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明确要求通过“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路和途径。据此,创建现代学校制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又一新举措。1.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有宽城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创新,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可行性经验。

长春市宽城区教育局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从全球的视角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领域的相关形态发生质的飞跃。向传统告别,正在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教育也将通过深刻而快速的变革,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适应社会转型。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三大显著变化,即从扩大规模为主向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转变;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从政府管制为主向政府服务为主转变,这样的转变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3年2月,《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报告提出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基础目标。2003年,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建立现代中小学管理制度,建立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管理与监督机制,鼓励社区、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形成社区积极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模式”。教育部明确要求通过“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路和途径。据此,创建现代学校制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又一新举措。2004年2月,《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2010年,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而实现教育现代化中重要的途径,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宽城区于2001年成为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10年间,始终围绕《区域性现代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始终立足“科研引领、课题带动”的方略来推进实验区整体工作的开展,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成为我们实验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因而在全区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教育工作者初步具备了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统筹规划、整体布局”使得资源配置能够实现整合、融通,硬件条件基本上达到了标准化的雏形;督导评价制度等一些制度层面开始了相关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这些探索为区域“十二五”课题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面向未来,诸多方面还存在有待破解的难题。就学校管理与外部的关系而言,学校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同质化现状明显,缺乏特色和活力;学校的主体地位与承担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学校相对封闭,社区和家长难于参与管理;学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急需提高。就学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而言,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机制中的各要素之间相对孤立、静止,并没有实现有序的组合,产生良性的互动互促。“改到深处是制度”,这一切显示出,要想深刻地满足社会、学校,乃至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我区下一步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题。

(二)概念界定

“现代”,“现代”指“先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

“区域”,地域,指地理上某一范围的地区,区域划分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本课题中特指宽城区。

“现代学校”,指现代社会的一项制度建制,其外延与传统学校基本一致,其内涵有别于传统学校的本质特征,重点在于学校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一整套运行体制与机制。

“制度”,指一种规则或规范体系,用以调整个体行动者之间以及特定组织内部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权威性行为规则体系。

(三)研究目的

1.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有宽城区域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创新,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可行性经验。

2.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新形势下教育行政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的关系,扩大学校自主权,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进程,区域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启学校管理全新、创新的发展阶段。

3.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实现区域教育公平。

二、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将《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确立为“十二五”区域主导课题后,我们把课题分解成区域和基层学校两个层面,围绕“管理、队伍、德育、课程、信息”五个一级类别下发涵盖90多个研究方向的课题指南,启动了8个区域层面子课题,又通过招标、答辩,立项了47个基层子课题,其中22个重点课题和25个一般课题。我们出台《子课题管理办法》,落实《子课题研究成果年度发表会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成果提炼。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秉承行动研究的方法,坚持区域推进的原则,以“创建新学校”为宗旨,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立足“政层”“校层”两个层面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政层改革

1.改变政校关系,完成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改变政校关系,是我们进行政层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聚焦“服务、激活、培植”三个关键词。服务,就是服务学校发展需求;激活,就是激活学校主体意识;培植,就是培植学校个体文化。服务学校发展是基础;激活主体意识是核心;培植学校个体文化是关键。为此,主要从三个角度完成了政府职能。

(1)资源调配:为学校提供适切而充足的资源,是政府完成教育责任的首要任务。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我们本着“均衡+扶弱”的原则,来分配固有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均衡”是依托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学校发展的基本需求;“扶弱”是通过项目建设倾斜偏远校、农村校。这里我们在“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宽城区的指标体系,同时,在“资源共享”的探索上,最大化的实现稀有资源的价值。

(2)督导引领:我们制定了“零起点、互动式、自主性”督导评估体系,作为宽城区学校发展的评价指标。这一套体系,在目标制定上,体现自主设立与互动调控同步;在内容设定上,体现自律办学与自主发展同步;在方式选定上,体现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同步;在价值导向上,体现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同步。

(3)项目服务:寻找服务契机、策划服务载体、制定服务策略、搭建服务平台,是我们转变行政职能、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课题。

