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网易名校公开课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从网易名校公开课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将以网易名校公开课为切入点,探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视野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网易公开课已上线69门课程,涉及人文、社会、历史、经济等学科领域。

网易名校公开课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从网易名校公开课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1]

毛红芳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省咸阳市,712000,E-mail:mhf200066@163.com)

摘 要:受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及商业网站名校公开课热潮的启示,今年3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推出视频专区,60余门精品课程全面免费开放。然而,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能否完全照搬国外开放课程的运作模式,能否实现网络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将以网易名校公开课为切入点,探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视野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公开课 开放教育资源 精品课程 建设

2010年11月随着“网易公开课”的重磅推出和新浪等商业网站的相继加入,一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内陆正式走向了高潮,来自麻省理工、哈佛、牛津、剑桥、耶鲁等世界名校的上千集公开课视频免费向公众开放,公开课上线一段时间,便迅速受到了众多关注和热捧。2011年3月25日,“复旦网络课讲堂”正式登陆网易视频公开课主页,标志着由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的“国产”网络公开课正式启动。公开课的热潮不仅为国人带来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同时也引起了更多人对“教育”的审视、对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呼吁、对“精品课程”效用性的反思。尽管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已持续开展了7年多,但其社会认知度并未达到预期高度,其共享性和效用性仍是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在独特的宏观背景和实施条件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开放课程,如何真正发挥精品效应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不仅是今后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还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需求。

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热潮与网易名校公开课的缘起

2010年11月1日,网易宣布正式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公益项目,首批1200集课程上线,其中有200多集配有中文字幕。用户可以在线免费观看来自于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课程。[1]然而,网易公开课并非新生事物,它缘起于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及国际开放课件联盟。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通过《纽约时报》宣布正式启动OCW项目(Open Course Ware开放课件),计划用十年时间在互联网上免费开放2000门课程,并公布讲义、大纲、考试和视频等课程资源供全球各地学习者参考。[2]这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首次通过网络进行优质资源免费共享的实践,同时也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序幕。次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开“开放课件对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专题论坛,将“开放课件”的概念延伸到“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OER),并首次给出了描述性定义,开放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开放的教育资源,满足非商业用途的咨询、修改、利用和再传播”[3]。2005年,由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组织组成的联合体——开放课件联盟(OCW Consortium)成立,至此开放教育资源实践项目有了统一的组织机构。OCWC的使命在于促进全球共享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教育资源,以及利用自有、开放、高品质的教育材料组成课程。联合体机构汇总起来共为OCWC提供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4]

MIT OCW项目的启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认同和效仿,随后的几年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逐渐在全球蔓延。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启动OLI(Open Learning Initiative开放学习先锋)项目(2002年)、犹他州立大学(Utah State University)启动USU OCW项目(200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启动JHSPH OCW项目(2004年)。2006年,由休利特基金会(the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dation)资助的欧洲开放教育资源三大计划掀起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浪潮。[5]三大计划分别为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2006年)、荷兰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资源”计划(2006年底启动)、欧洲远程教育大学协会的“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多语言开放教育资源”(荷兰开放大学发起并主持)。中国在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随后又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简称CORE)。

开放教育资源的中国本土化热潮无疑于网易名校公开课的推出。事实上,在网易公开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国外名校课程散见于部分商业网站,但由于网站影响力及中文翻译工作有限,从而受关注程度不高。此外,尽管CORE在促进国际交流和开放教育资源共享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中国大学和社会的认可,但其宣传力度、网站亲和力及服务对象影响了多数学习者获取优质教育资源。2010年8月开始,网易开始整合资源并组织国内外的翻译人才组成优秀团队有计划地翻译其中的精选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网易“公开课”作为益智类资源于11月上线试运行。为进一步共享全球名校课程资源,2011年1月18日,网易宣布正式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获得国际公开课会员资格,成为OCWC在中国唯一的企业联盟成员。目前,网易公开课已上线69门课程,涉及人文、社会、历史经济等学科领域。[6]3月25日,网易公开课推出“复旦网络课讲堂”,标志着由复旦大学与网易合作的“国产”网络公开课正式启动。复旦大学认为,“通过网络技术,让社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学的责任,也是基本的趋势”[7]。为发展这一公益性事业,复旦大学计划免费公开“人文振兴计划”的部分视频讲座,这也是与网易合作制作成网络公开课的主要内容。[8]

二、公开课热潮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挑战

从国外名校官方网站的课程共享平台到国内各大商业网站的网络课程资源平台,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到国内大学面向社会启动网络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推动下的公开课热潮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遇和借鉴平台,同时也引来了更多人对国内教育资源的反思:精品课程的社会认知度为何相差甚远?实施七年之余为何仍难以突破共享瓶颈?

