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爱生”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爱生”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生是师德的具体表现,是师德的基本准则。教师对学生之“爱”,最好的表达莫过于以最大的热情躬身教书育人。学校“爱生”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的熏陶和影响,使教职员工达成共识,形成行动。教师干部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关爱每位学生,用爱心培育爱心,用人格塑造人格,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家园,让“爱生”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高职院校“爱生”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方 华

(页下注)[作者简介]方华,女,1963年出生,浙江杭州人,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以“爱生”文化为逻辑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爱生”文化需要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建设形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 爱生 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大学文化是大学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它是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念(大学精神、校训)、群体意识、学术风格和行为操守等,其内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一切行为。没有文化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便没有卓越的学校。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过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自创办以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把大爱精神作为学校精神的核心,以爱为出发点和核心的文化导向,以“爱生”文化铸就校园文化的灵魂,营造一种极富生命张力的爱的文化——让物质充满爱,让制度体现爱,让管理表达爱,让行动传递爱,让爱渗透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围。

一、“爱生”文化的逻辑基础

(一)“爱生”是学校践行“以生为本”观的具体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学校“大爱”理念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和关键。学校应把“爱”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之中,以父母之心、兄长之情,关爱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的困难,关心学生的就业,把对学生的关爱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学校大爱为魂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成长意愿,让学生因“爱”而成长。

(二)“爱生”是学校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爱生是师德的具体表现,是师德的基本准则。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己之爱,而是源于社会赋予的神圣责任,源于对学生未来的殷切希望,它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责任感。教师对学生之“爱”,最好的表达莫过于以最大的热情躬身教书育人。爱生是一种无私而又崇高的事业爱、理想爱。它要求教师有视生如子、无私奉献的胸襟、和蔼可亲的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热爱每一位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要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用“心”去教学生,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把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让师德因“爱”而升华。

(三)“爱生”是学校教师幸福事业的精神寄托

爱生尊师是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爱能够促进师生形成理性共识,强化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教育的维系所在,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和接受教育最好的心理机制。教师心里应常常牵挂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惦记着学生所期盼的幸福,与学生同甘共苦,共同为追求真理而奋斗。大爱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里,使教师的身心与学生融为一体,师生的身心与社会融为一体,在师生之间搭起感情桥梁,让学生爱师、信师、学师,师生情感互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教育实现情通理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爱校如家,学习目的明确,科学规划学习生涯,学风浓厚,爱的教育为学生筑牢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爱”精神的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造就学生的成功,教师因学生的成功获得成就感,让教师因“爱”而幸福。

二、“爱生”文化的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外化,是人的存在和意识、能力和愿望的反映。文化的作用对象也在于人类本身,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爱生”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的熏陶和影响,使教职员工达成共识,形成行动。

(一)精神文化建设:“爱生”文化内化于心

学院在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并在校训、校歌、教风中渗透大爱的精神;2002年构建了“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学生工作服务体系;2006年在学院被成功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时,明确了学生是学院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第一参与者和最终受益人的指导思想;2007年发布全国高校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指出关爱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履行的第一社会责任;2008年5月23日(谐音:我爱生)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设立“爱生节”,弘扬和倡导“爱生”文化;2010年,学院提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在校千日成长成才;2011年11月23日起,为进一步深化“爱生”意识,在深化“爱生节”和行业企业进校园大型招聘会当天,举行全员参与的“师生零距离”沟通会;2011年下半年起,开展“进寝室、送温暖、增亲情”“电话家访”等活动,学院领导带头深入教室和寝室与学生交心谈心,全体教师干部与学生全方位沟通、对话、交流,增进亲情,增进了解,进一步营造“爱生”文化。教师干部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关爱每位学生,用爱心培育爱心,用人格塑造人格,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温馨的家园,让“爱生”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