2.实施“种子行动计划”,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能力

“种子”就是指那些既能把握自己专业成长走向,又能引领教师团队一道发展的人。包括校长、副校长、教研员、后备干部、骨干教师等等;种子行动的含义就是采取多个载体的联袂出击,例如,通过关键书籍的引领、依托关键事件的助推,来促进这些关键人物的成长和发展,让这些区域教育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1)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让大校、名校的校长流动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实施“区调、片管、校用”的教师交流机制,让骨干教师流动起来;选派后备干部在局机关挂职、到影子培训基地锻炼等等。这些优秀种子的移植和扎根,带去了先进的理念、经验,改变了学校的落后面貌,提升了学校自主发展的水平。

(2)解读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任何一所学校的改革项目,离开了校长都无法推进和实施。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都是校长履职的重要任务。而规划的制定,就是这一系列履职行动的起点,也是学校自主发展的前提,更是学校科学发展的保障。

为此,我们策划了“解读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活动载体,持续近一年的活动,我们分为“培训、规划、分享”三个阶段。“培训”阶段,我们通过“项目解读”“专家讲座”“学习考察”等一系列环节,使校长提升了理念、掌握了方法、激活了意识,为规划的制定热“心”、热“身”。“规划”阶段,校长分别带领班子、骨干教师和全员教师,为学校的发展把脉、诊断、开方,明确路径、划分阶段、梳理任务,落实文案。在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的过程中,梳理优势、挖掘问题、展望未来,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互通;与教师多回合的争辩、研讨,将学校发展的愿景,凝聚成教工共同的使命,实现了上层与下层的互动;规划的草案被送到了社区,派发给了家长,邀请督导室把脉,在意见的互动征询中,实现了内部和外部的互联。在规划的研制过程中,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心更近了,教育的合力更紧了。在“分享”阶段。49名校长的3天的激情阐述,主管区长全程的关注聆听,教育专家的现场评点与指导,大校、优校突破了发展的高原期,小校、村校冲破了困难与瓶颈,老校长老骥伏枥又有新使命、年轻校长锐意进取敢谋、敢当、敢为。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态势,让整个活动效果达到并超出预期,自主办学的活力迸发。我们还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项目”规约为制度,生成不断调试、解读、执行、总结、完善的运行机制。

种子行动计划,突破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弥补了学校发展能力上限的缺失。

3.推进“幸福课程计划”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与教学制度”的建设。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载体,顶层设计的思想必须通过课程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关联。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决定着学校的形态,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校长领导力的核心是课程领导力,面对着区域内校长课程意识、课程领导力的参差不齐,从区域层面聚焦课程,引领学校自主办学,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我们启动了“幸福课程计划”。

幸福课程计划包含两大领域(即课程与教学)、四个维度(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开发、高效课堂和资源库建设)、八个项目(即主题课案研发项目、统合课案研发项目、精品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小班化教学项目、高阶思维训练项目、课型高效模式研发项目、评价探索项目、课例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了更好地落实“幸福课程计划”,我们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推进八个项目。让学校根据历史的积淀、当下的条件和未来的方向,在幸福课程计划图谱中进行自主选择。这一策略不仅激活学校课程变革的意识,更提高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适切性和精准度。

4.启动“加速系统”,形成激励链条

由于制度和机制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质,如何让制度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让机制拉动人们内心深层次的欲望,而非强制,便成为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几年来,我们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相结合的思路,构建并不断完善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进程。

以现场会招标机制为例,我们通过“提出项目—公开招标—广泛竞标—评估承办—扶植培养—典型示范—全面推广”的模式,由原来教育行政部门让学校做的“被动接招”,变为学校主动想做、能做、做好的“主动承办”。2012年以来,我们先后通过招标机制,推出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家校互动新干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艺术小课间”“阶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10余个现场会,形成了从交流分享中发现典型,到以现场会形式推广经验,继而通过以奖代投鼓励先进这样一个完整的动力加速链条。

