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校语文新课程的第二轮实验改革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就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层面,我们从作文教学和校刊建设有机结合、校园电视台建设方面总结汇报如下: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说,社会、家长把板子打在教师以及教育的屁股上,冤。其他枝枝蔓蔓的追究说穿了,是隔靴搔痒。落实这“三自方针”,是自由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实践。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单位:宁夏长庆高级中学

课题组组长:雷永峰

执笔:杨占西张玉生

我校语文新课程的第二轮实验改革截至目前,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接第一阶段的实践,结合许多学理上的疑问和实践中的困惑我们进一步展开了试验和探究。截至目前,就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层面,我们从作文教学和校刊建设有机结合、校园电视台建设方面总结汇报如下:

一、作文教学方面,继续深化高中作文训练的自由表达法

1.面临的窘况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作文的感觉,基本可概括为两多两少:假话多、真话少;套话多,实话少。

从学生角度,就学生感受来说,作文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说,社会、家长把板子打在教师以及教育的屁股上,冤。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源远流长,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可以明确勾勒的一个轮廓是:这是受我们社会文化某些方面的浸染;或者说,这种状况和我们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一脉相承。学生作文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文化特征的一个小小的折射。其他枝枝蔓蔓的追究说穿了,是隔靴搔痒。基于那些枝枝蔓蔓的分析之下的作文教学改革,是治标不治本。

新课标要求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有一个切入问题。实际上不少同仁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切入点——放开学生手脚,抛开那些框框,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追求真情。一言以蔽之,要从真入手。使学生逐步进入我手写我心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境界。

2.参照与思考

就作家创作来说,在众多精神产品中,谁的产品更有价值?似乎没人过问过。凭读者们的大致印象,应该说散文、杂文以及小说胜出一筹。近年来在国内文坛比较有名的出版人祝勇先生眼光敏锐,他对这群“拓荒者”们的努力耕耘进行了一番梳理,编辑推出了国内首部自由作家精选作品集——《自由写作:中国自由作家小说精选》,这应该说是一大贡献。按说作家写作大抵都是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主地劳动或创造,最后形成精神产品。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写作的东西又是不同的。特别是当作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处于一个大群,编入《自由写作:中国自由作家小说精选》中的8位小说家们的小说,都是他们自由写作生涯中的代表作,是他们脱离具体单位、具体人际关系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描摹,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写作是进入了精神的自由王国。

教学中的学生写作训练,表面看来和作家创作不可同日而语,但本质性的对精神状态的需要应该说有着极为相通的地方。

我们一直倡导与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审读、反思,主动吸纳、辩证分析他人的意见。乐于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现在,我们常写“话题作文”,目前来说话题作文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落实这“三自方针”,是自由写作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当然,欧美的情景作文实践也有良好的借鉴空间。其实从高一甚至初中开始,我们可以放得更开,走的更远,不加任何限制的让学生自由写作才会逐步实现以上最终目标。

3.存在问题的深度探究

学生上了高中以后,思维能力在继续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也逐渐多起来,可是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却相对滞后,常常表现为心中所想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转化成书面语言。这就是不少同学直到高中毕业还写不好文章的原因之一。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本应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可是我们的写作教学却在自觉不自觉地训练他们去写别人的话,其结果是写来写去,不少人学会了写一些套话、空话甚至假话,唯独自己想说的话写不成文章。有鉴于此,我们应让学生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让他们想方设法把意思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出来。

在此,我们要重视假想读者的问题。“空对空”写作,是学生作文另外一个茫然之处,就是不知读者是谁。我们可让学生把同桌或家长或老师作为第一读者,让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忧恐惊”倾吐出来。你喜,就要把你的喜传达给我,叫我跟着你喜;你悲,就要写得叫我跟着你悲;你愤愤不平,就要感染得我义愤填膺,如此等等。而且明确要求,有话可以多写,没话可以少写或不写。学生有了倾诉对象,而且不再把写作当作负担,就注意观察和体验生活,尽力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有时候连对同学或父母也不愿说的话都写给你看。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我也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或赞赏,或反驳,或补充,或争论,平等交流,有来有往。这样做,学生作文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效果自然不错。有的同学兴之所至,一次就能写两三千甚至五六千字。这样写作,发自真情,佳文迭出。佳在哪里?无非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个性,一改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面貌。

4.作文教学实践体会

自由练笔具体写作形式也很简单,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上说的“自由写作”。我同学们给这种作文形式起过不少名称,叫过“随笔”、“随感录”、“札记”、“观察与思考”、“每周随练”等等,叫得最顺口的则是“周记”。

“周记”这种写作方式,以往一般是学生跟班主任老师交流思想的媒介。在作文教学的摸索之中,这种思想交流媒体竟是指导学生学会写文章的最佳选择。

在初一或者高一刚开始的时候,要让他们自由去写作,少规范,待他们学会走路了,再规范他们如何走得更美,以至跑起来,那都来得及。我们都知道学生的随笔或周记要比他们的课堂作文鲜活得多,因为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因为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为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真正的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真实就会产生真情,真实就有个性,就有创新。所以我们要让他们在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的基础上,随便去写,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灵性,充分体会写作的乐趣。老师的任务只是引领他们如何观察生活,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想境界。

这样一周周积累下来,每隔一个月,让他们选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文章,在班级展读。一篇篇或慷慨陈词,或传达亲情、友情,或关注时事,针砭时弊,或音乐,或足球等等情真意切的文章展示给同学们。当然作品还称不上很完美,但我们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不做否定评价。渐渐地他们对写作就有了信心。写来写去,便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在不经意间他们就学会抒写自己了,再也不用愁眉苦脸,再也不把写作视为畏途。到了这个时候,我就去规范他们写应试作文,接受应试训练,比如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选用表达方式,如何开门见山,如何结尾点题等等。这样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往往就会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当然,以上只是最急功近利的做法之一。更深远的来说,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理解周边的生活,指导他们把生活有意义的内容提炼成习作的素材,以及引导观察采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等等多样化多层次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展开,应该说切实可行,起点很可观。

学生想写什么就让他写什么,学生想怎么写就由他怎么写,学生想写什么体裁就由他写什么体裁,学生想写多少文字就由他写多少文字,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由什么时候写,如是在初中乃至高一高二阶段积淀提升,实践表明,让学生自由地写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借助校刊《燕鸽湖畔》上学生发表的学生文章一窥全豹。尤其每期上的学生专辑,让我们欣喜的感觉到潜在的一股发展势头。预期美好。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立文学社,创办校刊,建设完善校园电视台。

目前,校刊《燕鸽湖畔》已经发行三期,引起全校师生广泛关注。带动了方方面面很多工作。学生阅读兴趣和投稿欲望日渐浓郁。我们预期,校刊在校本课程的影响带动效应会在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更显著的效果。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指导,校园电视台已经开始成功运行。随之展开了系统的工作。综合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刊、校园宣传栏、班级黑板报、网络主页等媒体资源和舆论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随着电视台记者团、通讯员站的逐步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使得学生自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得各项文化设施的政治思想教育宣传功能和育人功能更有活力,更有创造性、前瞻性。围绕电视台这个平台,朗诵与播音协会已经由主管领导牵头开展工作,在省市各项比赛中成绩斐然。

语文新课程的实验改革在我校逐步系统化,深入化,以上只是现阶段所做工作的具体部分。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相关的校本课程设置日臻成熟。下阶段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思路,一是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强调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二是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这项工作目前非常迫切。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老化趋势,成为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强阻力。我们认识到,这是我校新课程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更深入的工作需要全体师生进一步探索、开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