(一)目标受众的“覆盖面”

目标受众即课程共享平台的服务和受益对象。目标受众的定义不同,则共享群体的覆盖面不同。OCWC及OER秉承“开放”、“免费”的主导理念,希望通过开放课程使全球各地的教师和学习者受益并逐渐形成全球性的学习社区。而参加开放课件联盟的大学之所以要将课程全面、免费开放也是基于大学“回报社会”的使命。MIT现任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提出,“知识是对所有人有益的公共产品,通过OCW来践行这一理念,我们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9],“在全球化时代,大学还负有向全世界拓展学习渠道的职责”[10]。可以看出开放课程着眼于全社会,面向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国内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11]。其服务对象着眼于高校师生,受益面相对狭窄,这也是各级精品课程社会认知度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精品课程的“效用性”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目的在于推动教育全球化进程,其最大特征在于“公益性”和“平民化”。MIT OCW项目启动时,校长查尔斯·M·维斯特(Charles M.Vest)认为OCW“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是教育民主和变革的强大动力”[12]。因而,“大众受益”可以说是开放课程的服务宗旨。OCW项目实施十年(2001-2011)之际,MIT已提前实现2000门开放课程的目标,课程的访问总量达10亿,访客人数达7亿。全球已有200多所院校参与了MIT OCW,发布课程门数共13000多门。[13]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收录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数共2万余门,收录OCW课程数4000余门。而访问总量为830万余人次,注册用户总数为70万余人。[14]有调查显示,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学习者中,76.92%的学习者每次登陆精品课程网站学习的时间不到1小时。[15]此外,精品课程所发布的各种教学资源中,能够满足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和内容的开发质量仅仅属于“中等水平”,有些课程只以链接的方式收录,缺少及时、有效的监控保障体系,从而导致网络资源获取成功率不高;有些课程尽管课件和大纲内容丰富,但缺少全程课堂实录。据调查,“仅有30.77%的调查者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供给表示满意”[16]。究其原因在于课程建设者过分注重指标评审,针对课程展示和评比来建设资源,忽视了课程的普通使用者及网络资源的效用性。

(三)优质资源的“免费性”

当众多高校注重“知识产权”并对网络资源进行收费的时候,MIT却走了“质量免费”的道路——将课程资源免费开放。这一创举不仅引来了众多争议,也引起了众多反思。争议的是:这么“贵”的课程资源竟能完全免费开放;反思的是:知识是让所有人都能受益的公共产品,而大学的使命就应该让知识“回馈社会”,凸显其“公益性”。这一使命的再次重申得到了更多院校的认同并陆续加入到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然而,国内精品课程资源的获取则显得困难重重,不仅学校设置了诸多权限,教师也仅开放有限的浏览资源。尽管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了近2万门各级精品课程,但以游客身份所能浏览的资源却有限,而会员积分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源“有价”。受OER及公开课热潮启示,3月份开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推出视频专区,免费开放61门精品课程,会员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观看视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副主任居烽指出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开放规模。这一行动对于推进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应用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

(四)“精品”的可持续发展

公开课何以形成热潮,其本质原因在于“精品”的吸引力。“精品”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受时间、空间和目标受众的影响。首先,如果某门精品课程“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缺乏课程的后期投入和滚动建设,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其“精品”的内涵必然会受到质疑。其次,现实中的精品课程不等于网络精品课程,两者的差异也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因而课程建设者缺少意识将现实的精品课程转化为能够支持学生在线学习的优质网络精品课程。再次,精品课程不是收藏家的“展示品”,如果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不能够在全国或全省形成一定影响力,课程的服务对象对课程的品质不能满意,“精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足,那么谈“精品”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仪式性的口号。