(二)校层探索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审视学校发展状况、诊脉学校发展问题,是我们这一行动学校探索的起点。政府为学校提供必备的发展条件,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并且因地制宜地为学校提供适切的服务,那么学校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便成为摆在校层面前的课题。于是,“诊脉——改革——发展”便成为这一层面的基本路径。而以某一点为切入点,撬动学校的综合改革则成为学校行动的基本面貌。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这里的“制度”成为更多学校费解的难点。针对这一点,我们把“制度”简单化为——关乎学校机构的重建,关乎学校活动的制度化。

在“区域推进”的策略上,我们采取培植典型,及时推广的策略,发现萌芽,倾力培植,然后以合适的形式,及时向全区推广。

案例一:

“学术交流中心”是我区七十二中学新建设的一个机构,凭借这一机构的建设,带来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教研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师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教师发展状况的创新。

活动制度化的必然性也在建设中得以凸显。“中心”运行以来,先后制定的“个人规划制”“学术论坛制”“团队自邀制”“成果发表制”成就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蓬勃向上的“中心”文化。

重点以“学术论坛制”为例,七十二中学开设的“桃李之声”校园学术论坛,不是单纯的“教授制”,而是台上坛主主论,台下观者或补充,或质疑,或建议,或提出新设想。做到坛主摆坛,坛内论坛,坛后议坛。论坛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变换形式,才艺展示、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展示、课题探讨、实践教研讨论等等,不拘一格。论坛设有三类,百家讲坛——聘请专家、领导、教研员等做坛主;团队论坛——邀请校内外的优秀团队做坛主;达人学坛——这是由学校广发英雄帖,搜索由教师举荐教师群体中公认的甚至是隐藏在教师队伍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有个性化实践的、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达人”做坛主;同时教师也可以毛遂自荐,自设学坛。达人坛主开坛讲经,设坛论道。“经”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体验、感受、积累、方法、策略、技巧,妙招;“道”是达人的成功启示和反思提升。这种草根式的论与谈最接地气,对学校来说既经济又实效。

案例二:

“学术决策委员会”是天津路小学的行动探索,由“教代会、社区、家长、教育专家”组成,对学校的课程编制、教材选择、重大教学活动或相关事务进行集体研究并形成决策,校长把“委员会”的存在确定为管理上对校长负责制的一个制衡,同时也是民主决策上的一个进步。“委员会”确定的“研究申报机制”“研究审批机制”“研究扶持机制”,都让“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行业的专属,更是多方参与、多元联动的共同事业。

案例三:

“走班选课机制”是课程资源比较丰富的48中学比较明显的改变。旨在通过建立走班制的自选课,将彰显个性的自主权交回到学生手中,以其学习的自主性来保障积极性。学校现有校级自选课19项,学部级自选课41项。其中有些项目虽然主题相同,但难易程度又有所不同,以此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方向上的需求,程度不同,有阶梯隐设之意。这样的安排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完成学习体验,天性得以恣意发挥,成功与自信相伴成长。

三、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一)深入理解“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出了区域教育改革实践的起点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涵很丰富,在充分学习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宽城教育的实际,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内涵主要是调整三方面关系:

一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主要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要放权,归还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

二是调整学校内部的关系:引导学校自主梳理内部关系,建立并完善民主管理体制;

三是调整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建立社区(社会)、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社会对教育最大限度的监督与支持。

在这三个关系中,厘清政校关系是基础、是前提、也是关键,就是说教育行政部门的放权,才是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起点。

(二)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了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立体式多维互动”的策略体系

我们以挖掘学校内在潜能为核心,从基层需求入手,再造服务流程,畅通沟通渠道,重新定位行政职能,针对以往职能层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区域推进的顶层设计:全盘规划,规约要求,重构制度。同时,行政职能层重新定位岗位职责,适时创新服务策略,做到基础服务和个性服务兼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聚焦“激活、发展、培植”三个关键词,激活,是激活主体意识;发展,是发展主体能力;培植,是培植主体文化。这三个方面不是线性的关系,激活主体意识是前提,更是核心;发展主体能力是关键,更是保障;有意培植和无意生成主体文化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绝对标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文化,是一个互动、互联、互通、互融的过程。

