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分析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郭迎选摘要: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研究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实践教学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我们把新课程体系中的《概论》课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郭迎选

摘 要: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研究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实践教学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三贴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坚持开拓创新,实施工学结合的改革;加强课程网站的建设,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建设突出自己的特色。进一步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统一起来;变教材体系为符合高职高专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精品课程研究 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进一步建设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争5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加强课程建设,组织开展‘六个一’评选活动”。一门精品课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部分。

精品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我们把新课程体系中的《概论》课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初见成效。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及规划

1.研究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实践规划

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确定该课程的定位、课程目标。其次在课程构建中,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协调统一。

课程定位:作为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概论》课的定位,既是公共基础课,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概论》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以及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懂得应该把个人的成才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进入社会,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专科层次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大该课程在学生中的实际受益面。

实践教学规划:把握住高职教学理念中“能力”的内涵,实行工学结合改革,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开展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概论》课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个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和改革开放情况,从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推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解决办法)、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力争在这些方面以及教学效果上有较大改善。

教师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其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的新课程培训,帮助教师尽快地适应新教材新要求;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加强对教学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以科研促教学,逐步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课程内容的改革:“05新方案”实施以后,《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认真把握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课程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课程难点:如何做到理论讲授的深入浅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问题;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材建设:使用统编教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我们准备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从原著选读和有关参考资料中选择一部分资料编为《概论》教学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网络资源。

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启发式讲授为主,采用讨论、演讲、案例教学、学生尝试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教学:以增长学生才干、锻炼学生毅力、培养学生品格和能力为目标,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外延;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三贴近”的教学改革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全体上课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起《概论》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理念,根据课程的统一安排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具体实施“三贴近”。

第一,“三贴近”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吸引力。“贴近实际”切实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贴近生活”做到紧密联系老百姓关心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贴近学生”做到研究学生的思想、兴趣、情感、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三贴近”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符合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点。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该课程也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

“贴近实际”,拓展实践教学外延,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等活动。

“贴近生活”,探索出“三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PPT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课内的讨论、演讲,尝试体验式教学等实践活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二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第二课堂如组织观看电影、参加系校的各种社会活动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三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主要是教师带队组织学生活动,分散是以班为单位组织活动。两方面结合,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三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中实现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为学生提高素质、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贴近学生”,《概论》课的教学形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研究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表现和能力;特别是对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施加分鼓励、为参加演讲获奖的优秀选手实施免期末卷面考查等激励措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搞好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任课教师分别担任了各系的兼职辅导员,有的当班主任,保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落到实处。

在实施“三贴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机统一的过程中,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坚持开拓创新,实施工学结合的改革

第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拓展实践教学外延。本课程8个实践课时一般用于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暑期、双休日等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考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关注留守儿童活动等,使学生通过各种机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概论》课的认识和把握,增强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

第二,结合岗位要求,现场指导学生。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个专业实际,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学生一起深入工厂、公司等实习现场,了解、收集有关专业情况以及对人才的要求。比如,该课程教师先后参观考察了洪雅印染有限公司、蒲江万事康服装有限公司等,使收集的资料和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的需要,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教育,这样的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第三,紧密联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专业的公司或工厂以及农科村、宝山村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考察。

第四,尝试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学生代表亲自体验当老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材料、备课、做课件、上讲台讲课等。这种学与做的结合,在学生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第五,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满足专业实践需要。该课程配合专业教学有较长时间集中实习的要求,在上课时间方面进行了调整,比如在假期上课。该做法受到专业系的肯定和欢迎。

3.加强课程网站的建设

该课程网站提供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南(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习题库、讨论题、思考题、职业基本素养要求等)、电子教案、课件、教学资料库(包括教材和参考资料、相关网站、影像资料)、试题库、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师资队伍情况、教学录像、建设目标和步骤、教改与教研、实践教学与效果等资料,可以供学生网上学习。该课程网站提供了任课教师的博客,利用公共网络资源,实现与学生的互相交流和答疑。

最后,学校制定了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对精品课程建设给予了硬件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及初步成效

1.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现实针对性很强,不断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深受学生欢迎,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规范化

“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成为每一届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必选动作。

3.符合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点

工学结合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开展教学的,同时,推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坚持“三贴近”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上课老师结合职业素养要求,深入现场指导学生。2007、2008年,《概论》课教师以团队的形式参与指导学生“三下乡”活动,并将这一做法形成制度坚持下来。同时,紧密联系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或工厂以及农科村、宝山村等作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实习现场了解情况,为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准备了必要的材料。《概论》课教学为满足专业实习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即用暑期时间安排上课,保证了专业实践的时间。

4.形成教师和学生水平、素质、能力双提高的双赢局面

教师科研教研、教学水平提高。近3年来,围绕着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概论》课教师主持、参与了6项教学科研,发表了13篇关于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论文,有4人7次获得优秀论文奖,该课程建设项目获得学校第五届教学成果三等奖。年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步很快,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3年来,坚持“三贴近”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使《概论》课教学全过程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三贴近”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近年来,学生成绩优良率达到80%以上,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学生认为“老师让我们自己讲课、演讲、组织我们外出调查,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到了许多关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知识,加强了认识,提高了素质,学习的内容比较实用实际”。有同学认为“从这门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进一步建设的思考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开展活动。

知识传授要求加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研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总体把握课程重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认真研究各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对这些问题要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研讨、攻关。同时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具有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突出重点和条理清晰的能力,并善于同学生互动和沟通,引起学生的共鸣”。

能力培养要求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重大的理论问题、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兴趣,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的重要使命,“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都是为培养和塑造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服务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章内容的思想教育重点,联系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研究怎样使理论讲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注重讲授中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观化;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落脚点放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

2.变教材体系为符合高职高专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

在高职高专的《概论》课课程建设中,面临一个具体问题: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是2~3年,相应的《概论》课只有4个学分,而本科是6个学分,即学制短、学分少。专科的《概论》课与本科相比,学分少三分之一,出现了内容多、学时少、时间紧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学时的矛盾,可以靠体系、内容和讲解的优化来解决。我们的思路是:在研究高职高专特点的基础上,从高职高专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出发,把教材体系变为符合高职高专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可以从现有的8个学时增加到12个学时(约占18.75%),理论学时从56减为52。

理论教学体系实行“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必须系统讲授,其他的内容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理论等内容可以进行专题讲授。重点问题、疑难问题花大力气讲,一般问题,学生易理解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自学。通过体系、内容和讲解的优化,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理论成果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有比较全面的具体认识。

3.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坚持原有实践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专业实习的联系,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我校在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与郫县共同开展了“城乡互动一体化、校地共建新农村”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或参加“高校加支部加社区”的和谐社区建设活动。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与农民或社区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共同建设新农村或建设和谐社区。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或参观考察活动等。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走出了课堂、校园,走进社会,真正做到“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概论》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形成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和管理,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

我们相信,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2月26日)川委发【2004】3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2005年3月9日)教社政【2005】9号

[3]郭迎选.坚持“三贴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7

[4]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2005年2月1日)中青联发【2005】3号

(作者郭迎选: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专职教师,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