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区域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程改革后的大量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研修、学习与实际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立,地方与学校进行开发管理的课程,国家目前尚未制定课程的具体标准,因此,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探索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组织课题学校的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

区域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学案》开发与实践

贵阳市南明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彭 龙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立新型活动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是由国家设立、地方与学校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新型课程。然而由于结合我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具体情况,确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索”课题研究项目,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有关上级教育科研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教研员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精神和理念的学习和理解,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学案》奠定思想基础

在课程改革后的大量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研修、学习与实际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立,地方与学校进行开发管理的课程,国家目前尚未制定课程的具体标准,因此,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探索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1)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因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丰富性与适切性的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与实现水平。

(2)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注重强调和实施富有创造性的新型课程,这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3)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但其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地方和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形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师生的教育视野,转变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智慧。可以说,探索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了。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广大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课程资源的概念,这就更加增强了探索与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刚步入学生与老师学习生活领域的活动课程,因而在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缺乏课程资源的问题。对于课程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怎样做?”,而老师“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做?”这些问题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解决是决定国家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适合师生教学需求的课程资源决定的,因此,广大师生迫切需要符合课程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区域性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学案”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是一个区域性的校本课程资源,是一个为学生的学习、为教师的活动指导提供的课程资源包,是为切实解决开展本课程中出现的资源短缺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与校本课程的建设,切实推动国家设置的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体现课程的价值。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案”的开发

为切实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索”的研究与实验,以此促进并推动广大教师真正理解和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涵,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结合课程理念展开有效教学,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课程的实际教育价值,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加强对课程的监控与管理。我室组建了“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的课题指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和制度,我室各个学科的教研员与部分学校的中心教研组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理论学习研讨与实践探索,主要针对以下课题研究的内容展开探究:

(1)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构建一般的教学模式。

(3)教师的参与性和指导性作用的运用和发挥。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主要是:

(1)组织区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实验小组,制定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措施。

对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具体分为:区教研室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统筹协调负责全区课题的管理、实施、研究及教师的培训工作。组建区课题中心教研组;各个课题研究学校分别也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管理机构,负责本校子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并提供学校子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

课题研究学校同时组建相应的教师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进行课题研究与实践,在学校研究小组分工具体,职责到人。具体为:学校课题管理领导成员、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课题研究辅助人员(班主任教师和其他教师)、后勤保障人员、资料收集员与整理员,从组织管理上为课题实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同时,我们十分注重专业课题研究的专家引领,聘请了省、市教科所的教研员与省内外的课程专家作为专家组进行课题的指导研究。组织课题学校的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

(2)切实抓好相关培训与学习,发挥课题中心教研组成员的先导、辐射作用。

在课题研究管理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区课题研究小组在整个研究实验周期主要针对研究课题展开研究工作,首先注重承担课程课题研究的师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相关理论与资料的集体学习与个人研修,组织全区课程研究教师与任课教师的培训,形成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与教研培训的制度。注重中心组成员发挥先导和辐射作用。区中心教研组通过开展结合课例实际的研讨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课程理念、课题内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特别是针对我区课题学校开发课程资源中的一些课例展开“以课例为载体”的专题研讨。

(3)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开发课程资源。

① 确定课程资源探索与开发的领域,促进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经过近几年的调查和研究探索实践,联系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所指定的内容为依据,以给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的理论为依据,经过充分的论证与研究,我们决定以“我与自然”“我与社会”和“我与他人”为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研究的三大领域,并注重三大领域的有机结合为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展的切入点,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索。

② 建立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加大课程资源研究力度

我们注重调动课题研究学校教师的积极性,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点,引导老师们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科课程,探索并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经过广大的教师的努力,使得开发的课程资源十分广泛,既结合了自己任教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无论是活动的课题还是活动的内容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可操作性,如:语文教师们设计的“五花八门的报纸”“上学路上”“有趣的姓名”;数学教师们设计的“白色垃圾的污染调查”“我是理财小能手”“不同的笔”;科学教师们设计的“了解常用能源”“水与我们”“社区绿化调查”;思想品德教师们设计的“不相信算命”“校园安全”“将来我要做什么”;体育教师们设计的“平衡的奥秘”“最近我们玩什么”“闭眼走直线”;音乐教师设计的“自制一件小乐器”;美术教师们设计的“巧用废弃物”“认识交通标志”……其他教师设计的“有趣的同名同姓现象”“让鸡蛋平安落地”“我们身边的外乡人”“家乡的风景名胜”这些课程资源为我们收集整理适合我区的区域性课程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我们向学生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咨询,了解他们希望和喜爱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学生希望拥有什么样内容的课程资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对学生的家长也进行调查与研究,了解家长希望开设课程的内容,向家长宣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今后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了解昆虫”“我与同学交往”“我们的学校”“我来露一手”等课程资源就是学生和家长提出的,这些课程资源也成了我们开发探索区域性课程资源的素材。

③ 提炼校本课程资源,探索开发区域性课程资源

我们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了精心的收集、选择与研究,并注意学习其他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寻找其中适合我区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并向有关新课程的专家进行咨询,加强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入研究。