“自主”办学才是唯一的出路,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也是我们践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把自主办学界定为:自律之办学——自主之发展——自觉之行为——自由之教育四个梯次递进、螺旋上升的发展路径。自律之办学是依照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底线;自主之发展是底线之上的特色创建和制度创新;自觉之行为是从习惯上升为品质的文化引领;自由之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国”,是教育的共产主义,不仅是我们心中的愿景,更是对教育高远的价值追求。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既关注了关键人物的引领,也重视了组织结构的活化,又强化了资源技术的支撑,还完善了制度机制的保障,更创新了任务载体的驱动。五个层面、多种策略的组合推进,多种外力的整合推进,多元主体的合力推进,多个向度的互动推进,构成了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立体式多维互动”的策略体系。

(三)重建政校关系,探索并构建双向互动的“资源调控—督导引领—项目服务”的服务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政校关系的调整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们从尝试重建政校关系的新坐标起步,打破了过去完全是自上而下的“管布置—管落实—管检查”的行政管理模式,探索并构建了双向互动的“资源调控—督导引领—项目服务”的服务管理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改变政校关系,是我们进行政层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聚焦“服务、激活、培植”三个关键词。服务,就是服务学校发展需求;激活,就是激活学校主体意识;培植,就是培植学校个体文化。服务学校发展是基础;激活主体意识是核心;培植学校个体文化是关键。为此,主要从三个角度完成政府职能。

1.资源调配

为学校提供适切而充足的资源,是政府完成教育责任的首要任务。在经济还欠发达的区域,我们本着“均衡+扶弱”的原则,来分配固有资源,盘活存量资源。“均衡”是依托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学校发展的基本需求;“扶弱”是通过项目建设倾斜偏远校、农村校。我们在“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宽城区的指标体系,同时,在“资源共享”的探索上,最大化地实现稀有资源的价值。

案例一:

宽城区小南小学地处城乡接合地带,城镇化建设落后、校舍陈旧、师资薄弱等问题一度让这所学校生源凋零,处于生存边缘。教育局根据“均衡+扶弱”的原则,通过调配人力资源,分层次将大校校长、名校教学管理者、教学骨干交流到小南小学;通过调配物质资源,分项目将基础建设、装备配备优先向农村校倾斜;通过调配生源资源,分阶段通过学区公示、学校宣传、电脑派位实现阳光招生。资源的调配,抢得学校发展的空间与时间,新的资源组合结伴小南村本土文化,奠定了学校开展“和美教育”的坚实基础,一所新的现代学校的雏形已经初显。

2.督导引领

我们借助督导评估的杠杆,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原来的“零起点、互动式、发展性”督导评估机制完善为“零起点、互动式、自主性”评价体系,聚焦“自主性”,从上一轮的“发展性”到新一轮的“自主性”,可以看出,新一轮督导评估的重点就是要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区整体和谐共进,形成自律办学、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运行机制;建设规范有序、充满生机、特色鲜明的新型学校;为区域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零起点”:不同学校的起点不同,文化不同,积淀不同,决定了他们在自主发展中的规划、策略、路径和方向上的差异。“零起点”就是以学校自主发展的现状为起点,避免强弱校的横向比较,为每所学校建立纵向发展评估坐标,避免任何一所学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觉。

“互动式”:多个向度的互动贯穿于整个督导评估中,在评估目标设定上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上下互动;在评估方式上以自评为主和提高多元他评参与评估权重的内外互联;评估标准上强调学校的基础与自主发展目标的互通等等。积极互动的过程,是整合多方智慧融注学校自主发展的过程,是互助激励、协同共谋的过程,更是学校不断理清认识,自主优化的过程。

“自主性”:自主性是这套评估体系的核心。变以往评价者制定指标、被评价者执行的被动驱动,为自定指标、自我证明的目标驱动。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督导因势而导,顺标而评,重点对达成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目的在于培育学校自主谋划、自主运行、自主反思、自主改进的能力。

