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模式与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模式与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模式与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1.本项课题的目标高等学校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的紧缺,使组织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日益迫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给出经过实践的解决方案与具体实施措施。由跨院系的教师组成团队建设“校级平台课”的困难与解决措施研究。

跨院系“校级平台课”建设模式与建设规范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项课题的目标

高等学校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的紧缺,使组织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日益迫切。在未来的10年里,国内各高校极有可能均按“校级平台课”的建设模式来建设跨院系的大类专业(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

由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联合开展的本项课题的研究,将为跨院系“校级平台课”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保障措施,从而将有可能为优质资源紧缺、教学团队建设、教育质量保障等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本项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来解决(至少是缓解)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供需的矛盾”的新思路、新理论;

(2)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来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分散组织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问题”的新思路、新理论;

(3)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新思路、新理论;

(4)给出“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建设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建设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的规范化建设措施;

(5)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不同类型的“校级平台课”进行具体的建设实践基础上,取得具有向全国推广价值的经验。

本项课题研究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本项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在未来10年,高等教育还将高速发展,“专业”教育将向“通识”教育逐步过渡,专业改革还将加快步伐,精英教育将成为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中合格工程师缺乏的现象必须解决(详细分析参见后面部分)。而这一切,又集中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中的以下重点和难点问题:①如何解决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供需的矛盾;②如何建设优秀教学团队;③如何保障教育质量。

而对于大类专业(如工科中的电气信息类、机械类、土建类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来说,通过组织跨院系的教学团队来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将有可能为以上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部分解决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由跨院系的教师组成团队,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虽有着诸多突出的优点,但需要解决如下主要问题。①如何组织跨院系的教师团队,包括如何遴选课程负责人、如何组织与管理;②如何共享资源;③如何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体制与管理上的保障;④如何将“校级平台课”建成精品课程,更有效地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给出经过实践的解决方案与具体实施措施。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1.“校级平台课”的建设模式、建设机制与措施研究

具体包括:

(1)由一个院(系)的教师承担建设与由跨院系的教师组成团队建设模式的比较。

(2)由跨院系的教师组成团队建设“校级平台课”的困难与解决措施研究。

(3)建设机制与措施,如:

①课程总负责人、各系负责人等组织形式;

②各系任课教师、实验教师的聘用机制;

③教学与实验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机制;

④学校、系建设经费,工作量的支持政策。

2.“校级平台课”的建设规范研究

具体包括:

(1)是否需要统一学时、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统一排课、统一教材等等。

(2)建设标准——“校级平台课”的合格标准。

(3)组织管理结构——校与院系的分工、组织、管理。

3.“校级平台课”规范化建设实践

选择跨大类专业(电气信息类+机械类,注:跨大类专业一定是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进行规范化建设实践,取得实践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其他“校级平台课”。

具体选择:

(1)东南大学(跨8个系)的“微机系统与接口”课程。

(2)南京理工大学(跨4个学院)的“控制工程基础”课程。

(3)江苏大学(跨4个学院)的“自动检测技术”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

1.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跨)大类专业基础课——‘校级平台课’,来应对高等教育大发展新形势与加快专业改革的步伐,解决(至少是缓解)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供需的矛盾”的新思路、新理论;

2.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来解决(至少是部分解决)分散组织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问题”的新思路、新理论;

3.提出“通过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新思路、新理论;

4.给出“建设跨院系的‘校级平台课’、建设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建设优质教学与实验资源”的创新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

1.采用如下的思路进行跨院系“校级平台课”的建设模式与建设理论研究

(1)通过调研、研讨等方法,分析与比较不同建设模式的优劣,探索跨院系“校级平台课”的不同建设模式。

具体针对不同学校的大类专业(电气信息类、机械类)与跨大类专业(电气信息类+机械类)的6~8门“校级平台课”进行,得出较有一般性的结论。

(2)从跨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角度研究“校级平台课”的建设理论

①教师队伍建设——在“校级平台课”框架下,建设优秀教师团队;

②助教队伍建设——在规范的研究生助教制基础上,建设合格的助教队伍;

③共享资源建设——在学校与院系的统一规划下,建设共享资源(尤其是建设实验室)。

具体分别按大类专业与跨大类专业“校级平台课”进行研究。

2.采用如下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措施来探索跨院系“校级平台课”的规范化建设

(1)合适的具体组织模式——组织+引导

①首先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创建“校级平台课”基本环境。包括:统一的学时,建立骨干建设队伍,集中建立实验环境,学校政策、经费的支持以及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考试等。

②其次需要在组织的前提下,加以“引导”。因为跨院系联合建设,单纯的行政措施不一定有效。为此,我们提出受“益”高于受“约束”的“引导”原则,让参与“校级平台课”建设的院系明显受“益”,提高积极性。

因此,一开始应重点建设共享资源(使参与院系多受“益”、少受“约束”),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网站、课件、网络课程,习题、试题库等等。

(2)循序渐进的操作方式

在“组织+引导”的原则下,采用从“自愿”到受“约束”、从“部分”到“全部”(院系)、从“松散”到“紧密”、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循序渐进的建设方式,逐步做到几个“基本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统一考试、统一评分;统一排课(学生可任选)。

目标:做到从内容、要求到考核的真正的统一,真正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3)逐步建立“建设规范”,并在不同的“校级平台课”上进行有所区别的建设实践

要建设真正的“校级平台课”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必须有合适的、可操作的“建设规范”。为此,一方面探索建立“校级平台课”的“建设规范”,另一方面进行建设实践,具体将在3所学校的3门不同的“校级平台课”上进行有所区别的建设实践。

3.课题研究、实践与推广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年时间,完成建设模式研究、建设规范研究与初步制定,进行建设实践;

第二阶段,1年时间,在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校级平台课”的建设理论与“建设规范”;

第三阶段,1年时间,推广应用。

五、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戴先中教授,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团队主要成员:

img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