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立独行,浩然正气

特立独行,浩然正气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个体圣明思想为公共价值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孟子认为人有特立独行的气概,有浩然之气,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条件。孟子的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确实具有超越性。孟子的特立独行演生出浩然之气,由于气概豪迈,导致人可以抵御社会不良习气的袭扰。综上所述,孟子认为,主体的本性使公共价值的实现在个体上成为了可能,主要从主体的成人成圣意识、个人的圣明本性和主体的独立性质来实现这种可能性。

孟子的个体圣明思想为公共价值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公共价值以何可能? 孟子认为人有特立独行的气概,有浩然之气,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条件。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因为人是“类”中之人,这使人不同于禽兽。其次因为人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即人是有主体意识的人,主体意识使人既不同于动物又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同类人,人是有独立气概的超越性的主体人。特立独行的浩然气概是人应有的特质,但在有些时候没有体现出来,被社会的一些习气所袭扰,容易出现偏离人本身特质的现象,因此需要为人提供一些“气”的补充,而人本身具有的这种“气”则为公共价值的凸显提供了可能性条件。荀子说人性本恶则是基于人受社会习气的袭扰而产生的,但是经过“化性起伪”可以实现公共价值的可能性,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5]。在荀子那里,人性本恶,尽管社会上有人心向善的倾向,但不是心性本善,善是一种外在的追求,不像孟子所说人心是善的。“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26]圣人化性起伪,使公共的礼义价值产生了可能。

孟子认为人有“大丈夫”的浩然气概。孟子的“大丈夫”气概来源于先贤的“君子”气概,曾子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27]朱熹说: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又能‘临大节而不可夺’,方可谓之君子。”[28]“临大节而不可夺”说的是君子之应有的气概与境界,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挥,形成了“大丈夫”气概。孟子说: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9]“临大节而不可夺”正是“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二者相同的是对公共价值坚定不移进行维护的气节,大丈夫行得正,无论什么时候都遵从天下正道。“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聘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 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30]真正的“大丈夫”不畏惧权势,不论是不是大人物,都要以他是否符合天下正道为标准而确定受不受尊重。

孟子的“大丈夫”追求个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人存在的基本性质。没有独立性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31]真正的“大丈夫”是不卑不顺的,在社会上是平等的,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舜人也,我亦人也。”[32]圣人与普通人都是平等的,圣人是人,普通人也是人,人具有独立性。孟子的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当时确实具有超越性。“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33]以天下正道为准则,忘掉他人的权力和地位,强调了人的独立地位。正是由于人的特立独行意识,使人担当起社会治理的责任,以实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共价值的推行。“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34]平治天下非我莫属,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非常明显。“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35]孟子的大丈夫气概演生出天下责任,具有公共理性的性质。

孟子的特立独行演生出浩然之气,由于气概豪迈,导致人可以抵御社会不良习气的袭扰。“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36]“气”的根源在于志向,“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37]。志向坚定,则气概宏大,君子需要修养的是正气,浩然之气是正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38]浩然正气具有“大”“刚”的特点,存在于天地之中,受“义”“道”的支配。“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朱熹对此注释说: “盖气禀清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四德根本于心,其积之盛,则发而着见于外者,不待言而无不顺也。”[39]具有仁义礼智本心的人具有浩然的气概,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本心,人人应该都有浩然之气。正是由于人有浩然之气,使人不同于禽兽动物。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40]人是天下最为贵重的,因为人有生活、智慧,人有道义。孟子和荀子都从人本身具有浩然之气上说明人成为人在于本性具有特立独行的浩然之气,这为公共价值提供了可能条件。

综上所述,孟子认为,主体的本性使公共价值的实现在个体上成为了可能,主要从主体的成人成圣意识、个人的圣明本性和主体的独立性质来实现这种可能性。孟子认为人的主体意识使人成为理性的人和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意识是成人成圣,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统治者为天下苍生服务,主体意识使公共价值成为可能。孟子对个体人的条件进行了考察,认为个体完全能够使公共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个体的心性完全可以通透公共价值,个体内心的圣洁完全可以通达公共价值。孟子认为人有特立独行的气概,有浩然之气的品质,这些都是人成为人的条件,这为公共价值如“义”“道”提供了可能性条件。孟子高扬了人本身的条件,即本心的圣明、主体的意识、特立独行的气概,有了这些条件,公共价值的产生即有可能性。

[1]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

[2] 马克斯·韦伯: 《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83页。

[3]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9页。

[4]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4页。

[5] 《孟子·万章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10页。

[6] 《新书·道术》,阎振益、钟夏《新书校释》,中华书局,2000年,第305页。

[7] 《孟子·告子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39页。

[8] 《荀子·性恶》,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42页。

[9]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49页。

[10]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4页。

[11] 《孟子·告子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48页。

[12] 《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294页。

[13] 张立文: 《和合哲学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

[14]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70页。

[15]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

[16] 《中庸》,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

[17]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第6~8页。

[18] 谭嗣同: 《仁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19] 《书》,卷五,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65页。

[20] 《文录一》,卷四,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58页。

[21]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3页。

[22] 《孟子·告子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28页。

[23]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24]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页。

[25] 《荀子·性恶》,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34页。

[26] 《荀子·性恶》,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42页。

[27] 《论语·泰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页。

[28] 《论语十七·泰伯篇》,卷三十五,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925页。

[29] 《孟子·滕文公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65~266页。

[30] 《孟子·尽心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73页。

[31] 《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0页。

[32] 《孟子·离娄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98页。

[33]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1页。

[34] 《孟子·公孙丑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0页。

[35] 《孟子·万章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10页。

[36]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0页。

[37]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1页。

[38]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1页。

[39]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5页。

[40] 《荀子·王制》,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1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