“自主性”督导评估重点强调了“四个同步”,即:在评估目标的制定上,体现着自主设立与互动调控同步;在评估内容上,体现自律办学与自主发展同步;在评估方式上,体现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同步;在评估导向上,体现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同步。在保证这套“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创新的评估体系,将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驾护航。

这一套体系,在目标制定上,体现自主设立与互动调控同步;在内容设定上,体现自律办学与自主发展同步;在方式选定上,体现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同步;在价值导向上,体现制度创新与文化建设同步。根据工作需要,我们编辑了相关手册与汇编在区属学校共享,如“零起点、互动式、自主性”发展评估机制创新指导手册、自主发展规划手册、自律办学指导手册、学校自主发展自评汇编、年度工作计划手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手册等。

3.项目服务

寻找服务契机、策划服务载体、制定服务策略、搭建服务平台,是我们转变行政职能、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课题。

案例二:

教育局各科室启动“导航、助力、加速系统,助推主导型服务的行动”。由原来整齐划一的工作计划+齐步走式的工作落实+格式化的评价方式构成的“指令性管理模式”,向现在的自主式的个性计划+互动式的策略指导+立体式的多元评价构成的“主导性服务”的管理模式转变,充分调动学校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校走自主发展、创建特色发展之路,以培植特色、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推广经验,全面推进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工作中,科室重在导航,从过去头雁引领式转型为陪伴助推。

在帮助学校实现“加速”环节中,科室通过“交流分享机制”,提出了“月活动分享——学期经验交流——年度沙龙活动”的模式。通过“现场会招标机制”,提出“项目公开招标—广泛竞标—评估承办—扶植培养—典型示范—全面推广”的模式,都是通过典型培植、示范带动、经验推广,激发学校工作的自主办学。

同时,我们启动“以奖代投”机制促进成果展示与推广。教育局拨付专项资金,按照奖励标准,经评审小组评定,针对在“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学校进行奖励,注入资金,以扶持项目的发展,在相关范围内进行成果展示和推广,在区域内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学校做大做强。通过“目标设定—特色申报—成果评价—投入奖励”的流程对这些学校投入资金扶持,这个成果可能是交流分享机制中的典型,也可能是现场会的举办,进一步增强学校前行的动力。

(四)探索了以机构重建与活动制度化为切入点撬动学校综合改革的方式方法

天津路小学成立由各年级组及大学科组组成的学部,各学部教师民主推荐选举本学部的部长,然后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各学部部长组成的教师学术决策中心。各部长实际上就是群众民意的代表。学校的规划、发展及活动的设计均通过教师决策中心讨论修正后实施。同时,学校将权利下放到学部,各学部根据本学部的发展需要向学校提交本学期学部的活动及发展方案,由学校进行统筹安排。决策中心的成立将以前由上自下的管理,变为自下而上,教师由幕后转向了幕前,是发展的主体,学校退居幕后,为其发展提供服务,保驾护航。这样,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工作,而是要思考、规划、设计,全面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教师学术决策中心的成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发挥出个人及其所代表的学部的聪明才智,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如学校新的规章制度的修订,经过了几轮教师决策中心的商讨最终出台,已不能称之为制度,而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的约定;如学校的艺术大课间——踏板操的诞生,就是经过了教师学术决策中心的商讨后才得以高效地实施,以踏板为道具,降低了成本,同时达到了增强学生体魄的目的;再如走班选修课的实施,各学部由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参考各学部教师的兴趣特长,提交教师学术决策中心商讨后,下放学部实施。学部在实施中需要的场地、设施等,再经由教师学术决策中心上报学校,学校进行统筹安排建设、购置。这样自下而上提需求,自上而下供服务的循环体系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与支柱。

作为我区的龙头学校,七十二中学打散传统的教研组形式的备课团队,实行以“三自主”的原则和六大自主设计,自邀建立学科团队,先后成立了语文“丝语”团队、化学活水源团队、学生德育团队、学生管理团队、安全管理团队、班主任团队等22个团队。在此形势下,七十二中学“学术交流中心”应运而生,凭借这一机构的建设,带来了学校的课程改革、教研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师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教师发展状况的全新。“中心”运行以来,先后制定的“个人规划制”“学术论坛制”“团队自邀制”“成果发表制”成就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蓬勃向上的“中心”文化。

