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薪继火传务实求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展巡礼

薪继火传务实求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展巡礼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书院停办后,交通大学的出版事业仍延续不断。1983年6月,国家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很快第一本《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初探》就问世了。

薪继火传 务实求新[1]——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展巡礼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的出版工作实行从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阶段性转移的战略口号,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出版政策法规,在出好教材专著精品,实施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每年有新思路,每年出新举措,每年上新台阶,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称号,连续三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良好出版社”。

一、发扬传统,打下扎实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具有重视出版的优良传统。早在光绪二十五年(1898)春,老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专门设立了译书院,由张元济为主事(即主任),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出版机构之一。译书院虽然成立只有4年的时间,但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译书、兴学、自强”是译书院创办的宗旨,为此译书院较为客观地翻译了许多有关西方思想经济文化的书籍,影响了一代学人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其中尤以严复所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最为著名。此外,译书院就出版所采取的措施,如“先章程而后议论”、“审流别而定宗旨”、“正文字以一耳目”、“选课本以便教育”,为我国翻译出版事业奠定了基本原则。而译书院邀请一批专家学者加盟翻译编辑队伍,开创我国近代出版业最早的版税制,依靠政府打击盗版等出版思路和方针对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译书院停办后,交通大学的出版事业仍延续不断。1925年学校成立了专管出版工作的领导机构——出版委员会。1947年学校组建出版社,当时的校长吴保丰亲任社长。解放后出版社一度停办。1983年6月,国家批准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建社初期,该社办社条件十分困难,但全社同志继承老交大的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一致,忘我工作,不计报酬,不计工作时间,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求早出书,出好书。没有办公用房就向校团委借了一小间开始筹建工作,以后又在校友的支持下,租用了一幢民宅,从此就挂起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牌子。没有流动资金,就先向校科研处借用10万元人民币作为流动资金,后来又同5所兄弟院校协作,借得25万元资金。没有办社经验,就到成熟的地方出版社学习。编辑、出版人员业务不熟悉,一方面向地方出版社商调资深编辑,另一方面派年轻同志外出学习。采取边筹建、边学习、边出书、边练兵的办法,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建设出版社。很快第一本《上海交通大学管理改革初探》就问世了。这本书总结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成果,对全国高等院校体制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该书一出版就成了畅销书,一再重印仍供不应求,总共发行10万多册。第一炮打响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全社人员办好出版社的勇气和信心。此后,出版社又及时地出版了一批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和学术著作,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金属的磨损与断裂》、《交流调速系统》、《集成光学》、《十六位微型计算机》和“经营管理知识丛书”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坚持方向,步入良性循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经过了初创阶段并打下了一定基础后加大了改革力度。首先是在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上采取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的传统模式,制定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全新制度,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出版社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起步探索阶段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有序管理阶段。出版社的出书品种发行码洋逐年稳步上升,经济上也不再是捉襟见肘,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投资大项目、大工程,进而扩大再生产。

他们努力贯彻党的出版方针,遵循“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精神,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悠久、学科齐全、编著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优势,在调整出书结构、优化图书选题、加强内部管理上开拓进取,在出精品、创名牌、结硕果上狠下工夫,相继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的大专院校教材、学术专著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双效益图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一批各具特色的新版教材和学术著作荣获各类奖项。如《汉英大辞典》和《英汉计算机技术大辞典》荣获中国图书奖;《燃气轮机性能分析》、《螺旋桨激振力》、《光纤通信技术词典》、《信息高速公路》、《各向异性材料力学》、《柴油机增压及其优化控制》、《磁记录原理与技术》、《交流调速系统》、《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手册》、《工程控制理论》、《大学物理教程》、《程序设计》等先后获得部委级优秀教材或图书奖项。这些获奖教材和学术专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涉及当代科技的前沿和新进展,反映了著作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成果,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乃至我国的科技水平。与此同时,一些理工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技术课的传统教材,经过作者的精心修订,注入了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衔接的新内容、新知识,体现了“起点高”和“国内一流大学”的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该社是教育部设立的华东地区高校工科教材出版基地,先后为近百所高校承担了教材专著的出版任务。这些教材除了满足推荐院校的教学急需外,还被其他许多院校选用,对于更新教材内容,鼓励教材竞争,推动教学改革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出版大量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同时,出版社也培养锻炼并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熟悉业务的编辑、出版、发行队伍及管理干部队伍,不少同志晋升了技术职称,积累了办社经验。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和修改,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中心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选题管理,合同管理,书稿出版流程管理,书稿编辑加工管理,校对、管理,财务管理,书稿档案管理等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出版改革,提高全社人员的思想觉悟,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在整个改革的进程中,社行政配合党总支抓思想导向,党总支则支持配合社行政抓管理、抓经营、抓工作计划的落实。在党政并肩齐抓共管通力协作下,使出版社既出了好书,又发展了经济实力,出版社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三、打造精品,努力争创一流

该社以编制重点图书规划为契机,围绕建设一流大学出版社,组织全体编辑开展调查研究,有重点地访问专家教授,召开小型多样的座谈会,了解教学科研动态,捕捉学科发展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依托,逐院逐学科分析探讨,确定社的重点选题和重点出版方向,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出书风格。已经出版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材料科学丛书”和“先进制造技术丛书”获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上海市“九五”重点图书《英汉科技大辞典》、“现代轿车设计与制造丛书”、“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等在图书市场上也有不俗的业绩。现在他们正全力以赴编制和部署“十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力求有新的创新和突破。