(二)制度文化建设:“爱生”文化固化于制

要维系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要让一个组织的运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必须有好的制度安排。学院各项制度的形成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制度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更要尊重人、服务人。学院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专家督导、教师评教、学生评教等制度,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监控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管理上,学院通过建立院长接待日制度、书记信箱、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情关心学生的疾苦,真心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质量;在学生管理上,以学生“千日成长工程”为载体,不断深化“三关”服务体系,构建并完善“12345”育人载体,尊重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让渴望进步的学生有平台,让生活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关爱,让全体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三)行为文化建设:“爱生”文化外化于行

1.把“爱生”体现在优质教育上。学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院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千日成长”工程,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育人的理念、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健全了“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工作载体、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学院以学生“千日成长工程”为载体,形成了全院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和服务学生的工作机制。以“明理学院”“银领学院”和“淑女学院”为平台,积极构建“三课堂”有机衔接的育人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入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增进师生理解、互信;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挖掘学生发展潜能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的成长成才机会。同时,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条件,全方位服务于学生,以学生和谐发展成才为本,引领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强化个人修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实现学生职业生涯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结合,支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人才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

2.把“爱生”体现在人性化服务上。学院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开设了“人文与职业素养”“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设讲座,兼职教师深入课堂开展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近50%毕业生进入金融系统等订单班学习,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建立了“奖助贷补免”助学体系,使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双举、诚信教育与励志教育并重。设立了由学院师生捐赠的“爱心基金”,全心全意帮扶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其圆满完成学业。开展“绿色家园”活动,坚持物质支持和精神帮扶“双线”并举,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和交流,从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鼓励贫困学子精神成人。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善院系班三级网络体系,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讲座、报告、个别咨询、预约谈话、“5·23”心理健康活动等,形成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使“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把“爱生”体现在亲情化管理上。学院以推进学生成长成才为逻辑起点;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着眼点;以充分利用三年学习时间为着力点,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养相融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相兼顾”“坚持就业导向与人生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为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构建了“三化一式、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尽最大可能提供丰富的、优质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学生管理方面,构建了发展服务型学生工作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构建了“三级网络、四方联动”的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成立了以学生处、系党总支、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要力量的学生工作管理和服务网络,以学院后勤服务中心、社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管理部(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总值班)为主要力量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网络,以学生社区自律委员会、学生楼委会、楼层长、寝室长为主要力量的学生自我服务的管理和服务网络;构建完善四方联动体系,即系(院)管理与社区管理联动,课堂教育与课外社区育人联动,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联动,驻公寓辅导员与社区学生组织联动,积极打造安全、民主、健康、阳光、和谐的学生社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三、“爱生”文化建设带来的效应

(一)激励效应

学校积极倡导“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师德师风考核机制等,注重榜样的引导作用,开展“师德标兵”“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和“五星教师”评选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用先进人物的“爱心”事迹感染广大教职工,用道德模范的行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学生在沐浴教师爱的同时,无形中也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别人,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并转化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国家、爱社会,学校因“爱”而和谐。

(二)辐射效应

学院教师将大爱思想传授给学生,学生以大爱精神回报社会,青年志愿者活动受到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体现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感恩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增强。2012年我院学生得知校友家长因手术需要输血的消息后,学生们通过微博招募志愿者,广泛传递爱心,学生不辞辛苦从学校奔赴外地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浙江在线、青年时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跟踪报道了我院学生奉献爱心的事迹。爱心传承,实现了良性的“感恩”循环,“爱心传递”成为学院文化的一种内在张力,社会因“爱”而温暖。

(三)品牌效应

学院把爱生具体体现在优质的教育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和亲情化的管理上,善待学生、厚待学生、优待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金融系统订单培养数量占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麦可思(MyCOS)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84%,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高出14个百分点;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高出6个百分点;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6%,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高出3.2个百分点。学院培养的学生爱校爱岗,适应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学生因“爱”而成才。

参考文献

[1]宋景华.突出树人育人宗旨 办学生满意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2]林孟涛.高校教师管理文化建设浅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于凯生.爱生为本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200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