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基层学校的业务主管部门,同时作为区教育局直辖的单位,也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2014年开始,根据需要成立科研中心、教研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横跨8个科室,打破了各科室之间的界限,根据工作方向进行了重组,目标与方向的一致凝聚了八方的合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五)探索了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的撬动学校综合改革的方式与方法

在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围绕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进行大胆改革,适度的放权,使我区的课程设置呈现出民主化多元化弹性化整合化等现代特征。

1.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深度解读,对国家课程进行二度开发,进行学科内的纵向统合和跨学科的横向统合。在开发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教师们根据学科的不同和学年的不同分组进行教材开发和使用。

《阶梯数学》是由长新小学学术委员会成员研发的一套校本教材,是他们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结晶。名为“阶梯”,就是要搭建一个从幼儿到小学、从低年到中年、到高年的引桥衔接。根据教师教研需要,他们还开发了“数学节点整合”系列节点案例和题库。

朝鲜族小学以探索“基础+特色”课程设置模式为主渠道,在科学规范实施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实施了多元校本课程。目前该校实施的校本课程有德育课程、三语课程、艺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技课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体现学校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他们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对学生进行多元融合教育。他们还对美术校本教材《纸雕》及音乐校本教材《竖笛》进行了充实与改进,使教材充分体现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促使学生在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学习,培养了对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

2.课题研究课程化的探索

区二实验小学的责任教育课程、南京小学的中国符号课程和小南小学的和美课程是我区学校课题研究课程化的典型代表。

2011年,区二实验小学在《学校责任教育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构建“2+3”责任教育校本课程模式,开发了责任教育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责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责任教育少先队活动校本课程。2014年12月,少先队活动课程已经完成一个循环12个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二轮的实施。

南京小学以“中国符号”课题研究为支点,开发了中国符号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课程纲要和校本教材,并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小南小学依托《现代学校制度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构建了以学校和美教育为特色的“小南小学网格式和美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体包括:“两个领域”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四个板块”即和美基础课程、和美体验课程、和美兴趣课程、和美行知课程。

(六)探索了自主结盟、资源共享、互促发展的方式方法

1.行政引领的结盟探索

区教育局通过行政引领,调试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区域整体推进的策略,有步骤、分梯度,紧紧围绕一个“牵”字,推动学校牵手家庭、牵动社区、牵连社会,内外互联,形成合力,助力学校发展。

(1)牵动社区

对与外部沟通零起点的学校我们要为他“牵线”。团山小学与长山社区仅一墙之隔,但新任校长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几乎为零,于是在社区成长互助站项目的推进中,局长带领校长为学校与社区牵线,使双方互通资源,了解需求,建立了“双山”互动的互助模式,成立了“雏鹰少年之家”,将学校的教师资源与社区的活动室资源整合,实现了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2)牵连社会

区政府、区教育局与大连吉商协会联谊,积极促成我区“农村教师发展联盟”与之牵手,大连吉商、九三学社、吉林省和兴计算机有限公司为我区10所农村小学教师的网上学习团队、远程工作室、访学计划提供了基金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专业教师的配备至关重要,区政府、区教育局与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取得联系,让他们帮助学校培训了4位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积极心理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撑。

区二实验小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单位65316部队警调连共同组建了“橄榄绿少年军校”。举行“开营式”,开展军事训练,参观军营等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教育和国防教育。军训使学生的责任心增强了,同学间互相关心了,更加关爱集体了,纪律方面明显好转,责任意识普遍增强。

(3)牵手家庭

对于有联络基础的学校,我们要进一步“牵引”。南京小学在家校互动新干线项目上是有一定基础的,从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到家长会的改革,家校共育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对于这样的学校,我们的助力系统更多地体现在帮助学校进行策略的创新和资源的优化。通过帮助学校建立微博、微信两个公共平台,实现了家校间的无障碍沟通;通过家长资源团、讲师团、服务团三支志愿队伍的组建,使家长真正融入到了学校的管理和活动中。同时我们还引荐了东北师范大学的赵刚教授担任学校的项目指导顾问,站在更高的层面指导学校项目的实施和推进。