三、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尽管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及公开课服务热潮也对精品课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独特的宏观背景和实施条件下,精品课程社会认知度的提高、“精品”效用性的发挥、开放课程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评审制度、运营模式和目标受众等方面的改革,还需要在建设内容、组织管理、服务理念等内在条件上转变。

(一)树立服务理念,调整目标受众

终身学习及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而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载体,其目标受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院墙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就不能仅仅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因此,精品课程应该着眼于全社会,让每个有需求的学习者都能受益。

(二)改革评审制度,建立复核机制

精品课程的评审应采取“一次申报,滚动评审”、“过程评审与级别评审结合”的方式,实现评审滚动式、常态化,加强过程性评审,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一段时期。学校要建立多功能、高性能、易操作的综合平台,课程建设实行开放形式,即课程申报前首先应该进行网络公开课建设,达到一定期限经评审后再进行“精品”级别认定。课程级别认定后继续在现有平台上开展滚动建设并进行高级别的滚动评审认定。如果课程在“精品”级别认定后没有进行持续建设,那么在滚动评审中就要取消其“精品”的荣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还体现了精品课程的相对动态性。同时,评审应突出课程的应用性指标,建立课程的复核机制,增加普通使用者的评价维度,以保障“精品”的可持续发展。

1.优化评审指标

评审指标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参照框架和指向性标准,使课程评审“有据可依”,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课程“为评审而建”的现象,课程建设主要针对评审专家而不是普通使用者。因此,要落实多元化评价,突出应用性指标,重视网站在线反馈评估、网站资源访问获取情况、课程资源使用效果等普通使用者的评价维度,使“精品”得到广泛认可后再进行高级别认定。此外,简化并调整部分指标,将二级指标“录像资料”从“教学效果评价”调整到“教学内容”指标下并加大权重,要求课堂实录全程化,从资料完整、课堂气氛、教学情境、教学信息、获取成功、视频清晰等角度给予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中增加“社会影响力”二级指标,从已产生的影响力、社会学习者的评价等方面赋予权重。

2.注重过程评审

改变“集中建设、集中评审”,突出课程评审的滚动式和常态化,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使课程建设去功利化。过程评审一方面是指连续性评审方式和评审程序,另一方面是指评审课程的连续性建设和持续性影响。过程评审可以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评估,以月为周期跟踪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从运用、更新、影响等方面对课程资源运行情况进行年度评估分析。具体模式可以借鉴MIT OCW的第三方评价模式。[17]级别评审可以以2~3年为一轮,综合过程评审、课程使用者的认可度、课程建设效果及目标达成程度等方面给出级别认定。

3.建立复核机制

对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复核的目的在于改变“精品”的“一劳永逸”,使“精品”动态化。复核不是指形式上的审查,而是要重点检查其级别认定后的持续建设情况、应用情况、辐射和影响力及其示范带动作用等。复核内容及标准可以从输入、应用、辐射、特色等方面具体设置。输入主要包括后续课程资源的扩展、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经费和技术的不断支持等;应用是考查课程资源的访问量、课程的受益对象及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辐射主要指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及其示范带动作用、基于课程所展开项目研究和实践改革;特色即课程的品质和创新点。复核的主体和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除根据复核内容进行审查外,还应考虑课程负责人及学校的自评报告,同时也需要综合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分析,最终形成复核报告并作出结果处理。

(三)扩大课程辐射,发挥精品效用

精品课程的辐射和共享不够、宣传力度不大是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宗旨、功能、资源、使用等方面进行的宣传和推广,扩大课程资源发布和共享渠道,提高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可获取性是发挥精品效用的必要条件。对于精品课程的应用和推广有学者提出了三种模式(行动推广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和自发推广模式)[18],也有不少学习者提出参考国外OCW运作模式。然而,国内精品课程的运作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独特的实施环境下精品课程的应用推广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网络资源共享的宣传。央视播出《关注网络公开课:国家精品课程养在高校人未识》的新闻报道[19],既是对精品课程缺乏辐射共享的现状反应,也是对它的进一步宣传推广。各级精品课程必须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各种媒体、杂志、网站、会议、公告等途径加强课程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2)加大国内外课程建设交流力度。通过研讨会等形式为课程负责人、普通教师及校际间提供学习交流机会;加强国际交流,加快资源共享的国际化步伐。