课题实验小组先后共收到课题研究学校提交的各种课程资源共计151份,其中很大部分是教师在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探索与开发的课程资源,并经过一定教学实践验证,对我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为此,我们对收集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进行认真的比较与剖析,从课程资源的价值性、研究性、可操作性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与要求几大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明确以“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三大领域为一级活动课题,在此基础上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走进大自然”“关注生活、了解社会、学会生存与做人”和“挖掘潜力、审视自我、发展自己”为课程开发的二级主题,并以此为课程编写的主要参考意见进行课程资源的整理与研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资源作为区域性的课程资源的材料。经过三年多的反复的验证与提炼,形成了我区的区域性校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学案》。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案》的实践运用,推动和促进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1.促进国家课程的落实

在课程研究实验之初,全区只有11所学校的11个班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学案”的逐步开发,一些学校和班级也逐渐开设了这门课程,教师与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喜爱程度依然逐步提高。目前,全区的公办小学、厂矿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课率达到100%,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喜爱程度也由过去的35%迅速上升到97.3%,真正体现了该课程的价值。由于拥有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活动的效率也得到空前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综合实践素质得到增强,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在各方面获得了全面健康的发展,由于学生的显著进步,因此,社会各界对我区的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给予了一致的好评,在社会上造成了良好的影响。

2.带动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案”的实践运用中,我们确定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带动全区课程落实为出发点,在确立区级子课题的基础上,各个课题研究学校都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与办学思想创建自己的子课题,在围绕区课题研究的同时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并统一接受区课题指导小组的指导和管理。

随着课程实施的逐步推进,课题研究学校逐渐增加了实验的班级与年级,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例如:南明小学的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主线的“情系民族魂”“调查母亲河”“走进苗族”“十元钱计划”,解放桥小学以学生生活为主线探索的校本课程资源,如:“生活中的标志”“我与父母的童年”“现代通讯工具调查”“欣赏世界名画”“欣赏中国名画”“我长大了”、“调查自己”“社区绿化调查”等等活动课题;河滨小学以“节日”为主线探索出“现代的节日调查”“我国的传统节日”“外国传来的节日”“少数民族的风俗与节日”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综合能力与课程意识的显著提高,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开了先河、为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探索和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课程一般流程

“综合实践活动学案”的广泛运用,对教师掌握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的基本流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大教师有了更多的学习、研讨与交流机会,能够以课程资源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介绍自己的经验与教训,阐述自己的心得与感悟,通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对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课程一般流程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1)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是先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新型活动类课程,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特征、教学思想、育人观点等方面与学科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而我们首先要求教师改变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形成的一些陈旧的课程观与教学观,初步树立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观念,教师只有拥有了符合课程特点与理念的观念,才能真正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在教学中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以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与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要真正改变过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与学生成为课程中的伙伴,真正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2)掌握课程组织形式是关键

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中,我们通过课程资源的课例的深入研究与探索,结合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初步总结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为:

A.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不同于学科课程中的需要通过备课(事先设计)来组织学生完成,而是要组织学生通过对活动课题的选择来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这样,活动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活动课题的内容进行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并组织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研讨,在学生的讨论通过后,组织学生结合课题内容进行小活动课题的确立,组织学生进行分工,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聘请指导教师、拟定小活动课题方案,并根据小活动方案展开调查研究活动。

B.学生分工与协作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的个体学习与小组之间的合作性为主,特别是小组之间的合作性学习是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式,在学生小组中,应当具有一定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分工主要为:组长、记录员、资料收集员,资料整理员、发言人和小助手。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确立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角色。

C.指导教师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交流方式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在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其中很大程度是在课堂外开展的调查、研究、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因此任课教师不可能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机的帮助与指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应当聘请活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产生是由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进行的自由聘请,担任指导教师的人很多,可以是学校的教师,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能够对学生提供帮助的人,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有所帮助,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和安全保障,因此,任课教师不能由学生自由进行实践活动,而是要与学生小组聘请的指导教师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活动开展情况,对活动的内容、方法、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开展的活动具有安全有效的保障,否则,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问题,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也不能够很好的体现。

(3)提炼基本教学方法是根本

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案”实践运用与研讨,探索并提炼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一般的常用的有效方法为六个阶段:

首先,教师对准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课题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主要针对活动的内容、背景、活动开展意义和目的、活动的与可操作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综合思考课题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与活动开展的深入度,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拟定并写出活动课题的研究设想,然后才能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选题活动,否则,如果任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而不能取得相对的统一,也不能切实保证活动的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师也在活动中不能够真正起到指导、组织、参与和评价的作用。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选题。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选择,在此期间,主要是教师要将活动的课题、内容、目的、要求等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利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其他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思索与讨论后确定活动的内容。

其三,是学生进行小活动课题的确定。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活动的选题后,引导学生针对活动课题提出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小课题,组织学生结合小课题的选择进行小组的组建,然后教师完成活动的指导方案,学生进行小组内分工与交流,并聘请指导教师、拟定小活动课题方案。

第四,是学生以个人和小组为单位在指导的帮助下进行调查与探索的活动,主要是查找资料、收集资料、通过访问、观察、学习、请教等方法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一定的观点,并在小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在这个阶段要阐述自己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和体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展开小组内与小组间交流与讨论,这个过程也是可以反复进行的,只有当具有一定的成效后,才能真正进行下一个环节。

最后是活动的小结、评价与活动延伸阶段,学生在此阶段主要针对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收获进行小结与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活动的基础,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是自我评价的补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对于在活动中存在和出现的一些问题继续展开研究,寻找答案,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学案》开发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教研员与广大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程意识得到有力加强、课改能力、课程研修能力有了一个飞跃,为我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健康、有序的深入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