系,还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机制方面的调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在转型中,交大社面临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如何从事业单位现代企业转变问题;二是数字化、国际化转型的问题。

在改制之初,一些员工没有摆脱事业单位的影响,不能适应新的企业化运作。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在全社树立“讲正气、讲人气、讲书气”的新社风,营造“以势带事、以场带人”的氛围,既调动了老编辑的积极性,也鼓舞了年轻人努力实现梦想的干劲,形成了“互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度改革,如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部门设置、选题市场化产生机制、薪酬制度改革、资本运作等为企业规范化运作提供了保障。

交大出版社还提出“数字出版是专业出版的表兄弟”,实施“出版+项目”、“出版+评价”等新的出版理念。目前,交大社的数字出版也颇具规模,依托上海交大的优秀科研资源建设了各类数据库,积极探索业态数字化与专业规模化相融合的模式。已开发了“科技文献双语语料库教学平台”,获得2009年上海市科委数字出版项目资助。交大社正与上海交大医学院、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新的数字出版项目。

面对改革带来的成果,交大出版人也清醒认识到,就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环境来说,交大社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一定要有韧劲和耐心,坚定走学术出版之路,坚定市场化改革,立志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学术大社。

【注释】

[1]本文原载2013年7月1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作者金鑫、侯俊华、耿爽、张学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