(3)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推动精品课程的辐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组织教师协同备课和学生跨校交流协作等方式,对精品课程进行传播推广。[20]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扩大精品课程的知晓范围,同时也加深了课程应用的层次,使课程应用从教学资源走向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使课程的所有潜在使用者通过校际协作而实现的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4)鼓励商业网站或个人及组织对精品课程进行自发推广。国内已有一些组织对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外开放课程进行了重新分类、重建链接,以此提高其可获取性和易用性。例如,THEOL——清华“教育在线”建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所收录的国家精品课程、国外开放课程及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共达5000余门。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增加整理、链接和搜索功能,并制作了英文网页,旨在将精品课程推向世界。网易、新浪等各类商业网站自发推广国外名校开放课程和“复旦网络课讲堂”,这些自发行动都为课程推广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精品课程的推广不仅需要行政推动,同时也需要更多自发群体的推广力量。

(四)丰富课程资源,增加视频公开

精品课程不仅包括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包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而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实效性内容不多是影响精品课程访问量和应用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有调查显示,41.94%的学生认为课程网页中所显示的资源与自己的需要不相符,65.81%的学生希望开设网上答疑[21],评审指标中“1/3授课视频”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因此,课程的“品质”不应仅仅表现为申报材料和著作论文的多少,更应该考虑课程使用者的需求和应用,从课程建设者和课程使用者协作的角度出发,增加全程授课视频,加强资源的交互性和扩展性,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学习者。

(五)加强技术支持,保障资源获取

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22]这样的分散存储,使得课程资源获取困难。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保证建设平台的兼容性和资源获取的成功性。首先,在技术标准和文件规格上统一要求,尽可能地减少路径和插件,确保课程使用简捷高效。其次,增加网络专职人员协助课程负责人完成课程的开发制作及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作,减轻教师的课程建设负担。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支持,减少教师的侵权顾虑,加大资源的开放程度。对于如何有效保护课程资源的网络知识产权,我们可以借鉴MIT OCW所采取的“移除”、“替换”和“注明”三种策略进行版权清晰化处理,并通过内容管理系统的版权审核机制进行审核。[23]这种策略对于必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关系到学科知识的构建,更重要的是针对学习者的需求和认知基础提供学习路径和参考价值,而“精品课程”就应该是上述两方面的品质表现和立体特征。国内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要强化课程品质的效用性,更要体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益性,以“效度”和“信度”来赢得精品课程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http://tech.163.com/10/1101/10/6KD7DU3H000915BF.html

[2] http://query.nytimes.com/gst/fullpage.html?res=9E07E0DD163EF937A35757C0A9679C8B63&sec=technology&spon=&partner=permalink&exprod=permalink

[3] 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2):107-112.

[4] http://v.163.com/11/0119/10/6QON0HBH00853MVP.html

[5] 弗莱德·穆德.利用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终身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7(4):32-37.

[6] http://v.163.com/open/(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3月28日)

[7] http://news.fudan.edu.cn/2011/0325/27352.html

[8] http://news.xuexigang.com/2011/03/14060747456.html

[9] http://ocw.mit.edu/about/presidents-message/

[10] http://qy.swjtu.edu.cn/Article.aspx?ID=31766

[1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_14296.html

[12] [美]查尔斯·维斯特.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

[13] http://web.mit.edu/fnl/volume/231/miyagawa.html

[14] http://www.jingpinke.com/news/details?uuid=b825ee9b-12ee-1000-b3e4-3353bec0b318&objectId=oid:55809b9b-72f6-44cc-97bc-c4afd2809f5c

[15] 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16] 同上。

[17] 刘莹,聂钢.MIT开放网络课程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85-87.

[18] 秦丽娟.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3):50-54.

[19] http://www.jingpinke.com/news/details?uuid=c01c3a33-12f0-1000-b01f-8f8e70fecad1

[20] 同[18].

[21] 李开灿,程平,张祖伟.关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0-14.

[22] 刘连臣,吴澄.从精品课程的建设到共享应用的跨越与发展——“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介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4-7.

[23] 唐巍华,朱家德.国家精品课程复核的保障机制研究[J].云梦学刊,2009(6):125-128.

作者简介

毛红芳,1984年生,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管理。

【注释】

[1]基金项目:陕西省2009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09BY66);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SGH100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