区二实验小学是长春市优秀示范家长学校,每学期利用两次家长会的机会,组织家庭教育讲座,创办《家教绿洲》小报。学校每年召开的艺术节、运动会、开放课等大型活动,都会邀请家长来校参加,使家长们能够了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无形中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使他们对学校的责任教育给予理解和支持,送来锦旗,感谢学校和老师。他们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提高。

每一所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个体,而是牵手家庭、牵连社会的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学校。

2.鼓励自发结盟

(1)校际结盟

蔡家村、邱家村、小城子村、小南村、马家村隶属于长春市宽城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张晓红、陈颖、李东梅三位区属名校女校长走进村小,面临共性问题,她们和一直扎根农村教育的马巧燕校长一起自发组成了一个“追梦联盟”,一起分享经验教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她们打破学校概念,4所村小共同组织教研活动、共同召开家长会、共同举办千人运动会,4所学校教师一同去辽宁村校“取经”,她们坚信“联盟教研”“校本研修”将给各个学校带来巨大的收获。现在教师之间的联盟在研讨中更加稳固了,形成了最佳的教研环境。联盟的活力与实效吸引了城里的学校长盛小学加入,变成5所学校。现在,她们希望通过这个联盟带动周边的学校一起互动、教研、课改。“我们只是想看到这些村小的变化和发展,那些切合实际的变化和发展,一步步走,先当村小排头兵,然后做宽城区知名小学,最后成为新优质学校。”张晓红校长说。

如果说学校间的自主发展,携手成长,是宽城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种实践路径的折射,是区域教育深度改革的一个探索实践,那么校内外教师的自主结盟,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下的新生成果。

(2)校内结盟

48中学的理想教育研究会是以全国模范教师邢立平为首的、最初由几位兴趣爱好相同、理想志趣相通的语文教师自发组成的团队。他们以常态化的论坛入手,建立了研究会的博客圈、空间及QQ群,发表博文600余篇。在区教育局专项资金和学校政策支持下,他们出版了研究会期刊《新松》,目前已出版了7期。研究会目前已拥有校内外各学科会员80多人,具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在引领教师塑造职业理想、追求职业幸福的同时,激发了教师的教育研究热情。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中,我们经历了认识从模糊到逐渐明晰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前进、徘徊甚至是迂回的行动中,在测量、评估甚至是目击、触摸中,真切地感受到区域教育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关键性的制度改革促动了每所学校由内核而发的变化与发展,虽然呈现的样态各异,过程也非一蹴而就,但其现代学校教育的性质已经彰显,行动的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此。

在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享受到了“自律之办学到自主之发展”带来的自信,憧憬着“自觉之行为到自由之教育”的价值追求。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区域教育水平和综合实力得到整体提升;依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项目的开展,引领学校“办学自律、发展自主、行为自觉”,实现了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依托发展性督导机制项目建设,护航区域教育持续“高位”发展。

宽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教改先进实验区”、全国“普九”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吉林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吉林省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区、“区域教育改革示范区”。2011年长春市政府召开的文教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宽城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名列长春市第一名。2012年,宽城区被评为“吉林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并被列为教育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联系点。2013年,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场会在宽城区召开。2014年,“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项目”在教育部农村教育发展成果发布会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在首届长白山教育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2015年,在教育部区域教育发展协同创新项目年度会议上,我区提供的案例《立足“双层”改革创建绿色教育生态—“区域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被评为优秀案例。2016年,在长春市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现场会·东渤教育联盟启动仪式上作为典型案例交流。此外,“农村校车运行机制”“百名保安进校园”“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校园直饮水工程”等多项工作被誉为“宽城模式”在全市推广。

(执笔人:李娜 李健)

课题负责人:周 红

课题组成员:刘淑玲 田月梅 李 娜 孙海洋

      李明宇 崔 瑜 王 卓 王 丽

      马 岩 胡 楠 杨春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