与此同时,出版社花大力气组织出版双效益图书。遵循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和酝酿讨论,形成了依靠上海交通大学,立足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大众的出书新思路,建立了图书出版“一主两翼”的构思,即以大学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体,以科技图书和工具书为两翼,本着弘扬主旋律,奋发出精品的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调整选题结构,控制出书总量,优化图书选题,认真组织出版工程技术类、外语类、文化教育类、制冷与空调类、计算机类、汽车工程类等特色图书模块,上海交大版图书在浩瀚的书海中有了自己的个性和亮点。

上海交大版的英雄系列图书,在读者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他们相继出版的《雷锋故事新编》、《民族脊梁王进喜》、《一代医魂白求恩》、《英雄徐洪刚》、《曾乐》、《徐虎》等书,为英雄模范人物歌功颂德,弘扬浩然正气,社会效益颇佳。近年来,他们又先后出版了杨槱院士所著的《一个造船者的自述》,张煦院士的随笔集《谱写科学人生》,由江泽民同志提议出版并题写书名的《厉恩虞纪念集》,李岚清同志题写书名、宋平同志作序的《怀念柴树藩同志》,这些图书介绍了这些院士和革命前辈的高风亮节,讲述了他们的为文为业为人,在广大师生中反映很好。

四、强化管理,提高图书质量

针对该社图书质量一度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他们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统一全社同仁的思想,推出一些新的举措,强化全员参加的全流程监控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是强化全社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出版工作者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讲政治、出好书上,强调全员重视,人人把关,防微杜渐。社内各个岗位各个环节都对图书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业务水平不高,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员工安排下岗培训,对个别责任感不强,屡出质量差错的人,坚决调离。在图书质量上,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氛围,人人都感到有压力,有责任,有义务。

二是强化社内的政策导向。在经历了初创阶段的艰难困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之后,他们及时修改了编辑工作定额考核办法,对编辑人员放松经济压力,强化责任压力和质量要求。更多地发挥集体的作用,在社一级或编辑室一级酝酿策划大选题,出大手笔,避免让编辑人员零星杂乱地拼凑平庸选题,追逐蝇头小利。

三是强化事前监控。除现有三审三校制度以外,还适当增加校对次数,实行责任编辑通读校样制度。他们重视抓好编前的书稿撰写质量,加强对作者撰写书稿的技术规范指导。在书稿发排或付印前,对书稿进行抽审,如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分析原因,限期返工,杜绝不符合编校质量要求的书稿进入印制阶段。

四是强化编辑室的功能。采取措施,推动编辑室主任集中精力抓本室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编辑质量。由编辑室主任负责本室图书的来稿审核;创造条件,开拓室主任的视野,提高室主任的素质,在出国访问、参加学术会议和业务进修等方面,优先安排室主任参加。今年年中在充分研究后,对编辑部门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原有的组稿、选题较为宽泛的四个编辑室优化组合为工程技术、辞书、信息技术、高职教育、文化教育、交通、外语等八个编辑室。以此为基础,在选题建设方面,突出办社风格和出书特色,努力做到社有优势,室有特色,个人有强项,更好地为出版社争一流服务。

五是强化对重点教材和图书的投入。对重点图书加大人力投入,约请同行专家教授审读重点图书的书稿或样书,撰写图书评论和介绍,增强新闻媒体和专业期刊对重点图书的宣传报道力度。对重点图书加大资金投入。在出版社内,设立重点图书出版基金,用于支持重点图书如期出版。

六是强化装帧设计。挑选或特邀业务素质好的美编承担设计任务。对重点选题的封面试行设计招标,择优录用,优稿优酬。为美编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勇于采用新创意、新技术和新材料。该社出版的《汉英辞典》、《世纪之交的美国风》、《步入大学》、《理想,新世纪的航标》、《学界泰斗》等书先后获得各种装帧设计大奖。

五、深化改革,迎接新的挑战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和网络出版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出版业既存在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他们新一轮的发展思路是:以强化内部管理为基础,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中心,以抓好重点选题为龙头,以实现双效经营为目标,不断通过工作流程的改善,经营机制的改革,内部建设的改进,在社内形成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良好氛围。依据自身特色,强调内涵发展,构筑编辑策划和经营管理两手都要硬的办社风格,推动出版社更快地进入加速、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随着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出版领域,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思维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出版社已经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例如,充分利用国家批准的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权,有效挖掘出版资源,探索多种媒体互动的立体出版模式。再如,为编辑人员及科室负责人配备了个人电脑,为图书编辑和管理工作计算机化奠定了物质基础。逐步用计算机联网打通编辑、校对、排版和出版管理等各个环节。又如,该社聘请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学科首席责任教授、学校金牌选手等,对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开拓和策划重大选题发挥重要作用。该社聘请了一批特约编审、特约编辑以及离退休的资深教授和编辑,承担部分选题策划、编辑和审读工作,对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上海交大出版社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决心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奋发进取,强力打造一流大学出版社的实力和形象,迎接21世纪的到来。

【注释】

[1]本文原载2000年第4期《大学出版》,作者刘晓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